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服装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为例

2019-07-05 05:54贺小红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服饰服装

贺小红,江 平

(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 服装系,广东 广州 510310)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新时期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以夯实中华文明的基石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来说,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服装教学实践,是服装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2]。

一、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服装教学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延续、传承并丰富着我国各种历史元素,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各种元素为服装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我国服装发展史上,一直可以见到传统图腾祥瑞文化元素如龙、凤等与服装设计的融合,设计师通过传统文化来提升服装设计的品质和内涵。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国服饰独具神韵,而且还经常可以在米兰、巴黎等大型时装周上看到中国的丝绸、陶瓷、青铜器等传统文化元素被许多国外设计师应用于服饰设计。中华传统文化为服装设计与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服装教学中的价值,将从文化、方法、技巧等方面极大地丰富服装教学内容。

1. 将传统服装形制融入服装款式教学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服饰追求人体与自然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不同的服装形制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宽衣大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直角相交的交领体现的是公平正直的儒家文化精髓。当代服饰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约定俗成的形制模式,比如圆袖、方领、垂背等[3]。

通过分析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传统服饰,在了解我国服装发展基本历史的同时,认识不同的服装外型以及内部领、袖的构成特点,同时在其基本样式基础上加以改动(如领子设计:Y型领、交领、V型领、直领、立领、圆领;衣襟设计:大斜襟、偏襟、曲襟、对襟),变化出更加丰富的款式,为服装款式设计提供更多资源和拓展空间。比如在2014年APEC峰会上亮相的“新中装”领导人服装款式中,其设计主题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设计思路是“古为今用,中西合璧,和而不同”,既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尊重各经济体文化的多样性;既体现了中国风韵,又展示了时代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上的创新。“新中装”男式服装采用了立领、对开襟、连肩袖,女式服装采用了立领、对襟、连肩袖,既严谨、庄重,又包容、大气,融合了中国历代经典服装形制,如立领对襟在明清时代就已盛行,开襟盛行于唐宋,而连肩袖是中国最古老的服装结构[4]。因此,在现代服装款式设计中,往往会融入传统服制形态中的基本元素,作为表达文化理念的设计元素,展现一种传统文化导向的现代生活方式下的着装形态。

2. 将传统纹样寓意融入服装图案教学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形式多样,均提炼于生活并被赋予特殊意义。如图腾祥瑞文化中的龙、凤、麒麟、灵龟等被广泛用于古代帝王、王后、官员等上层阶级的服装设计中,代表着权力、母仪以及官员地位等;各种山水、花鸟、琴、棋、书、画等艺术图案应用于服装,寓意着各种生活的美好以及人们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还有一些诸如陶瓷文化、建筑文化、戏曲文化、信仰文化等相关传统图案应用于服装,代表着人们对各种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对某种特定历史时期精神思想的认可与宣扬[5]。

在服装图案教学中,欣赏传统的图案纹样,了解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含义,同时学会图案的构成形式,掌握其规律,学会其表现手法(或写实、或夸张、或写意等),能很好地为图案设计教学提供思路,为图案的二次设计提供技法指导。如国内外服装设计师运用各种手法把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团花、牡丹花、青花瓷图案等叠加使用,使服装的自然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服装图案教学中,可以根据团花、牡丹花、青花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去分析、了解在什么样的意境下需要用哪种图案来表现,这样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创造与设计能力。

3. 将传统面料特点融入服装材料教学

面料是构成服装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决定着服装设计的风格和款式。苎麻、棉花、丝绸等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应用历史。在中国服装面料的发展历史中,麻、丝绸、锦缎、绫缎以及蓝印花布等有着非常明显的传统特色;扎染面料具有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所产生的奇美;蜡染面料带有浓郁的民族与乡土气息;蓝印花布将传统工艺融入服装的艺术设计,极具江南水乡风情。

对于传统面料的使用,在服装材料教学中,可以告诉学生丝绸用在礼服中,莨绸(香云纱)一般用于一些宴会,棉麻主要在居家休闲服中运用;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目测、触感分辨出面料的质感和肌理,还可以通过一些试验方法测试面料的性能。传统面料的多样性和加工特点可以让服装材料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增加材料实验的趣味性。

4. 将传统配色手法融入服装色彩教学

中国传统服装的配色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把红、黄、青、白、黑这五种颜色定义为正色,其他颜色则定义为间色。正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上层社会,是高贵的象征。因此人们在生活和服装设计中往往追求正色,历朝历代极具代表性的颜色有中国红、琉璃黄、青花蓝、玉脂白和水墨黑等。中国传统服饰的配色讲究高纯度、强对比,所以黑白、金银、蓝黄、红黄等颜色的搭配能够使服装更加鲜艳并具有简朴大方的气质。在间色中,蓝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受人们尤其是女性的喜欢,在中国民间产生了许多极具民族风格的蓝色面料与服饰,比如蓝印花布和蓝蜡染布等,主要是因为蓝色与中国人的黄色皮肤搭配在一起能够使人产生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柔和之美[6]。

从传统的基本配色原则和规律中,我们可以明白色彩的分类、情感、取向及色彩的搭配手法。在进行服装的色彩运用时,知道在礼服中运用饱和度高的紫、红、黄色能显示端庄大气;日常服中运用米、白、藕色能体现儒雅、纯净的自然感。也可以直接将一些传统的配色方案通过模仿、改良用在新的设计理念中。

5. 将传统装饰技巧融入服装工艺教学

传统的装饰手法主要有镶(色)、滚(边)、嵌(线)、盘(花)、刺(绣)五大类,它们被广泛运用于服装的各个部位。传统民间装饰在刺绣题材和技法运用中非常多样,比如旗袍的婉约之美需要镶边来表现,长寿需要松、柏、鹤等刺绣来喻意,吉祥喜庆需要用祥云纹等刺绣来呈现。各种各样的盘花图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在服装图案上通过抽丝、拉抽、弯曲、固定、缝制等方法制作出来的服饰辅料花边,能够把服饰的主题、意蕴、内涵等文化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深入挖掘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传统盘花、刺绣等装饰手法,在服装工艺教学中可介绍镶色、滚边的处理技巧,镶边的手缝和机缝方法;在局部工艺处理中,可以用一些嵌(线)手法制作口袋等;在手工工艺中可讲授各种一字扣、琵琶扣、金鱼扣、寿字扣等的交织方法,以及花朵、动物等造型的刺绣针法。

二、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服装教学的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各种各样的服饰图案、颜色、面料以及服装装饰品,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师开始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或者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把形形色色的传统文化以不同风格的服装形态呈现在设计舞台上,用传统文化来陶冶人们的心性,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成为服装设计领域的焦点问题,而中职服装教育则是为传统文化提供创新思维导向的土壤。我校(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服装专业近几年针对“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主题,采取“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的路径,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1. 弘扬本土文化,发掘“传统根”

我校地处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广东乃至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逾两千年岭南文化发源和兴盛的核心区域。岭南传统手工艺中有9个手工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称为“岭南九遗”。“岭南九遗”包括粤绣(广绣、潮绣)、广彩、广州牙雕、广州玉雕、石湾陶塑、潮州木雕、潮州彩瓷、陶瓷微书、端砚,其中粤绣和湘绣、苏绣、蜀绣一起统称为中国四大名绣[7]。植根于当地,发扬本土特色,我校服装专业每学年每个班都会组织一次外出观摩传统艺术品展览或活动的实践教学,如带领学生参观广绣大厦、观摩作品,组织学生参加“潮州国际刺绣艺术双年展”,要求学生深入广州状元坊手工艺作坊了解传统手工艺等。

2. 传承技艺精髓,构建“传统情”

广绣作为岭南优秀传统手工艺,从六朝时期开始形成,代表着广府地区的文化内涵。广绣是岭南服饰中常用的装饰手法,以其题材广泛、品类繁多,构图饱满、繁而有序,用色丰富、色彩鲜明,工艺精湛、针法多样,寓意丰富、祈愿纳福的特点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服饰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这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工艺技法都需要我们去挖掘、研究,才能更好地传承。

为了学习广绣针法,传承广绣工艺,我校针对服装专业学生设置了专门的基础课程和高级课程,担任课程的讲师都为当地的老艺人或从事刺绣行业的老师傅;不定期邀请广绣大师刘炳金、欧淑敏、朵拉等名家名匠来学校给学生举办广绣讲座和进行近距离的针法演示。在服装工艺课程中增加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实训,如古城、剪纸、中国画、少数民族、刺绣、民族色彩等主题,这类实训采取传统文化元素的认识—理解和提炼过程—小组讨论—构思和草图设计—确定设计方案—制作及展示的流程进行教学。同时以广州市教育专家江平为首建立工作室,开展工作室化教学,以粤绣、香云纱等非遗文化研究作为重点项目,带领教师和学生团队深入了解、学习、钻研广绣的技艺,传承、推广非遗文化。2017、2018年江平工作室的非遗文化研发成果受邀参加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的时尚回顾展,其中2017年《香云诗语》《黛》与2018年《蔓延》3件作品(如图1所示)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永久收藏。

3. 借助地方平台,拓展“传统魂”

图书馆保存着人类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等精神文化财富并流传下来。博物馆是收藏历史遗迹和遗物的场所,为我们提供了直观了解传统的可能性,是我们学习传统艺术与技艺的课堂,博物馆在艺术传统教育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通过观摩博物馆收藏的古代手工制品,加强对传统技艺功能性、材料美感和装饰花纹形式感的认识[8]。

我校地处广东省博物馆、图书馆附近,与博物馆签订协议, 构建了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图1 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作品

在服装项目化课程教学中,师生经常深入博物馆,选择博物馆展览中的某一瓷器、青铜器等文物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进行系列的服装设计。并多次与博物馆合作举办服装设计活动,如2017年6月10日,“丝路荣光·织造未来”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2017届服装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演在广东省博物馆隆重举行,展出了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染整技艺”的服装创意作品200多件(如图2所示)。2018年6月4日,以广东省博物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展览为依托,开展为期1年的2018届毕业设计服装创作项目,合力推进时尚与传统的交融,作品皆借鉴长衫的廓形、传统纹样,结合精湛的刺绣、盘扣、吊染等技艺,并采用丝绸、香云纱等材料,设计上将经典的中国服饰元素打破再重组,为传统服饰赋予时代的含义,设计制作了100多套符合当代人审美和功能需求的产品。在2018年9月22日“月朗琴心——2018年广东省博物馆中秋雅集”晚会上,展示了由我校师生合力设计的一系列中国风主题原创服装作品,通过古代的纹样与服装廓形的结合,在真丝、香云纱等面料上,运用岭南精湛的刺绣、吊染等技艺,演绎出现代新岭南服饰特色。2018年12月我校还与广东省博物馆共同举办“海宁家纺杯”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历届大赛优秀作品全国巡展首展盛会,助力打造“文化岭南,博教粤地”宣传教育名片。

图2 2017年我校师生作品在广东省博物馆展示

4. 创新民族特色,舞动“传统风”

传统文化要想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接受,必须符合大众消费的社会氛围和美学理念。在我校服装专业教学中,运用三位一体的观念将传统文化价值、课程学习及专业竞赛有机地融合;将传统服饰中的色彩、装饰、材料等元素进行提炼、创造;将传统服饰中的谦和、内敛、包容的神韵在服装中得到体现;利用形式语言的替换、解构重组、派生写意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创新设计,且不断在各项比赛和实际应用中检验创新设计的效果。如学生结合刺绣针法、新型材料、工艺技法等设计制作出很多作品,作品在一年一度的“广州市文化创意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如图3所示);2018年利用香云纱、扎染及真丝绡混搭,运用刺绣、吊染手法设计的《香云诗语》作品在“省长杯”服装专项赛中荣获一等奖(如图4所示)。

三、 结语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历经几千年创造形成的,中国人民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为服装设计带来了大量的创新元素[9]。服装设计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作为中国服装行业的新生力量,中职院校服装教师以及学生应该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传统文化修养,掌握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应用元素。这就要求在中职院校服装教育教学中开设各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识课程,让教师、学生储备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形成较强的传统文化理论体系。同时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把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中,使学生形成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习惯。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多维创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服装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图3 《微熹》作品

图4 《香云诗语》作品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服饰服装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让人心碎的服装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