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妤 孟长明 陈昌福
(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430070)
这种疾病由和病毒性鲤浮肿病病原相同的痘病毒样病毒感染所致。通常认为在水温、水质变化时移动鱼是这种疾病的诱因。梅雨结束前后,幼鱼期患病毒性浮肿病的锦鲤,有不易发生这种疾病的倾向。由于病毒侵害,鳃上皮细胞的渗透压调节功能障碍,是导致患病鱼死亡的病因。大量飘游鱼波豆虫寄生时也出现类似这种疾病的症状。但是,发生这种疾病的患病鱼几乎没有飘游鱼波豆虫寄生的情况存在。
1975年前后在日本首次确认了这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只有锦鲤发病。这种疾病多发于当年鱼,不过有时也发生于1龄以上的成鱼。秋天,从育成池转移到越冬池后的1~2周内发病较多,在低水温进行倒池等操作后比较容易诱发疾病发生。
最近,北京和北方地区也已经被证实养殖鲤中有这种疾病发生与流行。
患病鱼主要症状为横卧池底呈睡觉状。部分患病鱼横卧飘浮于水面。患病鱼初看似已死亡,一旦有声音等刺激便游动。刺激结束后再次横卧。外观上可见体表浮肿,鳍条及体表淤血,眼球凹陷。
作为有效的防控对策是将水温升至20~25℃,在0.6%~0.7%盐水和抗菌药物水中持续药浴10~14天,对治疗这种疾病有显著疗效。另外,鲤在入越冬池时用0.6%~0.7%盐水浴并加温,然后少量逐渐添加新水冲淡盐水,可预防这种疾病。这种措施的防病机理在于,高水温可抑制病毒的增殖,提高鲤免疫力,盐水浴可帮助维持鱼体渗透压。因此认为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这种疾病为冠状病毒样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感染真皮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细胞坏死,损坏真皮结构,形成溃烂病灶。该溃烂病灶被水中的条件致病菌侵染后,溃疡病灶进一步扩大。由病毒感染造血细胞、脾细胞、心肌细胞等,并造成细胞坏死,进而导致患病鱼死亡。该病毒呈球形至洋梨形,表面有明显的棘突样结构。大小为100~170nm(图6,箭头)。病毒在受感染细胞内形成特征性的含有晶体结构的包涵体。病毒可用EPC细胞、FHM细胞上培养。培养的病毒经皮内接种可形成溃疡灶。而且,腹腔接种病毒后可导致实验鱼死亡。
该病被称为新开口病,1977年前后在日本养殖锦鲤中发生,对日本锦鲤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1970-1975年间发生的开口病,其原发病原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广泛感染鲤、金鱼、鲫、鳗鲡等淡水鱼。而新开口病的特征是只发生于锦鲤,另外还发生于韩国养殖的德国镜鲤。
患病鱼体的主要症状是躯干部、各鳍条基部、口吻部等部位伴有鳞片脱落、出血、溃烂、肌肉外露等形成溃疡灶。患病鱼即使体表病灶很小也能发生死亡。而且不一定能从病灶中分离到病原菌。
由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较浅病灶表现为真皮坏死、出血、纤维素沉着,表皮脱落。露出肌肉组织的较深病灶中可见组织坏死、细菌侵染。在病鱼心脏可见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发现,肾脏造血组织及脾脏中可见核浓缩、核崩解的大量坏死细胞。
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在真皮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纤维细胞、坏死的造血细胞、脾细胞、心脏细胞的细胞质内可见大量的冠状病毒样粒子。
图6 示患病鱼体躯干部肌肉外露形成溃疡病灶
对于这种疾病尚无有效防制方法。选择对体表病灶内杂菌敏感的药物,并对患病鱼进行肌肉注射,能治愈溃疡。但是,有的病鱼在病灶愈合后仍可出现死亡,或者注射抗菌剂后完全不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