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引平
摘要:党的领导人历来重视区域发展问题,1949年以来,从区域不均衡发展、区域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观的阶段性变化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以推动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必经的黄金路段。目前,河西走廊受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文化传承创新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通过梳理党的历代领导人区域发展思想,分析河西走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演变,据此,从促进区域合作、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探索河西走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发展;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6.008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几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调整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这一阶段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目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新的部署。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研究新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河西走廊的发展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党的历代领导人区域发展思想的演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基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将近7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区域发展结构,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形势和实际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区域发展道路。党的区域发展思想经过几次调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提升,从不同层面影响着中国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改变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面貌,集中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区域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发展分布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工业发展缓慢,毛泽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是提出区域均衡发展思想的第一人,这一思想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雏形,为后来党的领导人创新区域发展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教训,对毛泽东的区域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他从实际出发,重点解决收入差距,两极分化的问题,提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鼓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从这个思想可以看出,邓小平主张的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其实质就是区域平衡发展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新推进邓小平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对区域均衡发展思想进行了新的探索,他的区域发展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大战略是西部地区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是西部落后地区逐步发展的转折点,对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并且进一步发展了江泽民的区域发展思想,提出区域间优势互补,加强合作,为缩小贫富差距,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支援帮助;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高速发展的战略,进一步加强对其他边远地区的扶持。这一区域战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区域发展思想的成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前提,提出了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坚持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自由贸易区和国家级新区建设,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发展中突出特色。习近平的区域发展战略对我国现阶段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引领着我国区域发展的未来走向。
2改革开放以来河西走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安排
目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发展严重滞后于东中部地区,区域整体发展缓慢,这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河西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土地荒漠化严重,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扶持河西走廊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改进河西走廊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等。
1982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三西”地区的开发建设,旨在加快建设甘肃省河西走廊和改变定西、宁夏西海固的贫困面貌,同时出台了“三西建设”政策规划。目的是依靠河西走廊地广人稀的自然优势减轻定西地区的人口压力和环境承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实施了扶贫移民政策。2000年中央調研河西五市经济建设,首次提出国家支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以推动科技进步带动河西走廊特色产业发展。2007年,中央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石羊河流域重生,民勤生态治理正式步入正轨。2014年,省委、省政府按照甘肃省对外开放的战略定位,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2015年制定了《甘肃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用七年时间构筑“三屏四区”综合生态安全屏障,保护河西走廊的生态建设及全省、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调整东西部关系,实施对口支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重视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即“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不断改革创新区域发展路径。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丝绸之路经济带由此成为国家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我国在改革深化期,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的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当前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对国际国内社会治理方式的探索。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路段,是从中国内陆进入新疆、中西亚的唯一通道。河西走廊作为中国与亚欧各国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依托其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实现通道区域的协调发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河西走廊的发展同周边区域共建共享,有效实现经济互通,从而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
3新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河西走廊区域发展的路径
新时代的区域发展理念,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战略支撑。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目的是创新区域合作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河西走廊作为中国与亚欧各国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通过促进节点城市建设、加强生态治理、推动民族文化创新等举措实现其通道区域的协调发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河西走廊的发展同周边区域共建共享,有效实现经济互通,从而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
3.1加快经贸合作步伐,促进节点城市建设
河西地区缺乏经济中心体系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而酒泉、嘉峪关基本位于走廊中心,可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形成点-轴中心系统,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因此要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促进节点城市建设。河西走廊被作为中国与亚欧其他国家经济贸易的窗口,要充分发挥其“黄金”地段优势,致力于区域经济的建设,把河西走廊发展成为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枢纽,努力建设核心节点城市,带动全省各个城市的发展。河西走廊参与到全球贸易中,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也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3.2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
河西走廊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生态环境,区域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将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河西走廊荒漠化严重,其生态环境的治理关系到全国生态保障体系的建设。因此,治理荒漠化是河西地区生态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确保生态资源良性循环发展,理性估量环境的可承载能力。河西走廊的生态发展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的发展,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决不能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加强河西五區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敦煌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设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实施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建设全新的、现代的生态文化。重新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谋求新的发展思路创新思维,发展环保经济,把河西走廊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保护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
3.3优先打造河西走廊旅游合作区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通道中最神秘而且最富有文化特色的地区。河西走廊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绚丽的自然生态景观、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该充分发挥它的资源优势,推进核心景区建设。政府必须重视河西走廊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的保护;打造区域旅游资源整体效应,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这五市的旅游资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打破区域的限制,建立开放共赢的空间发展战略;加强国际旅游合作,打造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匹配的国际旅游合作模式,建成一支辐射西北地区的旅游通道,带动整个大西北旅游业的发展;打造一批与传统文化、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相融的文化旅游品牌,不断增强区域整体的影响力,提升河西走廊乃至整个甘肃省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3.4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推动民族文化创新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是我国在新时代做出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这个战略构想使沿线各国能够密切合作关系,推动区域合作共赢。河西走廊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宝库,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区位资源优势是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历史上,河西走廊是多民族共存的舞台,各民族间不断交流融合。河西走廊绚烂的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果实,现在这里仍保存着错综复杂的多民族文化体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中,要特别加强河西走廊的文化建设,把河西文化与丝路文化连接起来,以文化为纽带,加强河西地区文化宣传力度,打造河西地区文化品牌,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向西开放,进一步提高河西走廊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因此,我们应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创新丝路文化传承理念,激发河西走廊社会文化发展升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河西走廊的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繁荣。
此外,加强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障各族人民的基本权利,为各民族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发展;加强河西走廊与丝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发展,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战略,使河西走廊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带动大西北的跨越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
[4]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9-09.
[5]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