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准扶贫视角下农家书屋建设与运行策略
——以盐都区为例

2019-07-06 02:10杜玉霞
图书馆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书屋农家精准

杜玉霞

(盐城市盐都区图书馆,江苏 盐城 224001)

1 引言

自1986年国家实施扶贫战略以来,经过4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型。对于精准扶贫概念的准确理解,可以表述为:“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1]。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扶贫工作中“精准”的重要性,提出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为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最终真正取得扶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需要建立、实践与完善“六个精准”等工作机制[3]。

国内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经济贫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极深的文化根源,文化知识的匮乏是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也是根本原因之一[4]。因此扶贫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文化扶贫的问题,这也是扶贫工作中的根本性问题。文化扶贫亦有粗放与精准之分,针对文化知识匮乏的文化精准扶贫已逐渐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从内涵来讲,文化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文化环境的贫困地区,依据其文化缺失的具体情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文化帮扶对象实施精准识别、文化对接、阅读推广、精准管理的文化扶贫方式[5]。通过精准实施各种面向对象和需要的项目,切实增强贫困地区人民文化水平,达到文化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6]。在这一背景下,2007年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应运而生,它的建设是以满足农民文化需要为基本目标,以行政村区域划分为受众范围,能够提供包括图书、报刊,音像电子产品和阅读视听资源,农民自我组织管理与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有关文件规定: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由于经济等不平衡状况,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的收藏比例[7]。农家书屋对文化精准扶贫的作用过程,是通过向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输送优秀的文化资源,达到其针对、有效的智力帮扶效果,从而提高其文化自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8]。对于如何实现文化精准扶贫与开发的责任和使命,保证文化精准扶贫的价值实现,我国各级图书馆,应以公共文化服务为着力点,问题驱动、厘清思路、多驾齐驱、统筹协作,打通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9]。逐步根除贫困的主要文化根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真正地实现通过贫困人口自我战胜贫困[10]。因此,农家书屋建设是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应积极推动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促进扶贫对象的广泛阅读,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期实现文化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经过数年的努力,农家书屋工程在文化扶贫中占了一席之地,但能否继续保持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文化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成为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关注的焦点[11]。从最近几年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来看,与预期建设的目标还相差甚远,特别是在“精准”原则的指导下如何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现状、反思问题、找准原因、寻求对策,以期真正发挥其在文化精准扶贫中的应有作用。

2 农家书屋工程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原因

2.1 发展现状

国家对农家书屋工程一直非常重视,自2007年创立至今已累计投入120多亿元财政资金,外加从社会上募集的各类援助60 多亿元资金,总计达到180多亿元的专项建设资金,先后在全国建成60余万个农家书屋。农家书屋的布局涵盖了全国范围内的31个省(区、市)。目前,农家书屋工程已历经了基础设施建设(如房屋、书架和桌椅等),藏书的选购、补充、更替、配置和书屋管理模式转换工作3个过程[10]。在现阶段,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工程已受到了政府以及各级图书馆特别是县级图书馆的支持,并被列为地方政府年终政绩考核目标之一。可以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农家书屋进入了一个建设与发展的新时期。以盐城市盐都区为例,该区共有8 个镇、85 个街道(社区)、163 个行政村。每个镇和街道都建立了图书馆(室),而163个行政村均建立了农家书屋,藏书总量达到38212 册,平均每个书屋的藏书数量达到2344册。每个书屋订购报刊均为10 种,年增新书平均为100 册。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盐都区政府的统一规划、多途径的资金扶持、社会捐助、分头实施的建设方针。但从全社会来看,为了保证农家书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仍需分析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2.2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2.1 农家书屋的支持力度仍不够均衡

农家书屋的建设由国家主导、地方具体实施,因此,国家投入与支持无疑是农家书屋发展的动力。作为国家文化扶贫的一部分,农家书屋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遭遇可能来自于政府层面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资金投入不够足。国家和社会对农家书屋工程所投入的180 多亿资金看似庞大,实际上最终具体分配到各个农家书屋的可用资金非常有限,导致部分农家书屋硬件设施不完善、购书经费紧张、人员待遇等方面问题均难以真正落实。第二,具体指导不到位。因为各个地区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工作基础差异明显,应当在政府及县(区)图书馆为主的示范引导下,对服务对象、服务项目进行有效识别,再进一步分类指导、实施,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而目前的情况是对于书屋如何建设和如何获得快速发展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眉毛胡子一把抓,试图用一个标准解决全面问题,而不顾区域的差异性、特殊性,必然无法达到全面开花的预想效果。第三,考核奖惩机制不完备。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对农家书屋管理普遍存在缺乏联动机制、考评奖惩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出现管理混乱、图书资料丢失率高、服务工作不到位等常见问题。

2.2.2 农家书屋的运行机制仍不够完善

农家书屋虽小,但它也是一个图书馆(室),其正常运行同样离不开人才队伍、馆藏资源和读者服务这3个基本要素。调查表明,从这3个基本要素来看,目前农家书屋的日常运营及管理机制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包括管理队伍不完善、馆藏资料不适用、服务(项目)内容不精准等。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谓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首先从管理队伍看,想要保证农家书屋能够可持续发展,具备一定数量、一定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至关重要,也是前提条件。因为无论在农家书屋发展的那个阶段,数量完备、技能全面的管理员,始终是农家书屋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12]。然而,由于我国农家书屋大多采取村民自我管理制度,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多为村干部、退休老教师等兼职人员,他们对农家书屋建设作用的认识程度并不高,专业知识欠缺、实践经验差,主动服务意识淡薄,难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从事书屋管理工作,导致管理无科学秩序、工作无理想效果。

其次从馆藏资源看,由于缺乏系统、持续的经费投入,馆藏资源很多来源于捐赠图书,旧书多、杂书多,能够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图书少,也无法引起农民的关注和阅读兴趣。

从服务模式来讲,基本是处于坐等上门的传统服务形式,基本没有精准的服务宣传、精准的阅读指导、精准的服务延伸,使得农家书屋的运行效果大打折扣。从农村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普遍存在“空巢”现象,因为阅读人口相对较少、读书氛围相对较差,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书屋的阅读需求,成为农家书屋逐渐受冷落的原因之一[10]。

2.2.3 农家书屋的建设效果未达到要求

农家书屋建设至今,至上而下人们所关心的更多的是书屋建设的数量有多少、每个书屋藏书的数量有多少?以盐都区农家书屋每一年度的检查统计报表来看也仅仅包括已有藏书总量、报刊订阅数量、新增藏书数量3个数据。而有多少人关注过、研究过农家书屋建设的效果如何?比如有多少注册读者、有多少受众读者、读者外借和阅览的多少(册次)、藏书利用率是多少、举行了多少有益的阅读推广活动、受众对象在文化提升方面有哪些明显的进步,某个区域(村落)与阅读推广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数据有哪些明显的改善等。可以说以上这些方面很少有数据支撑,即使有也可能不具备较强的说服力,不能体现农家书屋的实际运行效果。农家书屋利用率低,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农民对农家书屋利用的紧迫性不够。由于他们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导致无法深入体会阅读与利用图书资料的重要性。(2)农民对利用图书资料自信心不足。正是因为农民教育层次较低,普遍存在着文化自卑感,认为读书是文化人的事情,在这一传统思维模式影响下,他们会有意无意地远离像农家书屋这样的文化场所。(3)农民对农家书屋利用的原动力不够。农民平时农务繁忙、精力有限,多少年来的业余活动多是打牌喝酒、聊天看戏等轻松的消遣娱乐活动。随着电视、手机、网络的普及,大多数农民可能对借阅图书资料更缺乏精力与兴趣。

从对相关标准条文的分析中发现,军民标准大部分要素存在对应关系,部分要素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转换,才能建立要素间的映射关系。各类映射关系要素融合的处理方法建议见表4。

3 以文化精准扶贫为导向的农家书屋建设与运行策略

农家书屋依托下的文化精准扶贫,是以农家书屋的建设与运行为载体,以开展读者服务为手段、以文化扶贫为目标、以精准扶贫策略为措施,始终将“精准”二字贯穿于农家书屋的整个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形成“精准建设文献资源、精准识别受众对象、精准选择服务内容、精准开展服务活动、精准反馈服务效果”这一运行与建设逻辑运行策略,见图1。

图1 农家书屋精准建设与运行策略示意图

3.1 文献资源的精准建设

无论何时,图书文献资源永远是农家书屋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资源建设的精准模式,能够解决农家书屋在精准扶贫致富的战略视角下拿什么来服务的问题。一直以来,农家书屋的馆藏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配送,馆藏资源涉及的内容主要显示政府的意志,经统一采购和配置各村农家书屋的书刊,其藏书结构和数量几乎是大同小异,没有考虑到各个村落的实际需求,也无法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农民读者对所藏图书资料不感兴趣,也导致了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10]。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家书屋的藏书中有很大部分书刊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更谈不上结合各个村农业、副业的实际情况配备图书资料,说到底,就是在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料采购和配置上偏离了“精准”原则。在精准资源建设模式指导下,就要结合每一村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配备图书资料。一些地区、村落实现脱贫的环境、土地、人口、资源等自然条件不同,对图书资料及其服务的需求也自然不同。以盐都区为例,有些村落适合养殖螃蟹等渔业,有些村落适合种植葡萄、有些村落适合种植树苗花卉,有些村落适合养殖家禽等。因此,在配备科技创业、发展经济类图书资料时,就要结合这些脱贫路径的具体需求,开展各类面向农民用户的读者服务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以县、乡(镇)、村为一体总分馆制度,使农家书屋的文献资源建设做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了克服以往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弊端,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盐都区图书馆在实施总分馆制度的基础之上,尝试实施图书资源的调换机制,即通过建立区域内的农家书屋联盟实现对各地同级别的农家书屋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促进农家书屋的信息对称和协同发展。具体做法是以镇(乡)为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各村间农家书屋图书资源定期调换,形成一条定期更新、循环使用的图书交替渠道。可以说,这一做法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将文献资源精准建设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设想一下,未来在总分馆制度实施效果充分、完善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县(区)在各村农家书书屋整体调换一个循环之后再以县为单位实现镇与镇之间的调换,从而真正避免已有资源的浪费,实现图书利用价值最大化(见图2)[13]。

图2 农家书屋图书资源调换机制示意图

3.2 受众对象的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而精准识别受众对象则是农家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农家书屋面向农村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村民。但是从精准扶贫角度而言,急需要我们帮助的对象是那些位于贫困区域的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如果那些无需文化扶贫的村民被列入扶贫对象,会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浪费。只有精准识别文化扶贫对象,才能确保文化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达到文化扶贫领域的“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10]。

实现精准服务对象识别的路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在盐都区的实际工作中,借鉴与运用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颁发的《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实施方案(厅发〔2015〕28 号)》中有关“基于‘民主评议’法的‘应扶之人’精准识别”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贫困户识别内容和识别路径两个方面[11]:一是“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识别贫困户的识别内容;二是“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的识别路径。以识别路径为例,“两入户”就是指一入贫困村的所有农户、二入非贫困村的在册贫困户和新申请贫困户;“两评议”就是通过村民小组评议、行政村两委评议得出贫困户初步名单;“两审核”就是各乡镇对所辖范围内的名单的抽验审核和各行政村两委组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等对本村的贫困户名单的再次审核;“两公示”就是一指将入户后的评分结果进行公示,二是指将经审核后的平困户名单进行公示;“一公告”就是在贫困户名单公示无异议并经领导小组确认后,在政府网站和各行政村、自然村(屯)进行公告。通过上述路径确保公平公正、科学地甄别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对于我们图书馆而言,只是将政府扶贫工作中的工作成果用于文化精准扶贫之中,以期“能够以精准识别的结果为准则来‘扶真贫’。

3.3 服务内容的精准选择

在精准扶贫致富的战略视角下,重点要解决如何精准选择服务内容的问题。目前农家书屋的服务内容基本仅限于文献借阅等传统的服务内容,没有阅读推广活动、移动在线服务,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真正需求不相适应,与互联网环境下的服务模式相距很远。农家书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过程历经“漫灌、喷灌和滴灌”3个阶段,相应的也是3 个发展策略。“滴灌式”发展策略是保证精准扶贫的最有效策略,借助于这一策略,农家书屋可以在受众对象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针对“识别对象”提供精准的服务资源,包括书籍、期刊等文献资源,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在服务项目的延伸上,可以将各类阅读推广活动作为有效的手段;在服务内容的拓展上,能够以扶贫项目为依托,提供一对一、更为详细、更为周全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14]。当然,受人力、文献资源、场地设备等的局限,单靠一个农家书屋是无法实现的,应当构建多元化的农家书屋服务体系。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各个层级的图书馆、文化机构、农家书屋相互结合的服务体系,共同为农家书屋的发展提供保障[15]。应在“农家书屋联盟”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不同区域的农家书屋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加强信息对称和协同发展,集中优势,更加有效地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在脱贫致富的攻坚战中贡献力量[16]。

3.4 服务活动的精准开展

服务内容与项目需要以各类活动为载体来发挥农家书屋在文化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因此在精准扶贫致富的战略视角下,服务活动的精准开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服务的问题。文化精准扶贫依赖于各种服务活动的开展,实现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文化的播种,在精神层面树立奔小康的信心、在经济层面摆脱贫穷的困境、在物质层面共享国家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成果。以农家书屋的阅读推广活动为例,应当根据受众的特征与需求,洞悉他们文化资源缺失的种类,制定与实施有效的农家书屋阅读推广活动计划。在此情况下,农家书屋的管理者们应当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对那些既长期处于文化资源匮乏状态,而又缺乏阅读兴趣的相关农民提供阅读引导,从根本上打破贫困地区缺乏阅读内生动力的文化困境[17]。目前,“分众法”阅读推广活动在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中被广为推崇,这一方法同样可以应用于农家书屋的阅读推广活动之中。

图3 农家书屋分众法阅读推广活动示意图(按年龄段分众)

3.5 服务效果的精准反馈

对农家书屋的服务效果的精准反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农家书屋在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已历经10 余年的时间,在国家文化精准扶贫的战略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农家书屋要想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不断总结和借鉴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农家书屋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以提升服务效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五十六条指出: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农家书屋文化扶贫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以村民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反馈机制,杜绝村民处于失声状态[19]。

首先,应设立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如果像过去盐都区农家书屋仅采用“藏书册数、报刊数量、年进书册数”3 个指标进行调查评估是远远不够的。和各级各类图书馆一样,“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农家书屋的建设宗旨,无疑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应当始终成为重要的绩效评估指标。满意度的调查可以通过线下和线上两个途径来实现。线下途径是通过设置意见反馈簿收集农民读者的意见,或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来获得反馈意见建议;线上途径则是依托已有的各类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立针对农民需要的集信息发布、需求征集、意见反馈、在线互动为一体的信息管理体系,使得基层农民的文化需求尤其是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需求可以实时地反映出来。

其次,要根据评估指标进行持续跟踪。从文化精准扶贫视角来讲,还要关注扶贫对象具体指标的变化情况。如他们的文化知识是否得到了灌输、他们精神状态是否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脱贫思路是否得到了拓展、他们的脱贫措施是否得到了落实、他们的脱贫效果是否得到了改善等。

第三,要采取科学的激励措施。对于农家书屋的运行情况的考核应采用明确责任、以奖促管的方式来进行。对于那些在考核中获得优秀的农家书屋,以及时进行表奖或进一步对农家书屋增加投入等多种方式,调动各农家书屋的积极性。

第四,在示范性引导下持续改进。应以县为单位,遵循政府及发达地区图书馆示范性引导意见,借助优秀农家书屋中试点示范,不断总结经验、辐射推广,逐步推动其他农家书屋转型发展。

实践证明,服务效果的精准反馈与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农家书屋的持续改进,以期达到“精准扶贫—绩效反馈—改进调整—精准扶贫”的循环发展模式,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这是我们共同期待的未来愿景[20]。

4 结语

经济贫困的根源在于文化贫困,文化精准扶贫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一项重大扶贫战略。文化精准扶贫是农家书屋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功能,积极主动地按照文化扶贫的精准化要求建设与运行。要逐步提高贫困者的文化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脱贫的信心,改变当地的贫困文化的现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根除贫困的症结,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并在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进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书屋农家精准
西江月·农家早春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农家笑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精准的打铁
梦幻书屋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