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静怡
(常熟市中医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半身不遂又可称之为偏瘫,中风偏瘫是中风后遗症中最为常见的表现之一,也是引起中风性瘫痪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脑出血是指由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因中风脑出血病情变化迅速,伴有其他不良反应较多,术后如若未能及时进行有效防护,容易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造成影响,降低生活质量。而有相关报道指出[1],对于中风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同时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可能改善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选取64例中风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通过实施不同护理模式,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64例我院重症医学科(及神经外科)收治的中风脑出血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6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范围36-75岁,平均年龄(60.03±2.21)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范围38-78岁,平均年龄(62.34±2.62)岁。两组之间(性别以及年龄等)无差异,P>0.05。
观察组实施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技术,内容为:(1)穴位按摩,通过对相应穴位展开按压操作,促使经络疏通,主要选择合谷穴、足三里、承山穴进行按压,每日实施三次,分别为早、中、晚,每个穴位按压半分钟,控制每次操作时间在30分钟内。同时嘱咐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旋转关节、按摩肢体,以防止关节肌肉萎缩和畸形。(2)实施中医针刺,选取患者三阴交穴、人中穴以及内关穴进行,如若患者发生上侧肢体瘫痪,则需增加曲池穴、合谷穴以及大椎穴等;如若患者发生下侧肢体瘫痪,则选取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以及丰隆穴。每日进行1次,以10次为1个疗程,并要求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两天在进行下一疗程,各个穴位留针30分钟左右取2-4穴留置电针。(3)应用电子艾灸,取双侧合谷、足三里等,每日1次。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内容为: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训练,饮食管理并告知其注意事项等[2]。
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评定表对患者(进食、洗澡、穿衣、控制大小便、平地行走以及上楼梯)等10项日常生活的独立程度进行评分。以总分100分为标准,分为有轻度功能障碍,能够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60分;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60-40分;
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40-20分;完全残疾20分以下[3]。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测量数据表示用±s,使用t检验,计数数据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未行相关护理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行相关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s)分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s)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2) 23.64±3.59 52.64±12.34观察组(n=32) 24.56±3.62 79.64±11.06 t 1.020 9.217 P P>0.05 P<0.05
中风脑出血是指脑部血管突然发生破裂或者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循环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多半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造成脑神经功能不可逆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和语言障碍、呕吐头晕等,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且病情变化较快,致死、致残率较高。而中风性脑出血患者临床一般采取手术治疗,防止继发性损伤,提高治疗效果,但因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患者机体抵抗力较为虚弱,如若术后未能及时进行有效防治,容易对患者术后生活和恢复造成不良影响[4]。因此,对中风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及时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提升其预后效果。
有相关报道指出,常规护理过于表浅,在中风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中应用效果不佳,未能有效改善患者脑组织机能,减少神经功能残疾程度和降低复发几率[5]。而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后,临床效果显著。例如通过穴位按摩,疏通经络,保持肌肉张力,预防肌肉萎缩,能够加强患者肢体被动训练,保持正常关节活动度。通过针刺缓解患者偏瘫症状,提升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通过电子艾灸减少对气道的刺激,电子艾灸相较于艾灸而言,无烟无味无污染,减少了对气道开放患者肺的损伤,增加了护士做操作的积极性。将中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有利于重症医学科中医进一步的发展。中医护理技术它不仅能够对特定穴位展开有效措施,还可根据不同患者病情变化,提升护理安全性。本文证实,实施中医护理技术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有所提高,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中风脑出血术后出现偏瘫患者中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