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内狭水道追越的引航实操分析

2019-07-04 18:00陈春洪
珠江水运 2019年11期

陈春洪

摘 要:本文通过一则港内狭水道追越的触碰案例,结合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追越条款,并拓展分析驾引人员在追越之前、中、后的每个阶段应考虑的细节,熟悉、灵活应用船上的各种设备和必要的操纵准备,提出位置追越的可操作方式,再从这些细节中挖出能够打牢引航基础技术的知识要点,从而提升引航的操纵技术和综合能力,供驾引人员参考。

关键词:狭水道 追越 引航

《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十三条追越共四款,对追越的构成、追越船的责任、追越意识以及追越要求等进行了描述,本文不再重复赘述。但在港口狭水道航行时,考量的细节远不止这些,笔者结合多年引航实际工作经验,结合追越条款,提出在引航实操中更具体、更全面的追越细节分析,以供驾引人员参考。

1.触碰事故

如图1所示,A船从厦门港现代码头离泊出港,航速9节,涨水(顶流)流速1节;B船同时离泊出港。两船引航员经高频协商,达成B船从A船左舷追越。为减少追越的时间,A船下令“Dead slow ahead”,B船离岸后不断加速,但未做进一步沟通。

两船正横在42-A号红色浮筒位置,如图2所示。此时,A船发现36号浮筒附近有一艘进港沙船C正沿着航道边缘进港,进港速度8节,,遂高频与之约定“右舷对右舷”对遇通过,A船引航员也告知C船目前A船正处于在被追越状态,希望其注意避让。为进一步减少被追越的时间,A船减车钟,但实际船速没有下降,此时航速仍为8节。

B船保持航道规定限速12节前行,到38号红色浮筒区域,三艘船拥挤在一起。此时正是涨水,流压往红色浮筒方向,A船为避开C船稍微往左偏转,因A船和B船的船间效应,造成A船触碰B船,导致B船右侧外弦船体出现大约有1平方米大的凹陷,其余没有受损。

航道限速12节,B船保持极限航速,到了38号红色浮筒区域,三艘船拥挤在一起,涨水时流压往红浮筒方向,A船为了避开C船稍微往左偏转,因A船和B船的船间效应,造成A船轻微触碰B船,B船右侧外弦船体大约有1平方米大的凹陷,其余没有受损。

2.追越测算

追越的测算指:时间和距离的测算。需要事先收集几个重要数据:本船的速度、位置,被追越船的速度、位置,通过公式:距离=速度*时间,计算出两船以当前的速度航行时,追越直至两船并排时的位置,即追越需要航行的距离(以下简称为追越距离),以及到这个位置需要的时间(以下简称为追越时间)。

为了获得这几个数据,一则需要引航员熟悉、灵活运用ECDIS、WEB互联网、雷达、AIS等系统;二则,需要引航员扎实的基本功,比如:熟悉每一段航程的走向、距离,熟悉每个浮筒的位置,熟悉每两个浮筒之间的距离、走向;以便在我们追越前,快速计算出追越距离和追越时间。这个计算的能力,即心算能力,锻炼越频繁,心算能力越强,评估追越所耗费的时间就越短。

触碰事故中,B船在追越前,应结合本船加速时间和港口限速规定,计算追越距离和追越时间,即充分理解追越条款第二款中“赶上他船”,或许就会放弃追越。

3.位置追越

由于港口航道受限,多属狭窄水道,其通航环境与公海开阔水域大不相同,船舶十分密集,且港内航段复杂,转弯和直航道交叉航段多,经常会面对航道拥挤、多船交叉、船舶扎堆等复杂的交汇局面。

狭水道追越主要强调:位置追越,即有足够的水域供追越船安全追越时,才考虑追越,否则应该立马放弃追越的意图,采取不能追越的操作。位置追越首要参考的几大因素:

(1)充足的水域提供给追越船。涉及两个主要概念,第一,航道的宽度,宽度约大,水域越充足;第二,追越中两船的船型,船型越小,水域越充足。

(2)被追越船的船位。避碰规则第九条,狭水道第一款:沿狭水道或航道行驶的船舶,只要安全可行,应尽量靠近其右舷的该水道或航道的外缘行驶。港内航行时,现实情况复杂、多变,靠左航行的船舶也常有,可将沿航道边缘靠右或者靠左航行,统称为:靠边航行。

结合3.1和3.2,举例:厦门港东渡航道宽度300米,限速12节,船长(L≥260米)单向封航,判断是否追越,如图3所示。

港内峡水道位置追越的核心思想,并不仅仅是追越条款的第(1)款中描述的追越船给被追越船让路,而是两船都具有“良好的船艺”的思想基础上,双方共同完成追越。

(3)附近其他船舶。能力要求:借助船上各种设备,实操中常用雷达和ECDIS,获取附近接近船舶的速度和距离,测算出交汇的位置和时间,再比对是否处于追越距离和追越时间内,若处于,放弃追越。多船多查,只要有其中有一艘船舶处于追越距离和追越时间内,就应该放弃追越。

触碰事故中,B船若细查C船的进港速度和位置,计算出交会的位置和时间,再结合追越测算,或许进一步放弃追越。

4.风流因素

风压和流压在引航整个过程中,是任何时候都要参考的因素,实验表明:船舶在航行中,速度越快,船舶的转心越往前移。

3.1在同等流壓情况下,船尾受流压的力臂比船头大,除了船体整体横移外,船尾会向下游方向偏转;

3.2受船型影响,目前的船舶结构中驾驶台位置高耸,受风面积大,所以,驾驶台所在的一端会向下风方向偏转;

3.3船舶在港内航行时,每一段航路的风压和流压都不一样,实操中应区别对待。

能力需求:引航员在长年的引航工作中不断积累、总结风流状况和锻炼判断船体横移的敏感度。

5.船间效应

船间效应:船舶对驶、追越、驶过系泊船、锚泊船等近距离航行时,在两船之间产生的流体作用,将使船舶出现互相排斥、吸引、转头、波荡等现象,如图4所示,它是有害的流体现象。

实验数据表明,两船船间距离越小,相互作用力越大,船间作用力的大小与两船间横距的4次方成反比。

港口狭水道追越,是近距离追越(即追越时两船并排的距离近),以厦门港东渡航道为例,东渡航道宽度300米,以两船都是船宽35米、距离航道边缘50~80米为安全距离做估算,两船并排距离为:70~130米,船间距离小,船间效应明显,应引起充分注意。

船间效应除了上述的船间距离有关,还与船速、作用时间、船舶大小、航道浅窄还有关。

所以追越条款第(4)款,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驶过让请”,在此也特别强调:关于追越距离和追越时间,测算的是两船并排的位置,而驶过让请的要求,实操中则要求追越的两船起码达到:竖向同行,且前船速度高过后船速度。

6.人为因素

(1)积极不间断观察和沟通。A、B船都有失误:没有积极不间断观察,尤其是核查A船的速度问题。整个追越过程中,A船降速只有降了1节,且没有向B船告知,A船并没有关注B船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B船也没有保持积极、不间断观察A船的速度变化,也并未做进一步的沟通。

(2)心理因素。实操中,引航员的心理素质相比大部分船长是比较强的,实践中常会出现:一则引航心理素质过度膨胀;二则船长过于自卑;三则引航员与船长相互间反向误会。

虽然引航员对港口熟悉程度、对船舶的操作能力超过一般船长,但是船长毕竟是船舶的实际掌控者,有权力合理地提出不让追越,而有的船长因为无法知晓引航员的下一个口令、下个步骤而心里嘀咕、甚至焦虑,脾气暴躁的船长甚至会在紧急情况下,指责引航员和胡乱指挥,使局面更加混乱。

(3)操舵失误。大部分舵工在复杂局面中,视觉上对舵工冲击大,心里不由自由地恐慌,以至于没有專心地听引航口令,慌乱中甚至“操反舵”的现象常有,作为有经验的引航员,此刻应加强关注“舵角指示器”,预设舵工操错舵的设想,并有立马解决的详尽方案。这种现象不单是本船,同一局面下的相关船舶,每一船的舵工都可能出现的这种现象,更是应该警惕。

(4)综合能力差别。每个引航员对引航、对局面的理解和把控是不一样,他们有不一样的成长背景、不一样的心理素质、不一样的受教育经历、不一样的引航经历,自然而然地造成引航员综合能力的差别。

追越的三要素:距离、速度、方位,每一位驾引人员,在追越整个过程中,从“意图追越”到“追越”再到“驶过让清”,都要时刻把握住更多的细节,早发现问题,早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理论转化成实际操作时,需要驾引人员要熟悉、灵活运用ECDIS、WEB互联网、雷达、AIS系统等船上导航系统、高频等设备、心算锻炼、人为因素考量、引航基本功、风险预设,并形成一整套的应急方案,在选择该与不该追越时,迅速做决断,安全引航!

参考文献:

[1]国际海上避碰规则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ng Collisions at Sea(COLREGS)

[2]房希旺,何欣,杨林家.船舶操纵[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2.9

[3]古文贤.船舶操纵[M].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1993

[4]胡甚平,夏海波.船舶追越中避让行动的评价[J].中国航海,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