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治疗耳毒性研究

2019-07-08 03:17陈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5期

陈阳

【摘要】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抗菌谱较广, 对革兰阴性需氧杆菌导致的感染具有显著效果, 但是该种药物易导致肾毒性和耳毒性, 从而限制药物的应用。因此, 本次研究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治疗耳毒性研究进行相关综述。

【关键词】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革兰阴性需氧杆菌;耳毒性;肾毒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108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为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主要药物, 常见的具有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等, 其具有注射无刺激性、药液稳定、水溶性好等优点, 但是多数患者使用后易发生毒性反应, 其主要包括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耳毒性、肾毒性, 尤其是耳毒性, 易导致人体发生永久性耳聋, 对人们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 本次研究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治疗耳毒性进行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子结构均具有多个氨基糖分子或者氨基环醇类, 为极性化合物, 易溶于水中, 人体胃肠道不易吸收, 一般需要注射进行给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和细菌核糖体进行结合, 干扰人体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 为静止期杀菌剂, 为目前治疗革兰阴性需氧杆菌严重感染的常见药物。氨基糖苷类所有成员均能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 抑制人體蛋白质的合成, 并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2]。对各种革兰阴性需氧杆菌, 例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属、肠杆菌属、志贺菌属以及克雷伯杆菌属枸椽酸杆菌属具有强大抗菌活性;对沙雷菌属、沙门菌属、产碱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嗜血杆菌属也有一定抗菌作用[3-5]。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为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十分重要的药物, 在1944年发现链霉素应用在结核病中, 而1945年便有首例链霉素导致听力损害的研究报道。

2 耳毒性临床症状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耳毒性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 如:①耳蜗神经损害:常见于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西索米星等, 用药后发生毒性作用的药物排序分别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2]。②前庭功能失调:常见于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用药后发生毒性作用的顺序分别为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等[6, 7]。上述两种并发症并非绝对, 可能同一患者存在两种毒性作用。但根据临床研究显示, 奈替米星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其具有较小的耳毒性, 且安全性十分高。在各大医院内实施血药浓度监测以及个体化给药等方式, 能够使耳毒性发生率明显降低[8]。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蜗损伤主要以耳鸣、耳饱满感和头晕等作为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无典型特征[9]。部分患者高频听力减弱, 且继发性耳聋, 多数症状属于不可逆性。耳前庭损害以头痛和眩晕作为临床表现, 在进行急剧动作时可出现呕吐和恶心等症状, 严重者还可出现步态不稳、平衡失调等现象[10]。

氨基糖甙类耳毒性和体液中浓度密切相关, 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多种, 例如用药时间较长、每日用药量、累积药量、合用利尿剂、血药峰谷浓度。部分研究证实,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给药1次/d具有强大杀菌作用, 新型给药方式能使血药浓度降低, 减少在人体内耳淋巴液积累, 从而能降低药物耳毒性, 但不适用于部分患者中。

3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使用注意事项

3. 1 耳毒性的发生和用药方式、用药剂量以及用药疗效密切相关 对于使用方法不合理、疗程较长和总剂量较大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易增加耳毒性发生率。通常情况下,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使用疗程应在7~10 d以内, 若患者病情需要应增加治疗疗程, 应在治疗前进行电测听和前庭功能试验[11]。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通常以1次/d的给药方式为主, 其给药方式相比2次/d的给药方式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同时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杀菌率具有浓度依赖性, 第一次给药所出现的短暂高峰值可产生较为明显的杀菌作用, 且对于1次/d给药, 由于给药时间间隔较长, 药物能够有足够长的时间进行消除, 能够使药物的积累量明显减少, 进而使其毒性明显降低[12-14]。

3. 2 耳毒性的发生一般来说和人体肾功能具有密切关联 对于存在肾功能减退患者, 给予其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治疗易增加耳毒性发生率[15]。据研究资料显示, 采用庆大霉素所致耳聋患者多数伴有肾功能损害情况[10]。由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在人体内不被代谢和灭活, 多数药物浓度经人体肾脏排出, 当人体肾功能明显下降时其血药浓度则具有升高现象, 导致药物在内耳淋巴液内蓄积, 使其对人体耳蜗和前庭毛细胞产生毒性作用[17]。但对于存在肾功能损害患者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并非禁用, 应注意药物相关给药剂量, 在首次给药时应根据原剂量给予, 由此快速达到体内所需浓度, 而后期给药需根据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对于有条件的医院, 需进行血药浓度测定, 给予患者个体化给药[18, 19]。

3. 3 耳毒性和年龄 婴儿以及胎儿的耳蜗和肾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 同时儿童对于耳毒性早期症状无法正确表达[20], 而老年人自身肾细胞发生萎缩、药物排泄减慢、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下降, 因此对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婴幼儿、老年人应避免使用[21]。

4 小结

部分患者采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后易发生毒性反应, 从而导致药物应用受到限制, 而及时监测和合理用药能预防毒性反应发生, 降低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外学者正在研究低毒、高效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例如达地米星, 其具有较低的毒性, 能预防人体发生毒性反应, 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参考文献

[1] Stogios PJ, Evdokimova E, Morar M, et 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lasticity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nucleotidylyltransferases revealed by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lincosamide nucleotidylyltransferases Lnu(A) and Lnu(D).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15, 427(12):2229-2243.

[2] 卢俊婉, 沈佳慧, 沈涛, 等. 齐墩果酸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的协同作用. 大家健康旬刊, 2017, 11(2):140-141.

[3] Joshi T, Voo ZX, Graham B, et al. Real-time examination of aminoglycoside activity towards bacterial mimetic membranes using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with Dissipation monitoring (QCM-D). Biochim Biophys Acta, 2015, 1848(2):385-391.

[4] 宋艳华, 高孟秋, 李琦, 等. 结核分枝杆菌rpsL和rrs基因突变与氨基糖苷类和多肽类抗结核药物耐药的关系. 中国防痨杂志, 2016, 38(10):799-804.

[5] Kaushik KS, Ratnayeke N, Katira P, et al. The spatial profiles and metabolic capabilities of microbial populations impact the growth of antibiotic-resistant mutants.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 2015, 12(107):20150018.

[6] 高慧, 蔡培泉, 郁震, 等. 泛耐藥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研究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21):4805-4808.

[7] Lim AK, Mathanasenarajah G, Larmour I. Assessment of aminoglycoside dosing and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in determining gentamicin and tobramycin area under the curve and clearance. Internal Medicine Journal, 2015, 45(3):319-329.

[8] 何强. 氨基糖苷类药物耳毒性机制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12):1484-1488.

[9] Jamshidzadeh A, Heidari R, Mohammadi-Samani Soliman, et al.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phrotoxic Profile of Gentamicin and Gentamicin Nanoparticles in Mice. Journal of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toxicology, 2015, 29(2):57-62.

[10] 徐彬, 余元勋, 王迎新, 等. 安徽省汉族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耳聋患者基因突变的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6, 51(11):1653-1657.

[11] 伍越, 郑静, 郑斌娇, 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的保护和修饰.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2, 10(2):260-269.

[12] 邓敏, 谢新生, 徐水凌, 等. 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 28(1):25-28.

[13] Olsen SC, Carlson S A. In vitro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aminoglycosides, including the next-generation drug plazomicin, against Brucella sp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15, 45(1):76-78.

[14] 包裕杰, 张雯雁, 叶杨芹, 等. 表皮葡萄球菌icaADBC操纵子检出与细菌耐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关系.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11):1479-1481.

[15] 崔冬梅. 2015年宿州市78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海峡药学, 2016, 28(5):228-230.

[16] 王燕, 陶泽璋.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的机理及防治措施.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29(6):392-395.

[17] 李英.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及其防治.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3):101.

[18] 何强, 张颖, 任秀敏. 氨基糖苷类药物耳毒性机制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38):1488.

[19] 陈茜, 杨烨, 殷泽登. 蛋白质组在氨基糖苷类药物耳毒性机制及防护中的作用.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37(6):314-317.

[20] 王美霞.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综合防治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6,11(2):269-270.

[21] 张军.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分析. 中国处方药, 2018, 16(5):95-96.

[收稿日期: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