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是儿童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儿童的身体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的护理方法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无法有效规避风险,而风险的存在对患儿有危害性,更多的儿童往往更容易在临床护理中发生意外伤害,对医院的声誉也有负面影响,出现的护理纠纷明显增加,因此,有必要实施风险护理管理措施[1]。本研究选入我院2017年4月—2018年7月90例儿科患儿,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用普通护理,风险管理组用风险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满意程度、儿科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预见性护理质量、护理前后小儿心理状况、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儿科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了儿科实施风险护理管理的对策及意义评定,报告如下。
选入我院2017年4月—2018年7月90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进行分组。风险管理组男患儿28例,女患儿17例。年龄1~12岁,平均(6.11±1.41)岁。消化内科疾病、呼吸内科疾病、其他疾病分别有14例、16例和15例。对照组男患儿29例,女患儿16例。年龄1~12岁,平均(6.24±1.45)岁。消化内科疾病、呼吸内科疾病、其他疾病分别有15例、16例和14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儿科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除外不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患者。
对照组用普通护理,常规根据儿科的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遵医执行护理工作。
风险管理组用风险护理管理模式。(1)风险分析。风险事件分析在实施风险管理护理中非常关键和重要,必须首先分析儿科中发生的风险事件。常见如留置针头引起的并发症,用药错误和院内感染等,分析这些事件的原因,并制定相应风险防范措施。(2)风险防范措施。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患儿及家属进行详细的入院告知,使他们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减轻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合作度。②在为孩子使用药物之前,告知家属药物作用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满足家属知情权以减少后续纠纷,用药前还需要严格核对患儿名字和药物名字,保证用药正确,用药中加强监测孩子生命体征,保证儿童的安全。③由于儿童相对年轻,有必要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安全的治疗环境,最为关键的是避免在病房内放置危险物品。同时加强夜间巡视,避免出现意外。为躁动的患儿设置床栏,给予一定的约束措施。④建立风险监测小组,其工作内容是调整护患纠纷,记录护理人员的行为,记录风险的发生情况,并及时调整对策,改进护理质量。
比较两组满意程度(发放满意量表给家长,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选项,家长打勾后收集问卷统计);儿科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预见性护理质量(采用自制百分制评估量表评估,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则护理质量越高);护理前后小儿心理状况、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采用数字量表[2],0~10分,以0~2分为良好,3~4分轻度障碍,5~6分中度障碍,7~8分重度障碍,9~10分极度障碍,分值越低则心理、进食和精神状况越好);儿科不良事件发生率。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风险管理组满意度为100.00%(45/45),对比对照组满意程度77.78%(35/45)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23,P<0.05)。
护理前,两组小儿心理状况、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风险管理组小儿心理状况、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风险管理组儿科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预见性护理质量更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风险管理组儿科不良事件发生率6.67%(3/45)更少,其中,恶心、腹泻、哭闹、呛咳分别有1例、1例、1例、0例,对照组为24.44%(11/45),其中,恶心、腹泻、哭闹、呛咳分别有3例、2例、3例、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23,P<0.05)。
小儿患儿年龄较小,因为幼儿本身都害怕疾病和静脉治疗,与护理人员的合作程度较差,在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大风险,使得小儿护理人员的操作困难而心理压力较大比较高[3-4]。小儿患儿有以下特点:一个是年龄小,活跃度高,依从性低下,容易导致护理工作量增加。另一个是患儿自我保护行为低下,容易出现摔倒等意外情况。可见,安全有效的护理在儿科护理中非常重要。 由于孩子的身体抵抗力和各种功能的完善度不高,很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或其他并发症,这将对孩子的正常治疗和护理产生更大的影响。在儿科中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十分重要。儿科风险管理护理可以显着提高护理效果,并可以降低护理事故的发生率,使用的价值较高[5-7]。
表1 护理前后小儿心理状况、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评分分析(分,±s)
表1 护理前后小儿心理状况、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评分分析(分,±s)
images/BZ_179_213_2296_2303_2357.png风险管理组 45 护理前 9.32±0.21 8.32±1.21 8.12±1.01护理后 2.74±0.21 1.74±0.21 1.32±0.24对照组 45 护理前 9.32±0.20 8.38±1.22 8.10±1.21护理后 3.71±0.21 2.24±0.22 2.02±0.21风险管理组干预前后 t值 6.521 9.521 8.212 P值 0.000 0.000 0.000对照组干预前后 t值 4.213 7.013 7.673 P值 0.000 0.000 0.000两组干预前 t值 0.414 0.521 0.121 P值 0.514 0.456 0.723两组干预后 t值 5.013 7.214 7.215 P值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儿科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预见性护理质量分析(分,±s)
表2 两组儿科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预见性护理质量分析(分,±s)
images/BZ_179_213_3036_2303_3097.png对照组 50 85.35±2.66 85.11±2.18风险管理组 50 94.02±1.26 97.67±2.42 t值 - 4.522 4.281 P值 - 0.000 0.000
通过儿科护理实施风险管理,经入院教育的实施有助于缩小护士与患儿之间的距离,提高儿童与家属和护理人员之间的合作程度,减少风险的发生。通过创造安全良好的环境以及加强用药管理,加强风险评估和改进护理质量,有效降低儿童治疗中发生风险事件的可能性,为儿科患儿提供更有效的护理,促以使儿童处于更安全的环境中,提高儿童及其家庭的满意度,使儿童能够获得优质的护理服务,促进儿童更快康复[8-12]。
本研究中,对照组用普通护理,风险管理组用风险护理管理模式。结果显示,风险管理组满意程度、小儿心理状况、进食情况和精神状态、儿科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预见性护理质量、儿科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相比对照组更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儿科患儿实施风险护理管理模式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