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斥着许多数学信息,如何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正确、合理的判断?这就必须拥有良好的数感。数感是我们的一种基本素养,是我们自己理解和应用数的一种态度和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深刻把握数的概念,并让他们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进而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文章作者对此进行了具体的探讨研究,希望对广大教育者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教学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在同一个数学情境中,每个学生面对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思路畅通,很快就说出了答案;而有的学生反应缓慢,要苦思很久,才能理清思路。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反应迟钝,非常苦恼,作答也语无伦次。这些都是由于数感的原因,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一、建立数感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概念,其初步感知就是学生对物体实际数量的感知,因此在培养学生数感时,教师可以先从基本计数单位开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计量单位,比如长度单位米、厘米,时间单位秒、分、小时等。学生只有正确掌握这些基础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才能进一步感知更大的数量。所以,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概念,就要在教学中多设计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感知。
二、在生活体验中形成数感
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且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小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通过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去学习和理解教师教授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教学时,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思维方式等规律,利用身边的数学素材来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猜测,初步对数学进行认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而从中获得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力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学习到一些基础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以生活体验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数感。比如,在学习《克与千克》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克与千克的物体,如一包250克的QQ糖,一袋盐500克,一枚鸡蛋大约50克,一袋面粉3千克等,还有一些药片、黄金等细小事物等都用克来做单位。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克与千克这类计量单位,并从这些事物中形成良好的数感。
三、在比较分析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在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上也有一定困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这种大小关系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对多、少、相当于、多一些、少一些这些大小等关系有一定的认知。例如,在教学大数目估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估算一下250克一包的瓜子里面有多少颗瓜子?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电影院的座位数与观看人数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觉将估算的数平分成若干份,数一数其中一份是多少,然后计算大份是一份的多少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计算这些大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大数有多少,也能了解大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这个方法,教师也可以用来教学面积的知识,将1平方米的面积与10平方米进行比较,想象10平方米有多大,然后估算操场面积。这种比较分析的方式可以快速帮助学生体会到大数目的意义,同时能够让学生在比较中到用小数去感受大数,促进数感的培养。
四、通过实践发展数感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分析,实践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从各方面去感知数学,并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内化知识。所以小数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发展学生的数感,就应该让学生多接触实践问题,通过实践将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然后找寻适当的解决方法,并对运算结果做出合理解释,有效发展数感。比如,在组织参观动物园的实践活动课中,就有许多问题,如购买门票的问题;购买水、食品的问题;根据路程选择乘车还是租车的问题;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问题;最短路程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将自己原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到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数感。
五、回顾反思中感悟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后进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有效促进其对数的感悟。比如,小明有130厘米高,是弟弟身高的2倍,爸爸的身高是弟弟的3倍。问爸爸身高多少?学生在求弟弟的身高时容易出现错误解答:130×2=260厘米,爸爸的身高就为260×3=780厘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身边物体高度来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这个结果是否合理,如教室高300厘米,通过对比回顾,学生能够经历运用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感悟数感。
六、利用科学的训练方式强化数感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更好地解决问题,而培养学生数学数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与数量关系有效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找寻到适当的解决方案,对结果给予合理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不断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已有数感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估算和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找寻不同的解决方案,用不同的方式去验算结果,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完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数感的培养。比如,一班有46个学生到公园里乘船,公园里有大小两种游船,大船每条最多可以坐5个人,每条20元;小船最多可以坐3人,每条12元,问他们有几种乘船方式?各需要多少钱?这种题目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开始思考讨论,乘几条大船几条小船,每条船坐多少个,价钱随船的多少而变化等,思考了许多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并将学习到的加减乘法、综合运算等都运用到了解题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也加强了数感的培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培养一种意识活动,这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去感知数学,并将感知到的运用到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秀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 学周刊,2012(22):46.
[2]薛风清.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J]. 才智,2016(3):70.
[3]张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新课程(上旬刊),2017(8):176.
[4]张晶.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求知导刊,2016(2):90.
作者简介:黄康胜(1964—),男,壮族,广西大化人,小学一级教师,校长,研究方向:培养学生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