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容乐观:学生提笔写作时,常常绞尽脑汁不知道如何下笔,最后被逼无奈勉强凑合,交上来的作文空洞无物,惨不忍 “读”。时间久了,我就不断思考这个问题:该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呢?我不断思索,也有一些收获。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探究与感悟。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大多怕写作文,怕上作文课。但当孩子不写作文与别人一起聊天时,或与好朋友一起讨论有趣的事情时,他们不仅表情丰富生动,而且话语滔滔不绝。可是,你若要求他们坐下来写作文,他们就立刻嘴巴紧闭,愁眉苦脸,无话可说。最后实在拖不过去了,就东拉西扯,胡编乱造,写一些语无伦次的文字应付了事。
学生写不好作文,师生一起苦恼。深思一下原因,应该在于作文的内容与孩子的内心世界难以契合,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转换有困难而造成的。
在我们小学作文“三课九步”教学法研究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美国学校孩子的作文大多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作文题目也是大多数孩子愿意说又有话可说的。如老师要求写“我的爸爸”这个作文题,他们不是让孩子马上写,而是要求孩子一个个站到讲台前,将自己知道的关于“爸爸”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台上说时,台下的孩子还可以提问。老师经常安排孩子“说作文”,结果,时间一长,孩子们不仅渐渐培养出了当众演讲的敏捷思维与口才,而且写出了质量较高的作文。
美国老师教作文的方法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我们学校常规的作文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的是“老师命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方法,语文老师在台上讲讲要求,念几篇范文,剩下的事情就是让孩子们开始“闭门造车”。造成有的学生凭记忆对老师念的范文进行复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无处下笔的后果。这样的作文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結果证明:要培养孩子写好作文,首先最好引导孩子将他们心中想写的话说出来。这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孩子理清写作思路,又可以提高孩子的演讲能力,实在是提高孩子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一、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于说话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现状是让学生说,学生也不敢说,心里胆怯。这就要求我们鼓励学生学会说话,敢于表达。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拘束、怯场,对此,教师应蹲下身来,热情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改变他们不爱说话的习惯。当然,在话题选择上,注意新鲜有趣;在具体指导上,应该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在说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把心里想的先说出来,让听的人听明白,然后再练习去写,说和写紧密相连,怎么说就怎么写。这样,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二、组织训练,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们的学情是学生不善表达,确切的说是不善于当众表达,所以我们要常常创造机会,督促训练,让他们学会表达。训练形式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续编故事,发表演说,做主持人,当小记者等。在营造“说”的氛围上多下功夫,诱发学生的表达热情,让所有学生在写作之前首先进入“我会说”的精神状态,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能随心所欲,下笔如有神助。
学生常常喜欢对自己的伙伴讲自己昨晚看过的动画片,或者路上见闻,自己从课外书上看到的有趣的笑话,动人的故事等。对此,我对他们做出肯定,在班上开设“每周班会”,每周一个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比比看谁讲的好,看谁言之有序,重点突出,声情并茂,能吸引人。然后,要求学生怎样说就怎样写,学生由说到写,由易到难,很容易写成一篇练笔短文。
三、学会观察,注意积累素材
要让孩子有话可说,老师和家长在平时还必须引导孩子多注意观察生活,培养他们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亲身体验,这样,孩子们才会在写作时做到言之有物。有一个星期天,我布置了《第一次××》这篇作文,要求每个人都亲自动手去做。引导他们注意做每一步之前的心理变化,动作特点,注意炒菜的过程中的细节,学生回去实践以后,深有体会,课堂上描述的“开火后怕被烧不敢倒油,油热了不敢倒菜,完了水滴了一地。”“油锅冒烟了,可菜却迟迟控不干水,结果有等不及了,起了火。我顿时不知所措,却听见妈妈喊赶紧倒菜。我不敢迟疑,一下子把菜倒进火里……”我引导他们回忆炒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遇到的困难及感受,一起确定文章的主题,先让她将炒菜的整个过程完整地“说”出来,然后才让动笔去写。结果同学们一气呵成,仅用了50分钟便轻松地完成了作文。
实践证明,让学生先说内容,说构思,为动笔写作做好了细致的铺垫,激发了学生习作兴趣,有效降低了习作难度,学生就能相对轻松地写好作文。笔者现在任教的班级,所有学生作文水平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