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摘 要]小小的纸材具有不同的特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纸材的性质、形态的表现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和美术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纸材资源;美术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8-0041-02
学者巩平认为:“各种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其加工方法和使用的工具,决定了在此基础上可以展现效果的特殊技能。”在所有的材料中,纸材的可塑性比较强,学生很容易就能接触到。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纸材的特点,利用其展开拓展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学习,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一、透光性,感受光影
不少纸材都具有透光性的特点,而纸材的透光程度和其颜色、厚度等方面有直接联系。美术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纸材具有透光性这个特点,让学生感受光影的变化。如通过分辨不同厚度和颜色纸材的光影变化,让学生了解透光性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灯光照射、纸张折射展现不同形状的光影,使学生体会到光影的特点,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皮影戏》时,我利用纸张具有透光性的特点引入教学内容。首先,我将纸张放在前面,在后面点上灯,让学生猜猜纸张后面放的是什么,很多学生都猜出这是一盏灯。然后我利用其他的一些纸张,让学生看看是否还能看到后面的灯。学生发现,纸张的厚度和颜色不同,透光的效果不一样。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大家知不知道,利用纸张的这个特点能制造出怎样的艺术品呢?”有学生提出:“我看过皮影戏,就是利用兽皮或者纸张做成人物的样子,然后通过灯光照射来进行表演的。”我肯定了学生的观点,并通过多媒体播放课件,让学生见识皮影戏的风采。接着,我鼓励学生说说皮影戏中的人物为何会动,思考在选择皮影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最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纸张材料,在上面画人物,试一下能否出现皮影戏的效果。这样教学,使学生对皮影戏的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充分理解了纸张透光性的特点。
学者朱德全提出:“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断增大,学生的个性正在初步形成。”光影是千姿百态的,可以通过不同的光影,促使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风采。在感受光影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运用哪些方法能改變光影的形状,提升光影的透明度,并思考利用纸材的透光性能制造出怎样的艺术品。这样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美术素养,而且让学生感到好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二、可燃性,体会肌理
在美术活动中,颜料和纸张肌理的展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在使用颜料时配合纸张肌理进行展现。因此,为了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利用纸张可燃性的特点,通过点燃纸张并熄灭展现黑色边缘的过程,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纸张的肌理。
例如,教学《感觉肌理》一课时,我用纸张作引子,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纸张的肌理,并说说它们有怎样的特点。首先,我点燃香烛,然后引燃纸张,在烧出了一定的边缘后,让学生展开观察,并说说纸张燃烧后留下的肌理具有怎样的特点。然后,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一张纸张揉搓后再打开,会出现怎样的肌理呢?”通过亲自实践,学生发现:“原本光滑的纸张在揉搓后形成的肌理就会不一样,而且和原来的形状也不一样了。”我再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要在这个基础上添加颜色,形成不同的图样,大家觉得可以将它改成什么呢?”学生围绕纸张的肌理展开想象,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提出:“由于纸张这一部分的痕迹很像树叶的脉络,所以我觉得可以涂抹上绿色的颜料,画成树叶的样子。”最后,我鼓励学生展开实践活动,通过亲手烧一烧、揉一揉、画一画,使学生对纸张的肌理有更深刻的了解。
学者满懿提出:“肌理指的是物质内在构造的外在反映,也是形象的表面质感。”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纸张的肌理展开作画,体现出美。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展开此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因为使用火柴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另外,在组织学生自主展开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操作活动,避免出现火灾。
三、易塑性,动手造型
纸张具有易塑性的特点,除了折纸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造型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动手实践是教学的重点。然而,不少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且金属、木材等材料的使用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纸材易塑性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创意纸工制作的活动,即利用折纸、编织、撕纸、卷纸等手法进行纸工制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教学《纸卷魔术》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利用纸张的特点,展开创造造型的实践活动。学生可利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纸张,通过剪、折、卷、贴、拼等操作,将其制作成纸卷造型,最后利用这些纸卷造型组成各种不同的小动物形象。同时,我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加工才能让制作出的纸卷变得更像小动物。有的学生提出:“我先用一个大纸卷制作小猫的身体,再用一个小纸卷做了小猫的头。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和小猫还是不太像,因为小猫是有胡子的。”于是,我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加工才能更像小猫的造型。有学生提出:“我觉得可以用剪刀剪出几根细细的纸条,粘贴在小猫的脸上当胡子。”也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可以用折纸的方式,折出小猫的耳朵,贴在上面。”……经过这样一番加工后,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小猫造型的制作。最后,我鼓励学生制作其他的造型并进行比较,看看谁的作品最精彩。
在进行纸工制作活动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尝试在同一个作品中运用不同的技巧,并思考如何能结合纸张本身的颜色、花纹等特点进行创作,展现出更精彩的作品。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懂得了如何才能创作精美的作品,而且提升了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装饰性,创造艺术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在美术教学中要将教学活动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划分成若干区域,其中造型和表现也是重要的区域”。美术课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所以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的方式,促使学生感受造型,学会展开造型创造。大多数纸张都具有色彩丰富的特点,且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思考如何能利用纸材的这一特点进行美术活动,是否能将纸材作为装饰品运用到其他的美术创作中,让美术作品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例如,教学《纸线绳小浮雕》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商场里的各种柱子,并让学生看到上面的装饰图案。学生发现,不少装饰图案都凹凸不平,增添了几分立体感。于是,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要大家来当设计师,装饰一根柱子的话,大家会选择使用怎样的方法呢?”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纸材的装饰性展开制作,并辅以毛线,制作出浮雕艺术品。在学生完成制作后,我鼓励学生思考能否将纸张用于其他艺术品的装饰,能否让其他的艺术品也变得与众不同。有学生提出:“我觉得可以将折纸和图画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话,原本平面的图画就会变得立体了。”……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想象也变得更为丰富。
学者莫李逊提出“莫李逊单元教学法”,认为可以将教学活动分成若干个小单元,每一个小单元都有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在教学中就特别安排了和纸的造型有关的单元,促使学生在单元活动中更好地感受美。
在美术教学中,小小的纸材具有不同的特性,教师应充分利用纸材的性质、形态的表现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和美术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