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丽(广州白云广雅实验学校 广东广州 510430)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前提。昆虫对生境的变化敏感,具有广谱的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探针功能;同时因昆虫种类丰富、个体数量多、分布广,且世代发生相对较短,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较好材料[1-2]。
广州市属于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2.8℃,平均相对湿度为68%。本校校园内拥有5 个池塘、1 个植物园、1 个地理园、操场草坪及各种绿化带,为昆虫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环境,尤其是植物园具有较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为昆虫的生存繁衍提供较好的条件,维持了较高的昆虫群落多样性。本文选取校园内不同生境样地,调查分析昆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探讨昆虫多样性变化对生境类型的生态响应。
根据校园的环境及植被状况,选择池塘边缘区、植物园、宿舍区(宿舍及宿舍草坪内)、足球场边缘区等不同的生境,采用线路调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应的样地进行昆虫采样。采样方法以扫网法为主,每周周三上午和周五下午各一次。通过《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中国昆虫图鉴》等专著对所采集的昆虫标本种类进行了初步鉴定[2-5]。
统计数据采用Excel 软件进行分析,采用香农威纳多样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分析各生境类型的昆虫群落多样性的特点[6]。
3.1 昆虫群落结构和组成 本次调查,共捕获昆虫382 只,分别隶属于11 目77 科136 种(表1);其中双翅目所占比例最高为19.37%,革翅目所占比例最低为1.31%。
表1 校园昆虫群落结构和组成
3.2 不同生境昆虫的类群组成 调查结果表明,昆虫群落结构及组成一般与其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植被、土壤、人为等因素均影响昆虫的群落结构与组成。
不同环境类型区域的优势昆虫类群略有不同。躬耕园区及地理园区双翅目(相对多度为22.9%)和鳞翅目、直翅目(相对多度均为16.6%),阴生植物种植区为半翅目(相对多度28.1%)和双翅目、等翅目(相对多度均为21.1%),宿舍区为蜚蠊目(相对多度42.9%)和双翅目(相对多度22.8%),足球场边缘区为半翅目(相对多度36.0%)和直翅目(相对多度20.0%),池塘边缘区为半翅目(相对多度33.3%)和蜻蜓目(相对多度30.0%),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生境昆虫类群组成
足球场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要场所,人为干扰非常明显,植被单一,土壤湿度和有机质较低。此次调查过程中,该区域几乎没有采集到昆虫,而其边缘区人为干扰相对较低,昆虫数量有所增加,但总体而言,该区域的昆虫标本数最少,仅采到25号标本。而宿舍区主要是学生住宿区域,人为干扰也同样非常明显,其昆虫所属科数是最少的(9 种)。
学生在植物园的活动较少,人为干扰非常少,且该区域经常浇水,植被比较丰富,土壤湿度相对较高,所以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的昆虫有69 科235 号标本,科数及个体数均为最高。
蜚蠊目主要分布在宿舍区,主要因为学生的零食、书籍等较多,且比较潮湿,为其生长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
根据昆虫的食性将昆虫群落初步分为4个类群:植食性类群、捕食性类群、寄生性类群和其他类群(例如腐生昆虫、对植物几乎无害且不捕食其他动物的昆虫)。其中植食性类群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捕食性类群主要是以植食性昆虫为食的昆虫,寄生性类群主要是以寄生生活为主的昆虫。对各环境的昆虫类群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生境中寄生性类群科数和物种数均较少,除宿舍区外,植食性类群和捕食性类群种类数占绝大多数(表3)。主要原因是宿舍区蜚蠊目、双翅目中的卫生害虫较多,例如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L.)、家蝇(Musca domesticaL.)、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等。
表3 不同生境的昆虫的群落组成
3.3 不同生境的昆虫多样性分析 昆虫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与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之间关系是密切的。它不仅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富集度、变异程度和均匀度等,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地理、自然环境以及群落的发展状况[3]。调查结果显示(表4),躬耕园区及地理园区的植物多样,组成复杂,为昆虫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环境,因而昆虫个体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其丰富度及总个体数量均为最高,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指数;而宿舍区和池塘边缘区的均匀度较低,优势度较高,这与该区域昆虫种类少,优势类群突出有关,例如蜻蜓目12 个个体中,9 个均在池塘边缘区捕获。
表4 不同生境类型昆虫群落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昆虫多样性研究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昆虫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示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2-3],有些昆虫类群是很好的环境指示物,例如蜉蝣稚虫的分布对水质要求较高,水中溶氧量越高越适合其生长。
在昆虫的个体数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3 个目分别是双翅目(19.37%)、半翅目(17.28%)和直翅目(14.14%)。其中双翅目主要是蝇科(家蝇数量较多)和蚊科[伊蚊(Aedes albopictus)数量最多];半翅目中主要以叶蝉科为主,例如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该类昆虫个体较小,可以取食多种植物,吸食其汁液,适应能力较强。另一较大类群为蚜科,这与其有集群生活的习性有关,存在于叶背面、嫩茎、生长点上,且大多营寄生生活。从昆虫群落的功能性分析,植食性类群个体无论是科级水平、物种水平或个体水平,都明显高于其他类群,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从采集的标本数目分析,随着天气变化、气温降低及人工灭蚊等,昆虫的优势种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人工灭蚊后,各昆虫数量均有所下降,而双翅目中的蚊科数量明显下降。
本次调查未进行弹尾目和双尾目昆虫的取样调查,但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发现潮湿隐蔽的地区,例如土壤、腐殖质、原木等,该类昆虫也是数量非常巨大的一类,曾有人在1 英亩的草地表面至地下9 英寸深的范围内,发现2.3 亿个跳虫[7]。此类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主要取食活的或死的植物、腐殖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