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灿友,匡崇书,陆昌娴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云南临沧 677000
登革热作为急性传染病之一,主要因为伊蚊叮咬呈现出登革病毒传播导致患病,疾病症状主要集中于全身肌肉疼痛、发热、乏力、关节疼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充血性皮疹、血小板减少以及白细胞减少等方面,更为严重会呈现出多器官功能衰竭、出血以及休克的现象,甚至呈现出死亡的情况[1-3]。对此针对疾病特征进行分析,以对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意义显著。该次研究将选择该院2016年12月—2018年7月收治的128例登革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针对收治的登革热患者,就其是否呈现出血小板减少展开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128例登革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依据其是否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状进行分组;A1组(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分布范围为25~72岁,平均年龄为(52.39±2.35)岁;A2 组(58 例):男 39 例,女 19 例;年龄分布范围为 26~75 岁,平均年龄为(52.43±2.39)岁;该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以及家属完成知情同意书签署;观察对比两组登革热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对所有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资料以及疾病史进行收集;对患者的N(中性粒细胞绝对值)、WBC(白细胞)、HCT(红细胞压积)、L(淋巴细胞绝对值)、PLT(血小板)、E(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GT(r-谷氨酰氨基转肽酶)、CK (肌酸激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CRP(C 反应蛋白)、LDH(乳酸脱氢酶)、ESR(血沉)以及 PCT(降钙素原)等进行分析[4-6]。
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在100×109/L以下。
对于两组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分析结果,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展开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 表示,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A1组70例患者,其最高平均体温为 (39.41±5.79)℃,对于 A2组58例患者,其最高平均体为(38.90±5.9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8 3,P=0.626 1);A1 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为(4.53±1.05)d,A2 组为(2.92±0.85)d,A1 组长于 A2 组明显(t=0.000 0,P=9.399 4)。
2.2.1 实验室计量资料对比 A1组NE水平、WBC水平、AST水平、PLT水平以及LDH水平同A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2 0,5.499 7,13.886 3,17.025 5,13.396 1,P<0.05),见表 1。
表2 两组登革患者实验室计量资料临床对比(±s)
表2 两组登革患者实验室计量资料临床对比(±s)
项目 A1组(n=70) A2组(n=58) t值 P值WBC(×109/L)NE(×109/L)HCT(×1012/L)PLT(×109/L)GGT(U/L)ALT(U/L)AST(U/L)LDH(U/L)CK(U/L)CRP(mg/L)PCT(ng/mL)ERS(mm/h)3.92±2.19 2.51±1.92 0.45±0.05 59.31±19.89 87.69±26.75 57.95±12.66 75.85±12.02 456.81±120.35 597.35±105.32 44.89±6.52 5.29±1.25 12.85±2.22 6.21±2.52 4.16±2.36 0.44±0.04 174.19±52.09 85.25±25.32 55.25±12.52 46.09±12.13 230.15±50.39 592.39±109.35 44.72±6.55 5.35±1.80 12.79±2.29 5.499 7 4.362 0 1.231 0 17.025 5 0.526 2 1.207 1 13.886 3 13.396 1 0.260 6 0.146 5 0.221 7 0.150 0 0.000 0 0.000 0 0.220 6 0.000 0 0.599 6 0.229 6 0.000 0 0.000 0 0.794 8 0.883 7 0.824 8 0.881 0
2.2.2 实验室计数资料对比 A1组LDH、AST以及CK升高,WBC降低同A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94 4,14.801 2,11.664 1,19.189 5,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登革患者实验室计数资料临床对比[n(%)]
对于登革热患者在病情逐渐严重的情形下,会呈现出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的情况。就其发热诱因进行,主要因为免疫复合物、病毒以及细胞因子等系列外源性致热源造成。并且因为疾病的影响,还会对患者的心脏、肝脏、皮肤、骨髓以及粘膜等诸多脏器造成严重影响[7-8]。
对于登革热患者而言,其呈现出的发热时间越显著,则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越明显,导致毒血症状持续的时间越显著,使得疾病炎症越严重,导致患者呈现出的系列组织器官损伤现象越显著[9]。
观察该次研究结果发现,对于A1组70例患者,其最高平均体温为(39.41±0.79)℃,对于A2组58例患者,其最高平均体温为(38.90±0.99)℃,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A1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为(4.53±1.05)d,A2 组为(2.92±0.85)d,A1组长于A2组明显;A1组NE水平、WBC水平、AST水平、PLT水平以及LDH水平同A2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A1组LDH、AST以及CK升高,WBC降低同A2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黄秋婵等[10]在《1 128例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一文中表现出一致研究结论,此文中,所有患者热度最高峰值达到40.5℃,平均热度达到39.1℃,从而证明登革热患者在表现出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会对患者上述指标造成显著影响,从而对于疾病恢复造成严重阻碍。
综上所述,登革热患者在呈现出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后,则表现出的病毒血症现象越显著,患者肝脏受损、骨髓抑制以及心肌细胞受累程度越显著,对此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防治干预,以促进登革热患者的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