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霞 刘宁 贾泽阳
【摘 要】儒家传统“义利”观是中国几千年传统伦理思想和医德思想的精髓之一,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之“义”、“利”教育尤为显得重要。从儒家传统“义”与“利”的概念及关系入手,分析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涵,有助于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抵制拜金主义;有助于提高市场经济的心性伦理,形成医学生、医疗卫生事业从业人员高尚的“仁义”理想信念;有助于医学生坚守并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医德新风尚。
【关键词】“义利”观;医德;教育
医学道德,简称为医德,具体地说,是指医者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品德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是医者选择行为或解决伦理问题的伦理辩护依据和行为准则。儒家传统“义利”观是中国几千年传统伦理思想和医德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生医德教育之“义”、“利”教育尤为显得重要。
一、儒家传统“义”与“利”的概念
古代出土的“义”的甲骨文字形是人戴羊头冠,手执矛戈形武器, 象征着善和美。上表威严,下表仪容。又仪与义、意义、正相通,能够确保人的尊严,又义可以正己美身之故,是具威慑力的道德榜样,可见“义”最初用来表示一种美好的道德标准,具有“礼”的作用,昭示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义的本质,首先是合宜。“利”是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利,车舌也,钻也。从刀,和然后利。”,本意为利用锋利的工具收获庄稼和采集自然果实,到了后来某种特定活动祭祀占卜意义上的“吉利”,演化成能够达到人们盼望结果的意思,引申为“利益”、“享受”、“利得”、“好处”、“物质”等意义,如“利出于地,则民尽力”。综上,义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取得合义必合利,用哲学的语言表达即合目的性与合手段性要相互统一。可见,义与利是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即共生共存又相互制约。
二、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基本思想
1.关于义与利的先后顺序:“先义后利”的思想。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一切都处于巨变状态,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与矛盾,导致人们在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与困惑,国家与社会、各阶层之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家庭之间围绕着义与利的矛盾异常尖锐,如何处理道义与利的矛盾,如何安顿整个社会狂躁逐利的心灵,摆在了哲学家的面前,引发了孔子的思考。首先,面对社会的这一巨变,孔子表现出了他的大儒之忧,任由物欲横流,多怨。人们应该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所谓君子应该特别看重道和义,小人才看重利与益。孟子也赞同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而且特别强调义和利的先后顺序,认为义先利后,乃为治国之本。荀子在孔孟义利论基础之上,承认了个人追求私利的必要性,这是人之为人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只是取利应遵从道德原则即利的指导。这些思想总结起来即先义后利的思想。
2.关于义与利矛盾冲突时应坚持“以义制利”、“利,取之有义”的思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社会经济活跃,人们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道德沉沦的社会急需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义利伦理辩护,即如何处理取利于道义之间的矛盾的思想指导。此时,在孟子饿者不食嗟来之食,坚持精神尊严思想的基础上,荀子明确的提出了以义制利的思想,即取利要符合义的道德原则,符合时可以满足,不符合道义的利要节制要制止。是否符合义是取利必须要先思考清楚的问题。这些思想总结起来即以义制利的思想。这一思想上升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冲突,那么就应该坚持“利,取之有义”的思想,“利,要益于国”,而不能有“利,取之无义”的思想,决不能出现“利,害了我的国”的思想和行为。
3.关于义为君子至上的道德情操的思想。儒家在对义与利辨析的基础上,如何将义利思想上升为人人能够遵守的道德原则,从而内化为个人的人格道德情操成为了重要的理论建构问题。因此,儒家认为义为人、为君子应具有的特质和魅力,君子应具有‘仁、礼、忠、信”的美德,这些美德即是义的品质和表现。由君子到人人,如果都能堅守道义那么整个社会会将会形成尚义的高尚道德风气,那么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运行也会是有序的,社会的伦理秩序和关系也是和谐的。
三、儒家传统“义利”观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分析
(一)有助于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抵制拜金主义
医学生是任何社会都离不开的从事与人的生命健康相关的一类专业职业人员,如何协调医学生在医疗活动中与患者及社会之间的行为关系是医学生乃至社会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中华文明浩瀚的文化思想中,专门针对医者的医德思想、原则、规范、准则,都深植儒家思想的沃土,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诸如传统医学的义利思想,“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谨行慎独,守正不阿”;“温雅端庄,作风正派”,这些都是由儒家义利观所上升的医者廉洁从医思想。这些思想如果能被医学生接受和践行就可以杜绝医疗的诸多负面问题,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改善并形成良性的医疗秩序和医患关系,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医疗环境,还医疗卫生事业一片纯净天空。
当然,在医学生义利观的问题上,我们不仅需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要秉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回避社会对物质财富、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能回避个人对丰富的物质生活、个人正当利益的诉求。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医学生时刻不能忘记医学的神圣和崇高,始终将患者的利放在第一位,将医学的义,医者的大义记在心头,用切实的行动做到利,义分明,坚守内心从医誓言,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正如唐代医家孙思邈说:“医人不得恃己所长,而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4] 明代医家李梴说:“治病既愈,亦医家分内事也。纵守清素,借此治生,亦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病愈后而希望贪求,不脱市井风味者,欺也。”清代医家费伯雄在《费氏医术》中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医学生有正确的义利观保驾护航,相信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能够带给医者一片安宁,一份丰收。
(二)有助于提高市场经济的心性伦理,形成医学生、医疗卫生事业从业人员高尚的“仁义”理想信念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治保驾,还需要正确的“义利”观思想护航。法治对于市场的制约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往往还需要市场主体的个人道德修养去引导人们采取正当的、合义的行为取利。用理论来阐释,即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制度伦理,还需要心性伦理,失去了心性伦理的道德制约,制度伦理就会成为市场经济的对立物,抑或成为不法分子利用、避绕的一纸空文,失去了制度伦理的强行制约,心性伦理就会成为左右摇摆的墙头草,难以坚守。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法治和心治,齐抓共管,不断完善法制的同时,强化心治的功能,提升医学生、医疗卫生事业从业人员“仁义”的理想信念,摆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医疗的义利观,从而让民众所议论的医疗卫生行业“利,害了我的国”的悲剧永远不再上演。
具体来讲,不管是医者还是医疗卫生行业的从业人员、机构、企业要深刻认识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公益性、公平性、公正性,明确个人、机构、企业的责任,秉持“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利,取之有义”的义利思想,这样做不但不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洪流中被淘汰,反而会越来越强大和繁荣发展,因为,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规律来看,凡是合社会道德的、目的的将会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支持,必是长远的。从医学生个人来看,慢慢人生从医路,物质的东西终将会随着时间褪去它的繁华,通过自身仁心、仁术、仁道的践行,社会会给予自身应得的物质财富,而社会所赋予自己及医者的尊敬、尊重、尊医、崇医的精神财富却是永存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对白求恩大夫的评价一样,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医疗工作极端负责人,对患者极端热忱,因此,我们要学习他这种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一个医者就可以变为一个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有助于医学生坚守并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医德新风尚
习近平總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日常生活不仅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现实综合体,而且归根结底落实到行上,因而提倡儒家义利观的重要作用在于引导医学生追求并践履一种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仁爱生活。问题是,这一认识何以律动医学生的美好人生实践,何以在医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人生践履相契合,即如何能让医学生下放义利在理念层面的理解,而能在事业生命的每一个实践中去践行医者的大义。
【参考文献】
1.何昕.医患关系视角下的传统医德伦理认同研究[J]. 中州学刊,2014(4):108
2.李朝秀.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探微[D].山东师范大学:2010:12
3.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M]. 2005:92
4.5.6.曹志平.中国医学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