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可精读、可泛读、可速读、可慢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读书最重要的是以你的学习和研究为基础,去找需要看的书。
想象这样一所学校:几乎所有你能说得出名字的学者和思想家都在这里任教;没有上课铃和下课铃,你在任何时间都能马上进入课堂;没有地域限制,哪怕你在遥远的山村,一样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这样的学校并不需要高科技,只要打开一本书你就能进入。学会读书,人类的思想宝库已经向你敞开大门,无数知识的珍宝“沿街”摆放,等着你去选。要想寻到这些宝藏,你所需要的不过是学会读书。而学会读书,你只需要记住三个“心法”。
第一是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很多读者对读书天生抱有敬畏,觉得自己读书,就是为了知道作者的思想,不由自主地在为别人做注脚,这样就变成了书的奴隸。你要带着和作者平等的心态去阅读,读书是为了拆解一本书,并为我所用。这就是“六经注我”。把一本书从头到尾都背下来,还不如在一本书中找到了一个观点、一个启发、一个案例,能够彻底领悟、举一反三、知之而后行。
第二是要搭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做到“六经注我”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想学什么、需要补充哪些知识。首先要有自己的“根据地”,也就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但仅仅有专业是不够的,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最稀缺的是触类旁通、高瞻远瞩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有意识地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和知识“盲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是科技与人文并重、历史和现实兼收、理论与实践统一。
第三是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问题。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必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你可以设想自己就是作者,他关心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会关心这个问题?合上书本,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整理作者的思维框架,画个思维导图,这样就能从全局把握一本书。整理出一本书的逻辑框架,比记住书里的具体内容更重要。你也要锻炼用一句话把作者的思想重新表述出来,既不违背作者的本意,又要更适合你自己的表达,贴近你的生活。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可精读、可泛读、可速读、可慢读。可按照顺序一本一本地读,也可以把几本书摊开同时对照着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有胆量、有信心,以你的学习和研究为基础,去找需要看的书。结合自己多年的阅读经验,我和你分享了三个“读书心法”,希望可以帮你高效阅读,拆解一本书并为自己所用。
(来源:《人民日报》,本刊编辑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