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飞鱼,无疑就是追逐棕榈树落叶的鱼类之一。飞鱼是银汉鱼目、飞鱼科、燕鳐鱼属约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它们的身体无一例外都呈流线型,还长着像鸟类的翅膀一样发达的胸鳍。因为能够跃出水面进行较长距离的空中滑行,故而得名。
每年的四五月份,成群结队的成年飞鱼便会迫不及待地来到靠近陆地、岛礁的地方,寻找适合繁殖产卵的场所。海岸边一片漂泊的棕榈树叶,对于它们来说便是一块非常合适的产卵地。
雌飞鱼会小心翼翼地将鱼卵产在棕榈树叶中间处的叶柄上,它们的卵又轻又小,卵表面的膜还有丝状的突起。利用这些丝状且具有一定黏性的突起,飞鱼卵便可以牢牢地挂在棕榈树叶上了。
当第一条雌飞鱼产下卵后,鱼群里的其他飞鱼妈妈便会争先恐后地开始在同一片棕榈树叶上产卵。我们似乎很难想象,数千条雌飞鱼同时在同一个地方产卵是怎样的一种混乱场景。不过,很显然,飞鱼妈妈们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
当一串串飞鱼卵多到无法计数的时候,受到自身重量的影响,漂浮的棕榈树叶便开始向下倾斜。棕榈树叶的内侧无疑是最安全的产卵地点,为了将卵产在这里,雌飞鱼会不顾一切地向里挤、钻。然而意外总是难免发生,有些雌飞鱼会因为用力过猛而被卡在棕榈树叶中间,有些雌飞鱼会被其他飞鱼卵上的丝突缠绕而无法脱身。随着鱼卵以及被裹挟在鱼卵堆里的飞鱼不断地增多,它们会压得棕榈树叶开始逐渐下沉。这正是飞鱼妈妈们想要达到的效果。在浅海附近,水面总是更加危机四伏,而沉下去其实增加了鱼卵生存的机会。在较为安全的深水区,只需要短短的几天飞鱼卵便可孵化。
二
从鱼卵里孵化出来的小飞鱼,除了体型较小之外,外观已经和成年飞鱼没什么区别了。
我国古籍《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文鳐鱼:“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长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长有鱼的身体、鸟的翅膀,白头红嘴,身上有苍色斑纹这些特点,在飞鱼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因此,现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古书中的文鳐鱼就是飞鱼。
在本能的驱使下,刚刚孵化出来的飞鱼就会集群行动。飞鱼是滤食性鱼类,以硅藻、桡足类及其他小型浮游动物为食。它们几乎没有什么攻击性,并且体型较小,实际上处于海洋食物链的底层。成群结队、招摇过市的飞鱼群一直都是鲨鱼、金枪鱼、剑鱼等各种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
土地流转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是经济规律使然,但是无论以什么目的、形式流转,都要充分尊重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双方自愿、平等协商、有偿流转的原则。实践证明,一些地方政府违背农民意愿,片面理解“自愿”原则,强制进行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不仅损害了农民权益,破坏了干群关系,又留下了许多后遗症,流转起来的土地不能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最终一举两失。
刚出生的小飞鱼体型只有1毫米多一点,这样的体量显然还不够大型掠食鱼塞牙缝的,但来自于其他生物的危险仍然无处不在。因此,小飞鱼群会在珊瑚礁或者海藻森林里度过自己短暂的童年时光。
南太平洋温暖的海水中蕴藏着大量的营养物质,这也是飞鱼们选择在热带及暖温带水域生活的根本原因。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小飞鱼们已经长到2厘米左右。它们逐渐强壮了起来,摆动尾鳍的力量也更大,游泳的速度也变得更快。这个时候,浅海的浮游生物已经无法满足它们生长的需要。小飞鱼必须离开珊瑚礁上的“幼儿园”到更广阔的大海里去寻找食物。
三
因为追逐同一股浮游生物丰富的大洋暖流,一小群一小群的飞鱼会在海上不期而遇。于是,很快就会形成一个个大的飞鱼群。集群行动无疑会更容易成为天敌围猎的目标,那么飞鱼们为什么还会这样做呢?
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尚未得出各方都认可的答案。一些观点认为,由于浮游生物大量聚集,飞鱼们为了追寻这些食物而聚集在一起;另外一些观点则认为,它们是为了抵抗猛烈的洋流……
几乎每一天,飞鱼群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捕食者的“骚扰”,因此学会“逃命”的本事才是最重要的。
突然,湛蓝的海水中出现了几个急速运动的巨大漆黑身影,那是几条饥肠辘辘的芭蕉旗鱼。芭蕉旗鱼是海洋中一种凶猛的大型掠食性鱼类,也是世界上在短距离内游泳速度最快的鱼类。一般来说,只要是被旗鱼发现的小鱼都很难逃脱它的追逐和猎杀。
芭蕉旗鱼发现飞鱼群后便迅速分开,在飞鱼群四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包围圈里的飞鱼密度很大,并且飞鱼游动的速度明显要比旗鱼慢得多。随着一条旗鱼的横冲直撞,飞鱼群立即四散溃逃。然而,一条飞鱼正好处在旗鱼的正前方,眼看着就要成为它的腹中美味。就在这个时候,只见这条飞鱼向水面一蹿,整个身体便离开水面凌空飞了起来。
能够跃出水面凌空滑行,是飞鱼与生俱来的本领。这个逃命绝招不需要学习,也不需要反复练习,一旦遇到危险或受到惊吓,飞鱼就会施展出来。不过,这个绝招也并不绝对保险。飞鱼在空中飞翔时,偶尔也会成为海鸟,如军舰鸟等大型鸟类的美餐。
四
通过现代高速摄像机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我们能够对飞鱼的“飞行”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当旗鱼接近飞鱼时,飞鱼突然在水下加速,冲向水面,双鳍紧贴着流线型身体。刚一冲破水面,飞鱼就把像飞机翅膀般的胸鳍张开,尚在水中的尾部则同时快速摆动、拍击,从而获得向上的巨大推力。当飞鱼的全身都离开水面之后,它就利用双鳍张开的升力作用而向前滑行。一旦回到水面,飞鱼又用力摆动尾部把身体再次推起来。简单地说,飞鱼的逃命过程其实是在做连续跃出水面滑行。只是由于速度太快,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在不断拍打翼状鳍做飞行的动作。
飞鱼在空中的滑翔速度可达每小时16千米,一般来说一次滑翔可超过100米,连续滑翔最远能接近500米。
不过,虽然飞鱼的飞行本领在鱼类中无鱼能及,但是它们在飞行中的方向性却是自己无法控制的。经常出海的水手都知道,一旦遇到了飞鱼汛,便会在甲板上甚至是船舱里“捡”到自己送上门来的飞鱼。
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渔民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飞鱼的十分有意思的传说。据说,每一群飞鱼中都会有一条全身蓝色的“飞鱼王”,渔民若运气好,捕起飞鱼王,数百条飞鱼就会随之飞进船里。不过如果渔民太过贪婪,不见好就走,很可能因鱼量过多而沉船。
传说并不可信,也没有科学依据。实际的情况是,飞鱼有很强的趋光性。渔民们捕捉飞鱼的时候,基本都是在夜晚于渔船上点亮灯光,飞鱼便会觅光而来,自投罗网。
时光荏苒,此时距离小飞鱼孵化已经快一年了。它们也已经长大了40厘米左右,翼状的胸鳍也长到了快30厘米。从四月初开始,飞鱼群便纷纷顺着洋流南下寻找温暖海域,有些种类的飞鱼还会固执地前往它们的出生地,开始又一轮的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