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群华 黄友珍
【摘要】 目的:分析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在血液病毒检验中的应用误区,探讨提高病毒检测的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在血站血液样本检测中心选取600份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样本来自2016年6月-2018年6月来血站献血的志愿者,分别对600份血液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和酶免检测,通过比较两种检测方式数据,分析不同方法检测的利弊。结果:酶联免疫法两种试剂检测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33%、1.67%、2.17%,在检测结果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有一定比例的漏检,其检测合格样本在经过核酸检测后又检出HBV-DNA、HCV-RNA、HIV1/2的比率分别为0.51%、0.34%、0.68%。结论:核酸检测和酶免检测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检测准确性上对比并无明显差距,而核酸检测的成本较高,故而通常情况下血站检测以酶免检测优先,但在实际的病毒检测应用中,可根据两种方法的各自的优势灵活选用。
【关键词】 核酸检测; 酶免检测; 血液; 误区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4.0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4-00-02
输血能够通过静脉注入的方式为患者补充合适类型的血液,挽救患者的生命,自20世纪初期发现ABO血型规律后,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输血模式发展到现代,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规模,每个城市都设有血站,血液来源为无偿献血志愿者所提供,医院根据实际需求与血站建立联系[1]。然而,人体的血液中含有许多致病菌和病毒,其中以病毒的威胁性最高,常见的致病致死率较高的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在血液采集时需要进行检测。为了减少因输血而感染疾病的风险,从根源上切断输血性病毒感染,多年来医学界一直致力于血液病毒的检测技术的完善,自第三代酶免检测技术(ELISA)问世以来,为血液病毒的检测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同时,核酸检测计数(NAT)亦可以通过对血液中DNA、RNA的扩增来检测是否含有病毒核酸从而检测到病毒[2-3]。在最近的临床文献报道中,有不少关于NAT和ELISA技术在血液检测中的误差报道,为了进一步探讨两种检测方法存在的优缺点,作者对600份血液进行了两种方法的检测对比,旨在明晰NAT检测和ELISA检测的误区,优化血液检查方法。具体研究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0分样本来源于2016年6月-2018年6月来血站自愿献血的志愿者,将研究的具体过程和内容告知志愿者,经过志愿者的知情同意后,纳入本次研究,最终选择参与此次研究的志愿者600例。采集志愿者血液,样本来源的男女比例为347∶253,年龄在18~53岁,平均(38.63±4.29)岁。所有提供血液样本的志愿者均为自愿献血,且对本项研究表示支持。
1.2 方法
进行HBV、HCV和HIV-1/2的检测。所有参与研究的血液样本均抽取2份,分别保存至5 ml含有分离胶的真空采血抗凝管和7 ml真空负压EDTA抗凝管中,做好样本标号,采集后放置于4 ℃冰箱暂时保存,集中进行分离检测操作。
对7 ml真空管中的血液样本进行酶联免疫检测,样本需在采集后的24 h内进行。酶免检测系统采用澳斯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FAME 24/20全自动检测系统,使用全自动样品处理系统加样后,进入酶免板自动分析系统检测,出具结果报告。使用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酶免试剂盒对血液样本进行抗HIV-1/2、
抗HCV和HBsAg的检测,记录检测结果,两种试剂盒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时认定为阳性,两种结果均为阴性时认定为阴性,当两种结果不一致时,进行二次检测,二次检测结果双孔均为阴性时判定为阴性,若存在单孔或双孔阳性的情况,则认定为阳性。
经过两种不同试剂的酶免检测,确定阴性样本为合格样本,再对这些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取合格样本编号的5 ml真空管中的血液样本进行核酸检测,样本处理需在采集后4 h内进行,将样本从冰箱中取出,检测系统采用罗氏Cobas s201核酸全自动检测系统,检测试剂为与Cobas s201适配的HBV-DNA、HCV-RNA、HIV-1/2-RNA三联核酸检测试剂盒,应用6人份标本混样模式,对血液样本进行病毒定性检测。注意加样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进行,避免检测无效,影响判读结果。记录判读结果,标好血液样本是否呈现出阳性,挑出表现为阳性的血液样本,暂时保存至4 ℃冰箱,后续进行拆分实验,针对阳性结果做进一步确定,拆分结果阳性则认定为阳性,拆分结果为阴性则认定为阴性。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对HBV、HCV、HIV-1/2三项检测结果阳性、阴性数据进行整理,对比分析检测结果,探讨两种检测方法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将检测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检查无误后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种方法检测HBV、HCV和HIV-1/2的结果进行分析:两种试剂酶免检测血液样本HBsAg的阳性率为2.33%(14/600),对阴性样本进行核酸定性检测,HBV-DNA的阳性率为0.51%(3/586)。酶联免疫检测抗HCV阳性率为1.67%(10/600),核酸检测阴性样本中HCV-RNA的阳性率为0.34%(2/590)。酶联免疫检测抗HIV-1/2的阳性率为2.17%(13/600),核酸检测酶免合格样本中HIV病毒的阳性率为0.68%(4/587)。酶免检测对三种病毒检出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HBV、HCV和HIV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致病原,一旦感染,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伤害,亦是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重点防治问题[4-5]。血液传播是病毒感染的三大途径之一,也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多年以来,传染性疾病的输血传播一直是困扰公共卫生事业的难题。由于病毒由感染到检测存在一定的“窗口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血液中的病毒含量低,不足以被医学技术手段检测出来,因而处在这一阶段的志愿者所提供的血液成为感染病毒的一大因素。根据美国卫生部门的调查,有75%以上的美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和90%以上的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均是因窗口期携带者的无偿献血所感染[6]。核酸检测技术和酶免检测是两种常用的抗原、抗体筛查方法,通过对献血者的血液筛查,可大大降低输血的风险。NAT是利用PCR扩增的原理[7],将血液样本中的病毒核酸进行扩增,使其含量增加到可以检测出的水平的方法,若血液中存在未知病毒,则可通过核酸检测技术检测出病毒的存在,应用以来,由于其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好,在临床广为应用,但NAT技术对检测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血液样本要求较高,出现假阳性的比例较大,而ELISA检测则是通过抗体-抗原的特异性反应,检出制定病毒的存在,但ELISA检测抗体有一定的浓度要求[8],病毒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需经历一段时间的病毒复制和抗体的产生才能被检出,因此,该方法的检测“窗口期”相对长一些[9]。在此次实验研究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酶免检测的结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检查误区,考虑是由于病毒感染后存在一段时间的窗口期,病毒复制较为活跃但抗体量不足以被酶免吸附检出。但三种病毒检出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酶免检测的误漏和病毒种类无关。在血液检测的实际应用中,不管是ELISA方法还是NAT技术均会存在一定的误漏,分析其原因,NAT核酸检查虽然能够缩短检测“窗口期”,但由于其检测原理可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概率,而ELISA检测虽然准确性较高,但因检测“窗口期”较长,可能存在被感染时间尚短无法检出的情况,因而核酸检测的病毒阳性例数相对酶免检测要高一些。
根据以上的分析,核酸检测虽近年来因可缩短窗口期时间逐渐被医院和体检人员所接受,这也证实了核酸检测技术的必要性,但因其操作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在基层检测机构还未完全普及,因而不能完全替代酶免检测。现阶段我国血站的检测流程主要为首先使用两种以上的酶免试剂对血液样本进行酶免检测,确定为合格的样本再进行一种试剂的核酸检测,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避免因试剂间差异和灵敏度不同造成的误漏,而且能够检测出因处于窗口期病毒抗体量少造成的漏检问题,同时,核酸检测的成本较高,先使用酶免检测进行筛查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节约试剂成本。还要注意的是,检测血液中病毒核酸时,一定要将血液第二次酶免检测保留,确认检测结果。另一方面,检测人员应加强对酶免检测的重视,加强检测技术和知识的学习与培训,通过丰富的检测经验合理利用两种检测技术,不断提高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保血液供给的安全。
综上所述,两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酶免检测由于对窗口期阶段的抗原-抗体反应灵敏度较差,在检测时存在漏检误区,而核酸检测因其PCR原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也容易出现假阳性,且核酸检测的试剂价格相对较高,因此,在实际的血站样本检测中,实施先酶免检测定性,再对合格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定性的样本检测模式较为合理,同时应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提高检测准确度,在实际的病毒检测应用中,可根据两种方法的各自优势灵活选用。
参考文献
[1]夏兵.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2):166-167.
[2]戴万案,邱妮妮,陈丽艳,等.荧光定量PCR法与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同步检测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5):1214-1215.
[3]李微,温馨娜,郑慧丽.齐齐哈尔市无偿献血者血液HBV、HCV、HIV酶免检测联合核酸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1):35-36.
[4]袁国举,郭兆富,尹以靖.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平行筛查血液的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9):64-65.
[5]王庆敏,蒋昵真,黄成垠.单采血小板样本混样核酸与酶免平行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3):217-220.
[6]马丽,沈華仙.玉溪市无偿献血者29503例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4):154-155.
[7]方奎明,孙昂,吴晓晋,祝青,等.血液核酸检测降低经血传播疾病风险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10):1188-1190.
[8]段勇,郭逸,叶世辉.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在西安地区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8):842-844.
[9]李秋凤.血液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的误区及定位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S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