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香的芳华岁月

2019-07-04 17:58江惠春
闽南风 2019年5期
关键词:茶味茶厂乌龙茶

江惠春

最早读到茶语,是在陆羽的《茶经》里。《茶经》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读着读着,一种朦胧的美,就在眼前弥漫开来。南方嘉木,一般都生长在云雾缭绕的山间,郁郁葱葱,层层叠叠。那飘散在漫山遍野的浓郁芬芳,沁人肺腑,让人们闻香而至。而闽南,一直以来都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在街区,茶庄遍布,货架上茶叶汇聚,厅堂间茶味缭绕,乌龙茶香弥漫在大街小巷。有些人甚至一天不喝茶就会心神不宁,大有“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饭”的饮茶习惯。人们就连节假日走亲访友也常以茶叶作为馈赠礼品。本地话叫做茶店比米店还要多,说明茶已经在本地安营扎寨,并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说来也不无道理,闽南人素来爱饮茶,而且形成了一套茶俗,家家户户都以茶待客。只要有客人在家落座,主人一定将冰箱里珍藏的好茶拿出与友人共享。而如何泡好茶也是一门艺术,主人先用煮沸的开水烫好茶壶茶海茶杯,闽南功夫茶往往第一遍茶汤是不喝的,一倒了之。因为闽南人认为“头遍脚渍,二遍茶汁”,所以第一遍冲出来的茶不喝。倒完第二遍茶后,客人便拈起茶杯,浅酌了口,而后有一股温润的芬芳茶味在口中围绕。在茶香缭绕中,主人与客人闻着茶香,品着茶味,谈着茶语。因着茶,哪怕谈着一些家长里短,也别有另一番的趣味所在,这是一种闲散的喝茶态度。还有一种办公式喝茶,一泡茶从早浸到晚,茶色泡到淡又回转浓,水也不知续了多少回了还舍不得换掉茶叶,闽南话常说“茶泡到出碱”就是这样的泡茶方式。喝着这样折腾的茶,还不如直接喝白开水来得纯净些。另一种会议茶,一人一个纸杯,抓一把或多或少的茶叶,然后受到服务生的无数次冲泡,台上讲的人高谈阔论,底下听的人心不在焉,只苦了那道浸泡的茶叶,茶味由香喝到苦,再由苦转涩,直至曲终人散,人走茶凉。

记得那年学校刚毕业时,我被分配到离市区较远的一所学校上班,学校边上即是漳州茶厂。从学校通往市区的那条小坑头路,即是现在的漳华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小坑头还没整修,一遇雨天,坑坑洼洼的,不过两边的行道树遮天蔽日,甚是凉爽。尽管校址较为偏僻,却处处透着安宁详和。说来也是有趣,不知是被地方自来水公司所遗忘抑或此处确属人烟稀少之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的师生们以及茶厂和附近的村民,日常起居用水全部来源于地下井下,井水至清而甘甜。我自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也就入乡随俗,逐渐喜欢并习惯了那种原始的水质。

那些年的小坑头只有一班4路公交车,在乘坐公交车的上下班途中,我和茶厂的工作人员经常乘坐同一辆公交车出入小坑头。茶厂大门就在前往学校路口的右侧,遇到茶的生产季节,在路口即可闻到一阵阵茶香迎面扑来。早晨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水烧开,然后在洗净的茶壶里放上一把乌龙茶,那时的茶叶包装都不似今日般讲究一小泡一小泡的层层包裹,那种半斤装的袋子,撕开后一股茶香便满溢而出,伸手随意抓一把,或浓或淡,可自由选择茶叶的量。学校的同事们长期喝的都是茶厂半斤包装的一枝春和流香等乌龙茶品种。在学校举办的干部培训班,我们为学员们提供的也是茶厂的乌龙茶。茶与学校,一直密不可分,大家都喝惯了茶厂产的乌龙茶,以至于十几年来一直延续着这个传统。

那时年少的我,初来乍到学校时也是不谙茶道,时日渐久,在茶厂的制茶环境中浸染,耳濡目染中渐渐地也学会了泡茶与品茶。水煮沸后,把茶放在烧开的水中约浸泡半分钟左右再缓缓地倒出,待托杯至手心时,看深绿油润的茶叶在冲泡中逐渐伸展,茶雾缥缈,清香四溢,水底呈清绿明亮之色。看着已觉清心悦目,喝上一口,更是心旷神怡。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始。伏案久了或是眼睛干涩之时,再轻轻地啜上一口,身上所有的烦劳之气即刻烟消云散,在茶过三盏之后,心清透如镜,不愠不火中竟也喝出了一份淡然的悠远。真可谓寻常一样窗前日,才有茶香便不同。

茶厂里有五层楼半立体车间,100多台全新的设备、内外销独立的流水作业线以及自行研制的加层干燥机和电脑茶叶拣梗机,高峰期时年生产能力可产茶2000吨左右。铁观音、一枝春、黄旦、流香、龙珠等老茶叶品牌曾经是漳州茶厂的骄傲。茶厂的茶,老漳州人如数家珍,那是老一辈人的念想。茶生厂旺季时,在下班时分,经常可以见到拣茶的女工着统一厂服,佩戴工装帽,大家三五成群的在厂门口的豆花摊上吃着豆花。当时茶厂效益好,单单拣梗女茶工就达1000多名,新设备投入使用后,更实现了烘焙、计量、储存、拼配、装箱一条线作业,场面颇为壮观。据说,那个豆花摊主当年在茶厂门口就是凭着卖出一碗碗的豆花而盖起了小洋楼,茶的热销链辐射到其它行业,这是好的现象。那些年的教书生涯,让我见证了茶厂的辉煌岁月。

后来,由于市场机制等因素影响,茶厂实行了大幅减员。原来热火朝天的企业开始步入沉寂的岁月。多年后我也调离学校的工作岗位,而爱喝茶的习性,并未因此而消退。校园里学生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气息以及青青的草地,还有那澄澈的清泉伴着茶厂的茶香,是人生里历久弥新的记忆。于闲暇之际,也会邀上三两位闺中好友,在湖边茶座里,闲谈风月细品茗茶。偶遇小雨,我们就躲在雨篷中,细数雨点漫煮清茶。茶雾氤氲,伴着我们清脆的谈笑声,竟别有韵味。

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是从闽南大地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师,他认为茶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人类发明。因此茶成了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以至于“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根据喝茶经验,提出“三泡”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最为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齡恰当的十六岁的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将女人的成长和茶的泡法相提并论,跳跃性的比喻,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明代许次纾也有“三泡”说法,他在《茶趣》中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从古至今,很多名家都为茶留下了笔墨。茶喝多喝少,茶浓茶淡,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同时也说明,人生,并不在于你走过多少地方拥有多少财富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才会得到快乐,生活只要有茶,并懂得享用茶,心就是快乐的。林语堂不管是在德国还是美国,他的生活一直被浓浓的茶香所浸润,因此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这些生活片断,处处蕴含着林语堂先生浓郁的人生哲理,凝结着他丰富的情感。

茶,只有用心品,才能得其真味。据喝茶习惯,有些老年人大部分喜欢喝重度发酵的乌龙茶。重度发酵的乌龙茶似红茶般深沉,茶味浓香略苦。我个人比较喜欢轻度发酵的乌龙茶,色泽淡似绿茶,茶味清醇。喝之,有沁入心脾的香,让身心缓缓舒展。老一代人,他们喝茶喝久了,口味较浓,淡茶不过瘾,只有重度发酵的浓茶,才能喝出他们想要的味道。这样的一种喝茶习惯,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不一样的人生境界。老一辈的人们,曾埋头苦干地奋斗过,也曾历经磨难的坎坷过,所以对于苦难他们比年轻人更具有承受力。一路走来,他们懂得积极面对,心态乐观,才能让生活充满欢笑。人生如茶,这一切沧桑的历程,正如手中那一杯浓浓的茶,经过风霜雨露,采摘后再经历一道道繁琐的工序后惟香气四溢,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品出。茶的苦后回甘,唇齿生香的韵味,一如人生的历程,这就是老一辈人爱上喝浓茶的原因。

走过的岁月,有快乐有忧伤有美好也有困惑,在日复一日的岁月辗转中,在某一个惠风和畅的日子,又喝到20世纪90年代曾喝过的流香茶。如今的流香是用略微泛黄的纸张裹挟着片片卷曲的茶叶,用手轻轻捻起来,透过舒展的茶叶,似乎见到了荏苒光阴里的青春岁月。新出厂的流香茶,终于将“茶的岁月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尽管已不复往昔般繁盛,却在筛尽沧桑之后,弥漫着一种沉稳的气息,少了浮华的光影却多了些深沉的韵味。传统老产品色种、流香等产品慢慢又在市场上以全新的光彩芳华再现,向人们传递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传递着作为茶厂人不忘初心的追求与坚守。或许,人生就是需要这样的随遇而安。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身处的环境,却可以在所处的环境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光彩。喝茶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品茶,如品人生。由淡转浓,一次次的冲泡,从平淡中渐入深沉。杯里茶香看尽人世多少沧桑。人生的际遇,平淡时从容不迫,深沉时略微苦涩,几番风雨后方才渗透世事纷繁。当我们学会接纳并尝试这杯或淡或浓的茶水时,也许我们也就懂得了人生的味道。茶品人生,惟有真正懂茶的人,才会体会茶里的人生。也只有在经历了种种历练及尝试之后,才能明白人生有味皆清欢的道理。

猜你喜欢
茶味茶厂乌龙茶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脂肪肝患者适合喝什么茶
自制蜜桃柠檬乌龙茶
海堤:最厦门的“茶味”
论《茶人三部曲》中的人物命运
好好的路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福海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