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尹
【摘 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当代人与后代人代际公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是前提,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绿色发展道路是必然途径。
【关键词】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绿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增长,但也因此付出高昂代价:资源损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经济结构失衡、社会矛盾突出。以“高消耗、低效率、高污染”为特征的资源型经济发展问题更甚,如何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成为很多地区面临的紧迫任务。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和文明关系所阐述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重要论断,不仅体现出党中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更体现出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当代人与后代人代际公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是前提,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绿色发展道路是必然途径。
一、加强政府保障体系建设
制定全方位深层次的转型总体规划。资源型经济转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漫长过程,每一个层次转型从开展直至顺利实现,都离不开国家层面及地方层面政府部门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协调指导。为减少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在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和摩擦,地方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前国家总体的发展规划及地区自身情况,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转型总体规划设计、指导、协调与监督,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率作为经济运行的目标,逐步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体系。
优化经济转型的管理和推进机制。转型中对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的筛选、资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的统计管理、对生态园区进行合理规划改造、鼓励相关的大中小型企业在园区实现产业集聚等,都应符合资源型地区具体情况、体现区域特色。在政府、市场两个配置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按照不同规模经济体对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的需求情况对要素配置机制进行改革,确保要素能够集中向转型的重大项目倾斜。在此基础上创新经济转型的推进机制,通过税收减免、价格补贴等行政手段,推动新兴产业及接续产业的发展,提高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其市场占有率。建立促进研发节能环保技术和延伸生产责任的制度,加快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鼓励生态技术的开发使用及污染物的回收,并通过制定鼓励废弃物及副产品循环利用的优惠政策,来引导和规范上下游的资源型企业建立稳定、安全且有效的共生关系。
二、完善经济政策体系
进一步深化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资源型产业往往国有特大型和大型企业集中度较高,在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单一模式下,产权清晰、收益完整、适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制度,能够有效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各级政府部门、矿业权市场和资源型企业产权的明确界定是基础,理顺三者之间责任、权利和利益关系是关键,对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建立资源经营权与所有权之间的市场化契约关系为路径,从而在最佳产权的设置下降低总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体到资源型国有企业,则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资产重组、合资、上市等形式对原股权结构及国有资产布局进行优化升级,通过建立多元化和开放的董事会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形成对董事会的制衡机制以及对董事会成员的问责和激励机制,通过淡化行政管理的同时加强对企业的股权管理、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从而将现代企业制度有效融入传统国有企业的管理规范中。
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进优化资源价格的税费改革。多年来我国自然资源价格长期偏低,严重偏离了其本身的真实价值,无法达到自然资源可持续使用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定价机制不完善、产权不明晰。目前我国的定价方法主要依据自然资源在生产和开采过程中的成本和平均利润,仅反映自然资源的开发价值,而原始价值和环境价值则并未得以体现。完善自然资源价格机制,一方面需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将资源真正放在市场中,根据供需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对其价格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则需政府部门采取一系列辅助措施进行宏观调控,通过政府监管定价对关系国计民生及日益稀缺的重要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另外,级差资源税的征税范围窄、税率低,对于资源开采使用成本内化作用并不明显,反而间接促进了不可再生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环境的肆意污染。对资源税费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应以調节资源价格为目标,建立资源价值补偿机制为核心,并针对不同地区资源的稀缺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对环境的外部成本差异,对税种和税率设计进行区别和调整。
三、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资源型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资源型地区的技术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团体。其中企业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而对技术创新有着主动权,不仅是技术研发投入的主要承担者,更是研发成果的主要实践者及应用者。作为科技创新主体,企业首先应该增加对绿色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诸如可再生能源利用、清洁生产、生态链接等绿色技术体系的开发和转化,通过技术改革实现企业生产水平轻型化、小型化;加速智能材料、清洁材料的研发和使用,将能源消耗量和生产带来的环境压力降到最小程度。
构建产学研政相结合的协作创新模式。在企业自身进行技术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积极与国内外各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相结合,开展对重点技术的协作攻关,形成“产、学、研、政”一体化的多层次生态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将降低资源能量消耗和污染排放作为技术研发及引进的主要方向,以共同开发、委托开发、技术入股、信息咨询服务为合作方式,有步骤地推动技术创新发展,逐步实现由依靠资源投入的要素型增长转变为依靠技术的创新型增长。
打造服务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信息服务平台。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信息网络既能实现对不同资源及废弃物的整合、优化配置,同时也是不同企业和产业间进行要素流动、技术推广与交流、政策发布、宣传培训、搜寻基本数据的主要渠道。现阶段我国存在两种类型的服务平台,一种是由专业网站管理人员发布信息,此方式多由正规的专业化网站采用,其优势在于管理较为规范,同时内容丰富、信息权威,但也存在信息更新较慢、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论坛式服务平台,此类型虽然弥补了专业网站的不足,能够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更新,但是由于监督力度不足和管理不规范,无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辨别。完善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平台长效运行机制,推动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是一方面,加强政府部门对信息质量的监管以及对平台的规范引导更显得尤为重要。
四、打造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所具备的传递市场信息、引进资金技术、带动就业等重要功能,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信息阻塞和不对称而导致的市场运行机制紊乱及资金、技术、人才供应的滞后性问题。资源型地区政府部门应从政策和行为上鼓励并引导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积极推进中介服务网络化,扩大其服务范围、加强专业化培训,力求其服务、沟通和监督的功能得以提升及展现。
推进各种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从而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树立与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消费观和伦理观;另外为发展民间社团和行业协会营造良好环境,完善参与机制、畅通服务渠道,形成公众个体“1+1>2”的转型合力,在提供智力支持、维护行业秩序、对企业生产行为和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程度进行监管等方面充分发挥其补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