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立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向度

2019-07-06 16:43朱斌肖田园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朱斌 肖田园

摘 要:人民立场就是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判断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的体现,鲜明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从人民立场的视域阐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向度,就是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指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准则、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价值诉求。坚定人民立场,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能把握现在、开辟未来、行稳致远。

关键词:人民立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价值向度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9)04-0009-07

立场就是人们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持的态度和价值诉求。人民立场就是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读懂主要矛盾,也就读懂了新时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判断体现了党坚持人民立场,回应人民关切,引领人民前进。从人民立场的视域阐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向度,就是要深刻把握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指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准则、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价值诉求。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彰显了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指向

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指向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贯穿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条主线,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彰显了党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

首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党的优良传统。“民者,国之根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九十多年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揮人民主体作用,这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1031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4]368江泽民指出:“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5]胡锦涛揭示:“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首先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探索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赋予人民主体地位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7],“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决不允许当官做老爷、漠视群众疾苦,更不允许欺压群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8]。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大做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政治判断,提出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是党坚持人民立场,爱民、亲民、惠民的生动体现,也彰显了党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准则。

其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与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9]因此,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劳动,一切无从谈起。毛泽东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10]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视为党的初心和使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尽管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知识化、信息化日新月异,但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客观规律依然没有变。只有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观点,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代表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既坚持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主体的价值立场,又注重了人民在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的主体作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也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发挥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作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最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根本要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社会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民的需求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党的十八大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明确了党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未来相当长时期的中心任务。然而,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并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逻辑必然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根本要求。党只有站在人民立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能不负人民的重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供了坐标与参照,党作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既坚持了人民立场与人民主体地位,又彰显了党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彰显了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准则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准则。201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1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动力,也是推进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实现的力量之源。党的十九大做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彰显了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准则。

首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党赢得民心的必然选择。“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9]人民群众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只有使人民根本利益得到实现和维护,人民立场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1004“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还有许多同志的头脑没有变成一个完全的共产主义者的头脑,他们只是做了一个方面的工作,即是只知向人民要这样那样的东西……而不知道做另一方面的工作,即是用尽力量帮助人民发展生产,提高文化。”[13]毛泽东深刻地阐述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14]将“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4]23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在全党形成坚决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事事向人民负责,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良好风尚。”[15]“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三个代表思想……其立足点和着眼点就是突出党的先进性,目的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从而达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16]胡锦涛指出:“必须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深扎根在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中,全面落实在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行动上。关键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利为民所谋,就必须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7]以上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是为了人民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党同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民利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是坚持人民立场,从群众的现实利益出发,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

其次,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动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是时代前行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8]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正是在这些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的现实,当前更加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即需求端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与多样化”的转化与供给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主要指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平衡、城乡区域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不充分”主要指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但这并不是阻碍我们前行的绊脚石,反而会成为驱动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这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清醒、深刻的认识,不仅从事实出发做出科学判断,也是从人民立场出发做出带有感情倾向的价值判断,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积极回应群众利益诉求,矢志不渝实现奋斗目标的决心。因此,明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精准确定中心任务和重大战略确定依据,也是激励人民群众改变现状、发奋图强的动力之源。新時代社会主要矛盾要求党和国家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积极回应群众利益诉求,集中力量抓准社会主要矛盾,并找到解决主要矛盾的突破口,展示新气象、推进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最后,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推进战略目标实现的力量之源。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和推进重大战略目标的现实依据,也是党对使命担当不懈追求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使命引领未来,使命呼唤担当。以上宏伟蓝图的精准确定与实现要求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有正确认识。当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围绕解决主要矛盾,党和国家还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同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新时代变的是“主要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判断,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就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9]这就需要党和国家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解决思路、制定有效举措,不断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良好条件。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彰显了党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价值诉求

人民群众既是价值创造的主体,也是价值诉求与享受的主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是党战胜困难的根本保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动力,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时代要求。

首先,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是党战胜困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创造活力,是中国共产党应对社会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向群众学习、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是党的传家宝。毛泽东指出践行群众路线,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最基本的就是要同群众的需要和愿望息息相通,“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时刻注意的”[20]。毛泽东还指出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满怀热忱虚心向群众学习。“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3]79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新的土地政策,将土豪劣绅的土地分给农民,赢得民心并激发农民的革命激情与创造活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强调:“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21]“我们相信,只要依靠人民,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法宝。”[2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热情高涨,满怀信心与激情投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快速发展。“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23]历史证明,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勇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取得了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的历史性成就。“五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1]坚守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立场,尊重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焕发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活力,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判断的力量之源。

其次,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动力。“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人民幸福,是人民的理想或愿望获得满足而催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情感状态,它反映了人民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24]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在于人民的创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人民创造活力,既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动力之源,也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共产党人要放下身段,做人民的学生,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找到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秘钥。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要靠亿万人民的顽强拼搏、不懈创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把握工作重点,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三要坚持从实践出发,深入群众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动态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最后,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时代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和推进重大战略任务的现实依据,也是其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大站在人民立场,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状况及其特点,深刻指出影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由此,要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一是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的发展思想,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制定发展战略、落实发展任务、破解发展难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三是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瞄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现实需要,把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到推动各项事业上来,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一心善待人民群众,始终抱有对人民群众真挚感情的体现,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守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价值向度。总之,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坚定人民立场,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能把握现在、开辟未来、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4-265.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013.

[7]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6-10-28(1).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12]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J].求是,2012(15):3.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1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9.

[16]童贤东.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18(12):29.

[17]崔士鑫.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要持之以恒[N].人民日报,2003-02-19(1).

[1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9]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73.

[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04.

[23]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2).

[24]李俊斌,陈跃.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

Peoples Posi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of Major Contradictions in a New Era

ZHU Bin,XIAO Tianyuan

(College of Marxism,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The peoples position is to put the people at the top of our mind when we observe and handle issues, and always regar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of all our work. Upholding the peoples position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CPCs purpose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It is also the CPCs fine tradition and political advantage formed in its long history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judgment of th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China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CPCs adherence to the peoples position, which clearly expresses the CPCs spiritual pursuit and value orientation. To interpre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oples position is to deeply grasp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PCs respect for the peoples dominant position, adhere to the value principle of putting the peoples interests first, and stimulate the value appeal of the peoples creative vitality. By upholding the peoples position and drawing on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the people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will be able to seize the present, open up the future and achieve stead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Keywords:

peoples position; new era;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value orientation

(編辑:蔡秀娟)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