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越
摘 要 文章根据@人民日报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发布的微博对传统节日集体记忆进行关联,以可视化的形式揭示@人民日报发布传统节日相关微博主题选择倾向以及主题选择原因。比较这些传统节日集体记忆的变迁与不同的微博主题可以发现:短视频这种传播方式的大量运用符合年轻人的社交习惯,更容易为受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由于民众生活形态的变化,一些传统节日集体记忆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但是,在发展变化的风潮中,许多本应铭记的东西,如传统习俗、诗词歌赋等却被遗忘冷淡。
关键词 传统节日;集体记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3-0120-02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华夏五千年来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1]。传统节日的集体记忆,以时间为向度,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构筑出来的“文化产物”。
传统节日跟随社会历史阶段的发展,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文化主题。早期社会,节日主要表现为民众对自然时间的顺应与对神秘宗教的祭祀[2],但随着现代大众主体意识的转变,传统节日的集体记忆不再仅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3],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构建传统节日当代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微博发挥着不可忽视作用,@人民日报作为政务微博中极具影响力的“大V”,潜移默化中形塑大众脑海中传统节日的集体记忆。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本分析法,从主题分析范畴来检视传统节日集体记忆的构建过程。
本研究选取人民日报官微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发布的微博作为分析样本,利用“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五个关键词进行搜索,选取了共计223个分析样本。其中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微博有3条,与“春节”相关的微博有128条,与“清明”相关的微博有42条,与“端午”相关的微博有16条,与“中秋”相关的微博有34条。剔除重复的7条微博,总计216条。平均每条微博的转发量为3 159.42次,评论数为1 186.67条,平均每条的点赞数为7 572.64个,而64条有视频的微博平均播放量为404.97万次。
2 主题分析
@人民日报发布的每一条微博都可以归纳进某种主题中,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传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物质方面的传统,如生活消费、节日饮食等;社会生活方面的传统,如追思致敬、社会伦理等;精神生活方面的传统,如诗词祝福、节日民俗等。因此,本文将微博主题分成生活消费、饮食传统、社会伦理、诗词祝福、节日民俗、追思致敬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而一些日程安排等主题则归为其他。
如图1所示,@人民日报与传统节日主题相关的微博,不同的传统节日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与“春节”相关的微博集中在节日民俗与追思致敬上,与“清明”相关的微博集中于对先贤的追思缅怀上,与“端午”的相关的微博则集中于饮食传统方面,与“中秋”主题相契合的微博主要是社会伦理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社交媒体并不是仅专注于精神方面,转而将更多的视线投向大众的日常生活,将微博作为构筑集体记忆的有效载体,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群众关于传统节日集体记忆的重塑。
3 总结与讨论
3.1 @人民日报构建的集体记忆发生变迁
如图1所示,本研究根据传统节日集体记忆的文化情感,将所研究的节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春节与中秋,象征着欢聚与团圆的两大传统节日;二是清明与端午,代表着缅怀先人、致敬英雄。
@人民日报在建构清明和中秋的集体记忆中,延续了几千年以来的传统记忆。清明以“祭奠先烈”和“追思缅怀”为重点,发起了#寻找英雄#等话题,在微博中反复提及了“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等词汇,进一步建构了清明节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激发民众勿忘历史的爱国情感[4]。中秋侧重于社会伦理,延续着孝道为先,重视亲情的集体记忆,提倡子女关注父母的生活健康等[5]。
而春节与端午的集体记忆,则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人民日报建构春节的集体记忆中,不再局限于阖家团圆,追思历史、致敬英雄也被纳入其中。与春节相关128条微博中,以追思致敬为关键词的微博有21条,占比超过了16%,@人民日报形塑着大众对春节致敬英雄的集体记忆。关于“追思致敬”的评价转发数为1 395.5条、评论数为810.2条,远低于春节相关微博平均转发数3 048.3条、评论数1 164.2条;而评价点赞量为5 815.2个,略高于春节相关微博评论点赞量5 327.3个。可见大众关于春节的集体记忆仍以欢聚团圆为主,也更加倾向于参与相关互动,例如“中国福”“十年对比挑战、最美全家福”等,但是@人民日报依然将追思致敬作为重要的宣传方向,发起了#铁路人的春节#、#这就是中国军人!#等话题,以期民众在欢聚一堂的同时能致敬无私奉献、负重前行的英雄。从点赞量可看出,虽然大众较少的参与相关话题,但是通过点赞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端午节与饮食传统相关微博有25条,与追思致敬的微博相关微博有0条。显而易见的是,@人民日报弱化了端午节追思祈福的传统记忆,而强化了其在饮食传统方面的习俗。其美食主题相关微博点赞量为23 678.6个,远远超过其他端午相关微博的3 280.5个赞,一条美食微博的点赞量更是超过了十万。在@人民日报的建构中,当代人的集体记忆里,端午节已经和“粽子节”挂钩,仪式性的赛龙舟与佩艾草等民俗实践被美食所取代。从时代变迁范畴来看,这些传统民俗活动与当代的生活实践相距甚远,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昔日具有纪念意义的仪式活动被逐渐淡忘;从饮食文化范畴来看,饮食早已经超越了“吃”这件事本身,而被赋予了更丰富广阔的社会内涵[6]。“端午节,吃粽子。”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其实吃不吃粽子、吃什么粽子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他乡游人与家乡亲人团圆。
3.2 传统文化的衰落
如图1所示,与传统节日相关的216条微博中,与诗词祝福相关的微博仅有9条,占4%。而转发量为2 013.4条,评论为274条,点赞数为2 658.1个,也远低于传统节日相关微博平均转发的3 159.4条、评论1 186.7条和7 572.3個点赞数。大众较少参与诗词祝福的互动,不难发现他们身处@人民日报所提示的拟态环境中,“赤裸”地迷失在外国文化的浪潮里。官方微博弱化了承载集体记忆媒介的重要性,将国家的过去与现在割裂开,致使人们竭尽所能地追求物质财富,而负载温情动人的诗篇被忽视和湮没。
3.3 短视频的运用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民日报共计发了128条微博,所占比例超过传统节日相关微博的50%,足见其重视程度。在这些微博中,配以短视频的微博数量有41条,近总量的1/3。其中,社会伦理、追思致敬相关主题的微博共有23条之多,利用极具冲击力的动态图像,将浓烈的情感渲染的淋漓尽致。此外,目前微博的主要使用主体是年轻人,短视频也正依托微博等社交平台而生存。这种短视频符合年轻人的社交习惯,更容易为其建构起传统节日集体记忆的属性空间。
参考文献
[1]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0-56.
[2]李欣.比较视野中的中西传统节日文化[J].中州学刊,2008(4):243-245.
[3]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3):5-10.
[4]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J].民间文化论坛,2004(4):186-188.
[5]王颖.中秋节的起源与中秋月的文化意象[J].北京青年研究,2008(1):40-42.
[6]张兵娟.日常生活的仪式与共同体的价值构建——从《舌尖上的中国》谈饮食文化的传播意义[J].新闻爱好者,2013(1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