李薇
初中生的习作呈现出素材单一、陈旧,内容干瘪,缺少生活气息的特点。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缺少主动观察生活的意识;缺少细致描写对象的方法;缺少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缺少提炼升格语言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观察积累素材?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教师要引领学生采撷生活,带着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去留心周遭。每天上课之前,安排“小小演讲台”活动,即由一位学生提供一个观察话题,并说说对这一观察对象的感受,力求表达细致。同学们提供了很多好的观察话题,像“秋天的银杏”“风雨中的行人”“公交站台的候车者”等。以下是一位学生的观察演讲稿:
一个月前,我家种的一株竹子的竹节处延伸出一条藤。藤的末端垂着几缕花。几天后,大片的竹子上一律怒放,几乎是每根竹子的每处竹节上都垂着竹子花。
很快竹子的茎上缠绕的蔓上长出几个果实。我剖开一个后,里面有许多竹米。这是竹子的种子,我想,我又可以种新竹子了。
不幸的是,开花的竹子却很快死掉了。
事后查阅资料才得知:竹子开花后,整片竹林便把所有且是最后的力量来开花结果;并且原因主要有“周期说”和“营养说”两种。但是,我觉得原因完全可以在科学的范围内人文化:如果仅靠根的无性繁殖,那么竹子能活得很久但止步不前;万物都追寻进步,竹子便通过壮烈的牺牲来使种族进步。
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处处都有美,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二、指导学生观察方法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泉,取之不尽。 观察一定要深入细致才能有所领悟。不仅要看表象更要看本质,多问几个为什么,调动联想和想象,同其他事物进行对比,这样才能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事物和人物。
在一次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写“狗尾草”。写作之初,将提前准备好的狗尾草传递给每个小组,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细细看,轻轻抚摸,鼻子凑过去闻一闻。有的同学还调皮地用狗尾草轻扫同桌鼻尖。在初步感知外物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这株狗尾草和什么植物很像?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这株草会来自哪里?那里是成片的还是零星几株?会有人路过那片狗尾草吗?这是引导学生就这一事物展开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学生这样描写狗尾草:
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狗尾草一眼,直到今天。一颗小小的草上,结着数不清的小果实,彼此紧密地挨在一起,像是团结的兄弟。每一颗小果实上都有一簇茸毛,应该是保护它的衣服吧,轻轻碰碰它,痒痒的,同桌拿它扫扫我的鼻尖,哇,像是同伴间的嬉闹,有趣极了!看着手里这株小植物,我似乎闻到了大片草儿清新的味道,那么多的狗尾草在一起,风一来,它们像是在舞蹈,又像是在给风儿致敬,被风吹动的沙沙声像是在说:吹得再大一些,再大一些。
在熟视无睹的平凡生活中发现“别样风采”。
三、引导学生做观察记录
为了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记录,做好素材收集,要求学生写随笔,并随身放在书包里,只要发现了身边可感之事,就可即时将瞬间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文字可长可短。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便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素材。这些是对生活最鲜活的体验和最原始的积累。
在这些随笔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自己一周的随笔做个回顾,在随笔素材中挑出认为最值得写的内容,将它形成长文。这样的目的是将零星的内容转化为成熟的素材。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请学生给日记起名,学生对此兴致很大,他们就愿意在这片自己的小天地里,自由书写,素材积累越来越多,内容也越写越丰富。
四、升格学生观察成果
学生在学会了一些常用的观察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习惯表达后,笔者就引领他们对自己的观察成果进行升格,将未经修饰的素材进行提炼美化。以观察狗尾草为例,要求学生对手中这棵草引发的思考、感悟、情感等,试着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课堂片段:
师:大家在观察了狗尾草后觉得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1:有很多小“种子”,像稻穗一样,并且沉沉地低下了“头”。
师:果然是。沉沉地低下头,大家有没有觉得它们很像一种人,是哪一种人?
生2:像一个饱经沧桑,拥有很多,却仍然谦卑的人。
师:说得非常好!你是这样的人吗?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对刚才所写的片段在立意上进行升格。
升格后学生习作片段:
再平凡渺小的生命都有自己绚烂精彩的一生。就像谁都不会在意的狗尾巴草。在人类眼中,它太普通了,到处都是,唾手可得。但在这颗草儿那里,它却那么为自己自豪。因为它從一颗种子破土而出,到成长为长满穗子的草儿,付出了那么多,每一毫米的生长,都伴随着努力的汗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帮助学生关注生活,从平凡细小中捕捉生活,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让生活成为写作素材的一大来源。唯有这样,作文才有生命与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