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信息化新趋势,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19-07-02 10:53胡天锡
学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信息化

摘 要:近年來,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为高中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及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主体,信息化可以说明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依据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基于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信息化执行路径,并探究了在信息化课程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信息化;历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9-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9.071

新世纪以来,以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进课程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潮流,是当下引导基础教改的新目标。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完全不同于单纯的“考高分”,而是促进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也是新课程关于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在实际教学中的综合表现。而且,近年来,以慕课、创客、翻转课堂、STARC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经初具规模,为高中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及更高效的教学方式,推动了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化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与发挥的空间。因此,我们应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随时参与性,推动学生角色转变,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笔者重点分析了基于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信息化执行路径,并探究了在信息化课程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动力机制。

一、学生自主参与信息化教学,激发核心素养的“内生力”

内生力指一个实体的内部实力和主观能动性。就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而言,内生力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源泉。在日常备课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信息化途径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到学习的乐趣,启发各种思维活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于教师讲与学生听,相对单一的教与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也不符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目标。因此,不仅是教师要有信息化的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也要有信息化的学,真正让学生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的主人”。高中历史教师备课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制订课件,利用生动的历史资料创设情境,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得益于信息时代的今天,每个学生已经能够不局限于书本的文字和教师的讲授。我们既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搜集材料的自主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组织材料的“自助学习”。例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备课阶段:针对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在多媒体课件中创设了相关的历史情境,准备了许多经典的历史片段,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新政的背景与内容。针对基本学情,又特意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界论述,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新政的特征与本质。

实际教学阶段:先给出一个学案提纲,根据课标列出“任务列表”,去鼓励学生通过信息化设备寻找自己需要的历史数据。学生找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学习数据,如罗斯福的成长经历到新政背景知识,包括当时的美国社会对罗斯福及其措施的不同判断、评价等。在“任务列表”的指引下,学生学习的内容层层递进,在信息化多媒体的设备上,知识要点直观形象得到了再现。

课堂提升阶段:给出课件,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不同的历史情境,去选择正确的历史答案。在这样的信息化教学中,在不断思考中,学生逐渐把握住历史发展的线索脉络,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后进一步发现: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巨大调整,但其本质依然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最终升华出历史的态度与认识:罗斯福新政与时俱进,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虽然开创了一种新模式,但没有脱离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本色。课堂结束后,布置“以多史观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作为课后探究,给学生留下更多讨论的空间。

日常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由师生共同寻求历史问题的解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才能丰富课堂实践,在教与学的两端都提高效率。当学生沉浸于多姿多彩的历史情景之中,调动自主学习热情、锻炼自主学习技能的时候,自然就会激发其内生力,最终在积极主动参与中提高了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

二、学生自主开发信息化资源,滋长核心素养的“再生力”

广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可定义为:用于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说明师生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的一切资源。通常来说,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需要包括教学环境、教学媒体和教学信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如今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化终端,这就为自主开发信息化资源创造了条件——信息化时代更需要学生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的思维,即学生学习行为既要有课堂内的,更要有课堂外的,要帮助学生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自主学习模式。通过这样的模式,就可以进一步滋长核心素养的“再生力”。

(一)课内信息化资源的自主开发

从幻灯投影技术,到视听技术,再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室的形态和所使用的设备不断发生变化,技术直接推动教室内教学环境与媒体的更新换代。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关键是要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内信息媒体平台,展开多元互动交流。一方面可以及时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学习回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施课内教学评价,让教学达成更多的契合,促进教育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的有机融合。例如利用新媒体新设备,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最重要的是改善教学模式——把传统PPT的线性思维转变为结构性思维,把传统“填鸭式”的教学资源转变为学生自我开发的学习资源。教师在备课中,可根据思维导图的路径,调动多种教育技术和信息链接,也能在整体上进行“剪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根据思维导图的引领可以自我构建多层历史信息,自主开发出本课的“历史知识结构树”。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回馈,随时调整策略,对课堂做出实时的判断与评价。这样的教学过程更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利于核心素养从“内生”到“再生”。

(二)课外信息化资源的自主开发

课外信息化资源的自主开发,能够培养数字化学习技能、合作交往、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以各种移动端平台为例:首先,教师通过移动端平台发布学习数据和学习任务,并及时收集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其次,通过移动平台,学生领取数据与课外任务,完成自评、互评环节。最后,教师以收集到的过程数据为依据,完成过程评价,方便教师组织校外课程活动。

关于流行的微课,我认为录播系统和远程互动系统之目的主要在于联系和共享。我们可利用它建立学生同本校或者其他学校教师以及专家的联系,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未来移动设备配合人工智能软件,将是大势所趋,这又会对教育模式和方法产生新的深远影响。

三、学生自主开展信息化合作,启动核心素养的“外生力”

构建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合作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通过移动端平台自主开展信息化合作,可以相互促进,找到自身问题,调整学习状态,将历史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不仅避免了死记硬背,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迁移,理解历史线索和构建知识体系,而且在训练合作式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创造性。信息化学习的一个显著优势,就在于能够突破单一的教育空间,不再局限于师与生的单线联系,从多个维度上启动核心素养的“外生力”。例如,在讲授“长征”这一小节时,我采用了自由分组制作历史小报的方式。从结果上看,各组在制作小报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课本之外的知识与能力,一方面采用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大量材料,设计出的小报图文精美,富有创意和现代感;另一方面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不仅有课内的也有課外的,锻炼了整理数据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基本做到史论结合,使学生实现了合作学习。而且,学会合作本就是重要的学习素质。因此,我们在常规教学之外,推动学生的信息化合作,就是在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总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在教学中渗透、在课程中呈现、在日常教学中积累,因此广大教师要顺应教育新趋势,研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在实践中构建高中历史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纪业.微课在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有效性应用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1x).

[2]袁贵.有效利用慕课堂培养高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新课程导学,2017(20).

[责任编辑 张翼翔]

作者简介: 胡天锡(1982.11— ),男,汉族,江苏苏州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历史信息化
新历史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