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摘要 开展小麦缓释肥田间肥效试验,探索其对小麦经济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可促进小麦长叶、发根、促蘖、壮苗,可明显增加千粒重,但与习惯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相比,增产、增收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小麦;缓释肥;产量;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2;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0-0007-01
小麦是安徽省肥东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每年小麦生产面积在4万hm2以上。2017―2018年在安徽省肥东县店埠镇赵岗社区开展了小麦缓释肥、配方肥、习惯施肥不同施用量肥效试验,探索高产省肥模式,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位于肥东县店埠镇赵岗社区小麦绿色增效示范片,是代表当地肥力水平的地块,交通方便,沟渠道路配套,地势高,田面平坦,地理位置为东经117°33′40″,北纬31°51′59″。上茬作物为中籼稻,产量8 625 kg/hm2。试验田土壤类型属于水稻土类,瘦马肝土种,具体理化性状:pH值6.0、有机质15.6 g/kg、全氮0.91 g/kg、有效磷15.0 mg/kg、速效钾214 mg/kg、碱解氮104 mg/kg、缓效钾249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宁麦24,春性品种,白壳,红粒,半角质,产量5 250~6 000 kg/hm2。供试肥料为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46%缓释肥(22-8-16)、40%配方肥(22-8-10)。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习惯施肥,底肥施45%复混肥(15-15-15)525 kg/hm2,拔节期追施普通尿素225 kg/hm2。处理2:将缓释肥600 kg/hm2作为底肥一次性施用,结合翻耕整地与土壤混合均匀;在返青拔节期追施普通尿素150 kg/hm2。处理3:将配方肥600 kg/hm2、氯化钾60 kg/hm2作为底肥一次性施用,结合翻耕整地与土壤混合均匀;在返青期追施普通尿素60 kg/hm2、在拔节期追施普通尿素90 kg/h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 m2,小区间设置隔离行,小区外设置保护行,各小区准确标识[1]。除施肥不同外,每个小区无差别管理。
1.4 田间管理与记载
2017年11月7日整地做墒,11月8日药剂拌种,施肥播种,播种量300 kg/hm2,足墒,11月20日出苗,播后长期干旱,12月21日查三叶,12月25日浇透水[2-3]。2018年2月26日用4%啶磺草胺1 500 mL/hm2+5%唑啉·炔草酯1 500 mL/hm2+20%使它隆300 mL/hm2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2018年2月27日追施返青肥,3月16日追施拔节肥,4月12日用井冈·蜡芽菌悬浮剂(4%井冈霉素、16亿个/g蜡质芽孢杆菌)3 000 g/hm2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5月21日测产,5月28日收获,小区单打单收称实产[4]。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情
苗期2月26日调查,处理2单株绿叶数比处理1增加0.4片,单株茎蘖数比处理1增加0.4个,根条数分别比处理1、处理3增加0.8、0.4条。处理2长势最好,处理3与处理1叶片数、茎蘖数差异不显著。表明缓释肥可促进小麦苗期生长。
拔节期3月16日调查,处理2叶片数比处理1、处理3分别增加0.9、0.6片,单株茎蘖数比处理1增加0.6个,根条数分别比处理1、处理3增加2.7、2.2条。表明拔节期小麦长势处理2比处理3好,处理3比处理1好(表1)。
2.2 产量
由表2可知,处理2千粒重最高,为42.8 g,比处理1、处理3分别增加1.3、1.1 g;处理3穗粒数最多,为31.7粒,比处理1、2分别增加1.0、0.5粒;处理1有效穗数最多,为468.0万穗/hm2,比处理2、3分别增加15.0万、22.5万穗/hm2,表明缓释肥能够协调小麦产量各因子,起到增产作用。处理2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相互协调,理论产量最高,为5 142.0 kg/hm2,处理2比处理1、处理3分别增产73.5、136.5 kg/hm2,增幅2.7%、3.9%,增产幅度有限(表2)。
从F测验中(F=0.73 2.3 经济效益 由表4可知,纯收入最高为处理2,达8 101.27元/hm2。产投比处理1>处理2>处理3,其中以处理1产投比最高,为5.73∶1.00。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缓释肥在小麦生长中有长叶、发根、促蘖、壮苗作用[5-6],为产量增加奠定物质基础,可有效协调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对增加千粒重有明显作用。缓释肥处理较习惯施肥、测土配方施肥分别增产2.6%、3.9%,純收入分别增加11.27、412.00元/hm2,增产、增收有限。 4 参考文献 [1] 张树清,武翻江,牛建彪.施用不同缓释肥料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4(2):23-25. [2] 夏玉华,张礼堂,魏秀华,等.小麦缓释控肥试验总结[J].农业科技通讯,2011(3):64-66. [3] 卢梅军,朱秀英.小麦田缓释肥施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4):212-213. [4] 王茹芳,刘俊滨,张夫道,等.掺混型缓释肥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2):35-37. [5] 王丹,孙艳敏,梁中喜,等.含腐植酸缓释肥在小麦上应用效果初报[J].农业科技通讯,2018(5):95-96. [6] 张春明,邱韩英,赵铁铮.缓释肥在小麦生产上应用效果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5(1):117.收稿日期 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