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表于《自然》的两篇论文报告对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占据丹尼索瓦洞的年代表作出了重新修正。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Zenobia Jacobs、Richard Roberts及同事对丹尼索瓦洞的沉积物展开了光释光测年研究,通过估算特定的矿物颗粒(如石英)从末次暴露在阳光下至今所经历的时间进行年代测定。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为洞内化石和人工制品的沉积物建立了年代表,时间跨度为30万—2万年前。根据保守估计,丹尼索瓦人在28.7万—5.5万年前占据了洞穴,而尼安德特人则在19.3万—9.7万年前出现在洞穴中。在另一篇论文中,德国耶拿马普学会人类历史学研究所的Katerina Douka及同事报告了对遗址进行的50次放射性碳测年的最新结果,并描述了3个全新丹尼索瓦人化石碎片。通过对所有已知丹尼索瓦人化石进行分析,研究人员认为最古老的化石显示丹尼索瓦人可能早在19.5万年前就出现在该遗址,而最新的化石则可追溯至7.6万—5.2万年前。对骨尖状器和牙齿吊坠的放射性碳测年表明,这些人工制品的制作时间为距今4.9万—4.3万年,这使其成为欧亚大陆北部出土的最古老人工制品,并可能由丹尼索瓦人制作。(唐一尘,《中国科学报》 2019年1月31日)
在大多数拉美城市的繁华街道上行走,你会看到从棕黑色到深褐色再到奶油色的生有各种肤色的当地人。500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这种差异来自于殖民时期以及之后美洲原住民、欧洲人和非洲人的相遇和融合。肤色较浅的人被认为拥有更多的欧洲血统,而那些肤色较深的人则被认为有更多的美洲原住民或非洲血统,并因此经常成为被歧视的对象。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统计遗传学家Adhikari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遗传学家Javier Mendoza-Revilla分析了来自巴西、哥伦比亚、智利、墨西哥和秘鲁的6357人的基因组,发现了一种新的与浅色皮肤有关的基因变异,而这种变异只存在于美洲原住民和东亚人群中。这意味着,在拉丁美洲,浅色皮肤可以反映出美洲原住民以及欧洲人的血统,打破了通常根据肤色作出的简单种族假设。(赵熙熙,《中国科学报》 2019年1月25日)
此前研究表明,非洲人的基因在阿拉伯人占领西班牙期间流向后者和葡萄牙地区,这开始于8世纪,并且持续了约800年。意大利费拉拉大学的Gloria Maria Gonzalez Fortes和团队分析了在伊比利亚半岛发现的17名古代人类遗骸的DNA,年代测定表明他们生活在4500年—3000年前。该团队将这些人的线粒体DNA同来自南非的考古样本进行了比对,西班牙样本中出现了更多的非洲基因标记。这同考古记录相符。考古记录显示出北非人和居住在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人所做的工具和陶瓷装饰上的相似性。(宗华,《中国科学报》 2019年1月25日)
安阳殷墟发现了大量甲骨卜辞与考古遗迹,可勾勒出商王朝的崇拜与信仰图景。商人最虔诚的信仰可以称为“祖灵崇拜”。他们相信祖灵可以降罚,可以赐福,甚至可以左右后人的行为及结果,因此活着的人们需要隆重祭祀祖先。商人的祭祀用品有猪、牛、羊、马等动物,还有敌对部族的人,最血腥的是以不同方式杀人祭祀。殷墟用于祭祀的人牲很可能以西北地区的羌人为主。商人的祭祀方式很多,燎祭较为常见,还有宾、御、岁、既、又、侑等多种祭法。(唐际根,《中国文物报》2019年1月25日)
古蜀文明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古代文明发展过程,包括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4800—4000年)、宝墩文化(距今4500—3700年)、三星堆文化(距今4000—3200年)、十二桥文化(距今3200—2600年) 以及晚期巴蜀文化(距今2600—2300年)等五个主要阶段。三星堆古城属于神权古国,以太阳、神树为代表的“自然崇拜”、以鱼鸟组合为代表的“图腾崇拜”、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祖先崇拜”以及以“巫祭集团”为核心的统治阶层等几个方面,构成了该时期古蜀文明原始宗教的基本特征。这个充满宗教狂热的“神权古国”到达顶峰后,因过度消耗而逐渐走向消亡。(赵殿增,《中国文物报》2019年1月25日)
帕提亚帝国兴起于希腊化文明相互交融的时代,是丝绸之路开通之初与汉帝国确立外交关系较早的希腊化国家之一。在汉代中国与帕提亚帝国交往的历史过程中,希腊化世界的文化信息即随之传入汉地。考古发现不仅印证了文献所载汉代中国与帕提亚陆路交往的真实性,而且进一步补充说明了在张骞西使以前,中国与帕提亚既已存在海路交往的关系。正是通过帕提亚的中介作用,帕提亚艺术中所混杂的希腊化文化因素才逐渐地越过葱岭,东渐入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地对汉代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根据汉籍的相关记载,在汉与帕提亚的相互交往中,传入汉地的希腊化信息大致有钱币、物产风俗、神话故事、书写;考古所见汉代中国与帕提亚交流的实物有青海大通银壶、南越王墓出土凸瓣纹银盒、合浦寮尾东汉墓出土陶壶等;汉代艺术中的希腊化文化因素有有翼神兽、和田人首牛头莱通、和田山普拉马人彩色壁挂等。(王三三,《世界历史》2018年第5期)
《长城保护总体规划》近日印发,明确以秦汉长城和明长城为保护重点,遵循“原址保护、原状保护”的总体策略。国家文物局陆续于2010年完成资源调查,2012年完成长城认定,2015年完成信息系统,2016年完成省级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在征求意见并完善后,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日前由文旅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新华社)
强调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常被认为是中国古史研究(尤其是上古史重建)的特色,但是将两类证据不加区别、缺乏审视地“结合”却会产生问题。考古学与历史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擅长解决的问题上差异很大,因此两者应该是信息的互补关系,而非对具体时间、事件和人物的印证关系。随着理论方法的进展,当代考古学已经能从生态环境、技术经济、生存方式、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等角度进行比较全面的历史重建,而历史学也已从单纯地关注政治史转向社会史、文化史等整体史研究。史料分析者要重视文献批判精神,并明白史料和考古材料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而非历史本身。研究者应认识到当代偏好和价值取向对古史重建的影响,区分“真相”和“看法”之不同。当下上古史研究亟待突破“二重证据法”的窠臼。采用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新范式进行多学科交叉与信息提炼、整合和阐释,应该成为21世纪古史重建工作的必由之路。(陈淳,《历史研究》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