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雅琴,陈志红
(新疆喀什市人民医院,新疆 喀什 844000)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一般需要采用手术治疗措施,通过手术对患者颅内血肿进行清除,以此改善其临床症状,并防止其因颅内出血而引发的各种并发症。但根据临床实践,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容易出现通气功能障碍的情况,导致其预后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导致其死亡[1]。因此,在患者手术后一般会给予其机械通气治疗,以此改善其术后通气功能。本研究对集束化气道护理管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我院2017年2月到2018年5月期间手术后实施机械通气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3~76岁,平均(58.29 6.54)岁。试验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1~77岁,平均(58.34 6.71)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患者气道通常,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等。试验组实施集束化气道护理管理,具体如下。
1.2.1 成立集束化护理管理小组
患者机械通气时及时成立集束化护理管理小组,由主治医师、护士长和护士组成,由护士长任小组长,并带领小组成员对既往病例的分析和相关资料的查阅,以循证护理理念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气道管理方案,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合理调整护理方案,以此确保护理工作顺利完成。
1.2.2 集束化护理管理的实施
首先应给予患者体位护理,其中术后应在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后协助其保持半卧位,并将床头太高30~45°,在确保患者舒适度的情况下合理体征体位等;其次要给予患者导管护理,其中经口鼻气管插管患者应明确气管插管与门齿的距离,密切观察患者插管深度及导管固定情况,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且要确保导管固定牢靠。对于气管切开插管的患者,应定时检查导管的松紧度,系带应打死结以防止其松动或导管脱出,及时清理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并确保导管的通畅性;再者,要给予患者切口护理,主要是密切观察气管切开插管患者的切口情况,及时发现皮下血肿和渗血等情况,并定时更换敷料,避免患者发生感染等情况;另外要给予患者口腔护理,及时为患者清理口腔内分泌物,根据实际情况为其选择相应的口腔护理液以预防感染。患者存在口腔感染和溃疡等情况时,应使用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口腔清洗,真菌感染患者应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厌氧菌感染患者应使用甲硝唑溶液进行清洗,并在清洗时结合擦拭完成对患者的口腔清洁护理;最后要给予患者吸痰护理,密切观察其呼吸情况和血氧饱和度,在患者有痰液时及时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吸痰罐完成吸痰处理,并且要在吸痰前后让患者充分吸氧,以此防止其发生低氧血症和肺不张等情况。
统计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并对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百分率和(±s)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x2检验和t检验数据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表1数据显示,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表1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治疗时间(±s,d)
表1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治疗时间(±s,d)
组别 机械通气时间 ICU治疗时间试验组 6.18 0.42 7.46 0.65对照组 7.85 0.53 9.33 0.72
分析表2数据,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
表2 两组不良事件(例/%)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较重,手术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其病情得到缓解,但术后恢复效果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术后患者容易出现早期脑缺血缺氧的情况,导致其发生继发性脑损害的几率上升。机械通气是有效方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有效方式,其对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作用[2]。但根据临床实践,机械通气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呼吸系统正常工作方式和解剖结构的改变,并且可能会因为通气过程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发生各种并发症,对其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术后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时必须要给予其有效的气道护理管理,以此确保其术后恢复达到预期[3]。集束化气道护理管理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一种常见护理方式,其主要是根据采用具有主动性和持续性的预防措施,防止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发生各种不良情况,以此确保其治疗顺利完成[4]。
本研究对集束化气道护理管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少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综上所述,集束化气道护理管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