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萍,张佩英
(上海市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65)
自发性气胸作为一类急重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因胸膜及肺组织破裂或靠近肺表面处细微气肿疱发生自行性破裂而导致肺内或支气管空气进入到胸腔膜而致病。自发性气胸病情一般比较严重,需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且病人常带有严重的不良情绪,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1]。本文对自发性气胸病人术后疼痛采取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80例自发性气胸病人选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其中,男性有46例,女性有34例;年龄介于21~77岁之间,均值(46.92±4.26)岁;自发性气胸的类型中,单侧发病48例,双侧发病32例。随机设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0例,两组临床资料不具备对比差异(P>0.05),在本组研究中有可比性。
所有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即观察病人的胸部情况、意识情况和肢体活动情况等,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短时间内避免剧烈咳嗽或剧烈运动等,指导患者饮食保持清淡,并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
实验组采取整体护理,在一般护理基础上,落实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放松训练等整体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病人受到病情的影响,加上自身身体存在的不适感,很容易出现紧张、担忧、害怕等情绪,所以需加强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与病人接触时要保持亲切耐心的态度去倾听病人的需求,积极引导病人发泄不良情绪,疏解不良心理,调整好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从而加大病人的配合度。②健康教育:在稳定病人的情绪后,护理人员还要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包含自发性气胸的病因、表现、防治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还可开设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及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的加强对自发性气胸病人的健康教育,以加深病人对自身病情的了解,积极配合治护工作。③放松训练:指导病人取舒适卧位,护理人员通过温和的语言和轻柔的动作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的收缩运动,从躯体由上至下循环进行,指导病人深呼吸之后再放松再深呼吸,使其感受到紧张与松弛的感觉。从心理学上看,通过对病人肌肉进行放松训练,能够使病人肌肉得到舒张与收缩的同时分散其注意力,鼓励病人每日坚持训练,还可以缓解因引流管留置带来的不适感。
对两组焦虑与抑郁的程度进行评分,分值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与抑郁程度越严重。通过WHO制定疼痛分级标准判定病人的疼痛程度,0级表无疼痛感;1级表轻微疼痛,可忍受,可正常睡眠;2级表示有明显疼痛感,难以忍受,需依靠镇痛要止痛,睡眠受影响;3级表示疼痛感剧烈,病人无法忍受,需要药物镇痛,睡眠严重受影响,存在自主神经紊乱现象[2]。
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录入SPSS22.0软件中加以分析,以P<0.05表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的评分情况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实验组两项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程度(±s,分)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程度(±s,分)
组别 焦虑 抑郁对照组(n=40) 护理前 49.68±4.24 48.71±3.59护理后 43.33±5.13 41.58±4.48实验组(n=40) 护理前 48.74±5.02 49.34±5.25护理后 26.31±4.38 25.74±4.82
观察两组术后6h、12h、24h疼痛情况,发现各时间点对照组3级疼痛人数均比实验组多(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情况
自发性气胸作为临床常见的肺部疾病,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疼痛感,给病人躯体带来极大不适的同时,对病人心理带来的影响也十分严重[3]。对于自发性气胸,临床主要以保守治疗、外科治疗、胸膜粘连术及胸膜腔穿刺抽气治疗等,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在治疗过程中,对病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缓解病人的疼痛感及不良情绪等存在显著作用[4]。一般护理只涉及到病人的躯体疾病护理,对病人的心理、认知等干预不明显,往往难以取得明显效果。而整体护理中,通过落实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放松训练等护理干预,让病人感受到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提高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对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状况和缓解疼痛等意义重大[5]。
本组对照组自发性气胸病人术后采取一般护理,实验组采取整体护理,护理后,实验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实验组术后6h、12h、24h疼痛情况均较对照组轻微(P<0.05)。可见,对自发性气胸病人通过整体护理干预能取得较理想效果,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