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 /陈 超
柳孜运河遗址第二次发掘航拍
通济渠又称汴水,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利用鸿沟水系的汴渠开凿通济渠。《隋书·炀帝纪》载:“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通济渠的主要水源是黄河水,自西而来。通济渠修好之后,隋炀帝三次携宫妃及重臣乘龙舟从东都洛阳出发,沿通济渠南下,巡视东南并观赏沿途风景。
在唐王朝统治期间,汴河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长安朝廷的大批物资均需江淮地区供给,都要经汴河运至黄河水道,再由黄河转漕运往长安。《宋史·河渠志》载:“唐初,改通济渠为广济渠。开元中,黄门侍郎、平章事裴耀卿言:‘江、淮租船,自长淮西北溯鸿沟,转相输纳于河阴、含嘉、太原等仓。凡三年,运米七百万石,实利涉于此。’”唐人李敬芳在《汴河直进船》中道出当时汴河的重要性:“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宋代,通济渠是天下经济大动脉,“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北宋朝廷对汴河的岁修和管理特别重视,每年都要征集数万民力疏浚维修,以确保漕运通畅。宋淳化二年(991年)六月,汴水暴涨,汛情告急,宋太宗亲临汴河险段督工,同行的大臣们劝他回宫休息,他说:“东京养甲兵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可见当时朝廷对汴河漕运的依赖程度。
名不见经传的柳孜是因通济渠而兴起的小镇。柳孜原名“柳子”,作为地名最早见于《旧唐书》。《旧唐书·懿宗本纪》载:“(庞)勋抗表请罪,仍命群凶邀求节钺。上遣中使因而抚之。贼令别将梁伾守宿州,以姚周为柳子寨主,又遣刘行及、丁景琮、吴迥攻围泗州”,说明在唐代“柳子”就已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宋代“柳子”一词频繁出现在典籍之中。
柳孜运河遗址于1999年修筑泗永公路时发现,当时做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1座石筑台体、南岸河堤、部分河道、8艘沉船以及重达数吨的瓷器。由于意义重大,成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200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孜运河遗址成为今天大运河遗址沿线上的一处重要坐标,明确了通济渠的线路走向。
2011—2012年,为了配合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安徽省准备对柳孜运河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之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周密安排,于2012年2月下旬正式开始第二次考古发掘。主要收获有:一是明确了通济渠柳孜段的形成、通航、发展、淤塞以及废弃的历史变迁过程;二是明确了石构建筑为桥梁遗迹,同时确认了其建立、使用和废弃的年代;三是出土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窑口的瓷器;四是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现场展示点。
经过两次考古发掘,考古学家基本弄清楚了柳孜运河遗址的历史文化面貌,同时掌握了柳孜小镇本体的历史变迁。跨越千年的运河小镇,随着时间的流逝,通济渠的枯竭,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而今的柳孜又因为考古学家的工作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再次热闹繁华起来!
木岸狭河是一种治理汴河的水工技术,《宋史》载:“嘉祐元年(1056),自京至泗州置汴河木岸……嘉祐六年(1061),河自应天府抵泗州,直流湍驶无所阻。惟应天府上至汴口,或岸阔浅漫,宜限以六十步阔,于此则为木岸狭河,扼束水势,令深驶。梢,伐岸木可足民。” 柳孜运河遗址南岸河堤上存有成排分布的木桩,向河道内推进约20米,整个河道缩窄很多,年代可推到唐晚期。这种水工技术最初是用来治理黄河水患的,后来运用到治理汴河。同类遗存在宿州木牌坊运河遗址也有发现。在《宋史·河渠志》中有狭河的相关记载,如宰相蔡京奏:“祖宗时已尝狭河矣,俗好沮败事,宜勿听。”文中的“祖宗”是指宋太祖和宋太宗两位皇帝。
通济渠开凿的初衷是用于漕粮运输,实现南粮北运,解决北方粮食短缺的难题。隋炀帝曾在江南为政多年,深知东南江浙的富庶,所以要凿通关中通往东南的运输通道。后世运河管理和维护水平提升,运输量也得到了提高,到了北宋一度达到了七百万石。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云:“……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漕运船以“纲”为单位,一般以10—30只为“一纲”,宋代达两百纲。
汴河除运送漕粮之外,私家商船也行进其中,贩卖瓷器、茶叶的商船络绎不绝。在柳孜运河遗址的两次发掘共发现9艘沉船。其中8艘唐船,1艘宋船,另发现2条独木舟。最大一艘船六号唐船总长27米,宽3.7米,深1.4米,装载量比较大。船上无桅杆,仅有纤杆,便于拉纤。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郭忠恕《雪霁江行图》中所展示的船只,亦如《清明上河图》中的商船。在柳孜运河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石船锚,大大小小约一百多块,有青石质和火山石质。重量大致在30—60千克之间,船锚的大小反映了船的大小。
宋人周邦彦在《汴都赋》中描绘了运河商船往来川流不息的情景,“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鞳”,形象地记录了汴河上船舶往来的繁荣与喧嚣。
柳孜运河遗址出土数量最多的是瓷器,以生活用具为主,包括饮食器具和寝具。唐宋时期饮酒、饮茶之风很盛,使用碗或盏比较多,遗址出土有白釉碗(盏)、青釉碗(盏)、黄釉碗(盏)、黑釉碗(盏)等。这其中的变化也反映出斗茶器具的不断演化。北宋蔡襄在《茶录》中明确说明当时使用黑釉碗(盏)饮茶的原因:“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第一次发掘出土的独木舟
第二次发掘出土的沉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郭忠恕《雪霁江行图》
出土寝具中有几件瓷枕,瓷枕在古代有脉枕和头枕之分,脉枕略小,用于诊脉;头枕略大,是为寝具。瓷枕还有防暑纳凉之功用。李清照在《醉花阴》中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另外还出土有一些木梳和木篦,可以想象出当时运河两岸居民在屋中镜前梳妆打扮的场景。
出土的文房用具主要是陶质砚台,如唐代的船形砚、宋代的抄手砚。娱乐用具中的骰子多用于赌博、饮酒、游戏等行令,宋代多赌坊及斗酒的场所,少不了骰子的使用。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云:“群蛮聚博其上。骰子亦以骨为之,长寸余而匾,状若牌子,折竹为筹,以记胜负”,记述了骰子的制法及用途。
出土的陶铃及鸟形瓷哨是民间玩弄的小乐器,尤其是鸟形瓷哨更具仿生学特征,在高度模仿鸟形状貌的同时追寻了乐律的完整性。体育竞技类主要是围棋子和象棋子, 还出土一副围棋盘残片。象棋子有“士”、“炮”和“相”。围棋子分黑、白两种,白棋子数量最多。
出土遗物中还有一些陶瓷俑,有马、狗等动物俑和人物俑等。动物俑主要是供孩童玩耍之用的玩具,成人俑反映出当时人物的衣着装饰、体貌形态,孩童俑也有不少。孩童俑在唐宋时期多被称为“磨喝乐”,《东京梦华录》中描述:“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黑釉盏
青釉执壶
白釉刻划花枕
白瓷骰子
象棋“車”
青白釉抱球童
柳孜运河遗址重要的发现是桥梁遗迹,1999年考古发现了其中一座石桥墩,由于完整结构不明确,当时引发了“码头说”和“桥梁说”的争论。第二次考古发掘在北岸河堤又发现一处石筑台体,从而终结了争论。
两岸桥墩
柳孜桥梁横跨汴河17.7米,年代为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文献中也有关于柳孜桥梁的记载。日本僧人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有这样的描述:“十月一日……巳时,过柳子驿。未四点,至柳子驿,未四点,至柳子镇,有大桥。申时,一里停船宿。七时行法了。今日行五十里。”成寻是1072年到柳孜的,说了柳孜有桥,但未标明是什么桥。北宋临淄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中,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庆历中,陈希亮守宿,以汴桥坏,率尝损官舟、害人,乃命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宋史·陈希亮传》中也提到陈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
目前考古发现柳孜桥是不是文献中的虹桥,尚无定论,但我们能够从《清明上河图》中窥探到汴河上桥梁的宏伟与奇绝。柳孜桥梁已经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两座高大的桥墩承载着古老的记忆,传递着当时桥梁的厚重与敦实。
唐宋时期的柳孜,佛教文化也比较盛行,修筑了一些寺庙佛塔。柳孜运河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两块石碑,均和佛教有关,其中之一是砖塔碑刻。碑文识读如下:
维大宋国保静军临涣县柳子镇天王院谨募。在镇内外信心共修大圣砖塔一座,七级,高八十尺,计使工价钱伍阡贯文,时天圣十年,岁次壬申二月壬寅朔七日戊申建。法眷僧:义秀、定和、定宁、文秀、从政;助缘修塔功德主僧:定约;住持修塔功德主僧:守开;将仕郎守宿州临涣县尉:刘涛;登仕郎守临涣县主簿兼开治沟洫河道:章异;承奉郎守临涣县令兼管勾沟洫河道:赵谅;泰宁军节度推官承奉郎试大理评事监柳子镇盐酒税:祖贻亮;右班殿直前柳子镇兵马监押兼巡检:张处仁;左侍禁柳子镇兵马监押兼巡检:丘裔。
另一块是“处士刘怀璧浮图铭”碑,记述了刘怀璧兄弟几人捐资修塔,完成父母夙愿的事迹。除石碑外,还出土一件陶佛塔。
柳孜砖塔碑
灰陶塔
日本僧人成寻是前往五台山礼佛的路途中在柳孜逗留了一日,描绘了柳孜的一些历史信息。如“十月一日 乙亥 雨下……十前々州酒皆以如此分志船々,依无暇,不委记。巳时,过柳子驿。未四点,至柳子驿,未四点,至柳子镇,有大桥。申时,一里停船宿。七时行法了。今日行五十里。”一些诗文中也有柳孜建有寺庙的记载,如宋代张耒《宿柳子观音寺》:“黄尘满道客衣穿,古寺荒凉暂息肩。倦体收来便稳榻,汗颜濯去快寒泉。野僧治饭挑蔬至,童子携茶对客煎。夜久月高风铎响,木鱼呼觉五更眠”,记载了柳孜集镇上风铎木鱼响绝于耳。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在安徽境内是“一段一点”,“一段”是指泗县广播电视台向东约5.8公里的一段活运河,“一点”即是柳孜运河遗址。柳孜运河遗址的两次考古发掘使柳孜这个运河小镇从默默无闻走向世界,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自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柳孜运河遗址本体做了一系列的保护,搭建参观栈道,修建保护大棚,环境改造等,并建设了柳孜运河文化园景区,吸引了很多游客参观游览。贯彻了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理念。
遗产区河道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