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2019-07-08 06:47许柯芳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济南文本思维

许柯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问题是引发学生文本阅读好奇心、激发学生文本阅读期待的有效载体,追问则是语文阅读课堂问题设计的深层思考与智慧实践。它将有助于扩大文本载体效应,通过有效、及时的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引领,使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沉入文本“不知归路”。

一、困顿处追问,促进思维拔节

语文因其表达方式、写作技法等的多样性,造就了文本意蕴的丰富性。这无形中提升了学生走进文本的难度,容易造成学生阅读思维的困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思维困顿处追问,使学生通过语言的表层,深入到文本内涵,进而触摸到潜藏于内的思想、情感、理趣等,从而使学生拨开云雾见日月,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中见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文本的开头和结尾颇值得玩味,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困顿。文章开头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是“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教师利用学生的思维困顿追问:“我”开始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后来为什么又“加快了脚步”?这相反的行为举止是否蕴藏着深刻的含义。

学生较为轻松地完成了第一个问题,“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第二个问题则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教师故意悬而不解,在学生深入文本的基础上,逐步让学生领悟到“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力所感染,所催促,决定厄运过后,以积极的姿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通过追问,学生感受到作者文本构思的巧妙:文章第一段设计的意图之一在于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将读者的思维紧紧抓牢;后者,句式简单,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自然地照应开头,这样使得文章结构浑然一体,于无形中深化了主题。在不断的追问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拔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做到以读促写。

二、出彩处追问,激发阅读期待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我国五千年的文明积淀造就了语文的精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先行对文本进行解构,精准把握文本的“出彩”处,包括“出彩”的词汇、佳句,表现手法、修辞等,从而利用文本的“出彩”资源进行有效追问,激发学生阅读期待,使学生在阅读期待的作用下渐入文本,且行且思,且思且歌。

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这篇文章的语言颇为精妙,值得学生细细品味,这一出彩点在文本末尾得到深化。教师抓住这一出彩点设计追问:文章末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三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一下,说出你的理由。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首先基于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强化了学生修辞意识,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并让学生感悟到比喻连用的艺术效果。再进一步让学生在问题的追问下深入剖析三个比喻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比喻不是孤立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先将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突出春天“新”的特点;再将春天比作为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突出春天“美”的特点;最后将春天喻为健壮的青年,突出春天“力”的特點,三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表现春天特点,展现出春天不断生长,春意越来越浓,把春天的春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追问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辞藻的华丽,语言的出彩,而且也使春的形象逐步丰满,内涵逐步得到丰富,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常态化追问下,一颗热爱语文阅读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被唤醒,被激活。

三、生成处追问,演绎自然精彩

预设与自然生成是语文阅读课堂的孪生兄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课堂预设,忽视语文阅读课堂的自然生成。要基于精致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善于在课堂自然生成处追问,利用语文阅读课堂的自然生成,包括课堂突发事件、错误等,还可以制造课堂生成,利用生成演绎语文阅读课堂的自然精彩。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朗读课文环节,一个粗心的同学在朗读最后一段时,将“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读成“这就是济南的冬天”,引得学生哄堂大笑。我却在学生的笑声里捕捉到追问的机遇:“嗯,我猜想,这位同学可能是有意而为之,他在弥补老舍先生写作时的疏忽,在文章题目中作者用的是‘济南的冬天,到文末怎么就成‘冬天的济南了?大家来分析是不是这样?”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追问好像在学生宁静的心湖投入一块巨石,学生顿时炸了锅。随着学生渐入文本,作者的匠心被学生所领悟:作者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结束语,抒发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济南的总观感,赞美之情浓郁,回味无穷。

四、留白处追问,拓展思维空间

留白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常见方法,它赋予文本更多的想象空间,也造就了文本内涵的丰富性与解读的多元化。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在文本留白处追问,通过追问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拓展学生文本阅读的思维空间。

如《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该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因此我抓住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在补白设计中引发追问。当一个孩子说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时,孩子的父亲说了这样一句话:“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孩子的父亲看见皇帝穿的新装了吗?全城的人们有没有看见新装?同样一种现状,大人和孩子的说法为什么不同?孩子的父亲在听到孩子想法时为什么会这样说?此刻他的心理、神态又是怎样的?

一个连续的追问充分将成人与儿童进行比较,让孩子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应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不虚伪,敢说真话,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保持纯净,有效深化了童话的主题,使学生思维得到无限扩展。

五、动情处追问,彰显文本感性

唐代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创作主张,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文本创作是作者在“时”“事”触动下情感喷薄的产物。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善于在文本动情点追问,触摸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从而抓住情感线,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彰显文本感性,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陶冶学生情操。

如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文末作者一改直抒胸臆的行文风格,语言耐人寻味:“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文末作者为什么要安排“妹妹推我看菊花”的情节?“我”眼中的菊花是怎样的情景?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话?请各小组以母子对话的形式将母亲未说完的话与儿子此刻想要对母亲说的话还原出来。

通过一步紧扣一步的追问,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即使在作者身患重病的情形下,母亲依然鼓励着儿子活下去,学生在追问中受到爱的教育。在感受母爱崇高、伟大的同时,我们也倾听到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愧疚与怀念之情,爱在追问中升华,情感在追问中升腾。

总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运用教学智慧,贴近学生实际,设计出适切性的追问,使追问成为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的动力之桨。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河塘中学 (214419)

猜你喜欢
济南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