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莉
【摘要】思想品德是要求一個人讲道德、有品行,做人光明磊落。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行为和习惯的总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性的品行习惯,让学生讲道理,守规则,做一个品行端正、行为良好的人。
【关键词】品行 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80-02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学生考高分?还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呢?还是让学生有道德?现代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的目的我想最重要的要培养学生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让学生思想端正、行为光明磊落。
一、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习惯的重要性
学生良好的品行的培养是德育教育中的教育重心,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好的品行习惯,让学生品德好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因为习惯和品行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良好的品行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品行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育成果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品行好坏关系到学生终生发展,学生良好品行教育、养成教育是德育的中心环节,它可以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现实伟大的中国梦的需要。
二、重视引导、强化训练有利于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
教育无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做一个讲道理、明事理的人,不然一切都是空谈,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有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才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好路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眼保健操”等教育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做?不这样做又会怎么样?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结合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班队活动中进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应随意的责骂和讽刺,而应从尊重学生的角度,想出妙策,借错导行,明理诚信,适时鼓励,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希望,而不是让他们沉浸在失败的阴影里,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喜欢,在平时我经常观察学生的言行,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不失时机的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巧妙的提点,而婉转指点就是一种与学生很好的心灵对接。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是非常愉快的,养成的过程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克服许多困难,经过许多磨练。特别是对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学生,要矫正就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克制坏习惯才能形成好习惯,做到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另外,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如学生接、发东西、说话等不太礼貌,就及时教如何说?如何做?教授如何保持卫生,擦桌子、扫地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如果没有集体地指导是很难形成良好习惯的,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具体指导,边指导边训练,最终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强化,滚动提升,不断发展的过程,养成教育从小抓起,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对学生的品德做出及时的评价对品行习惯的养成有督促作用
对于小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教师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给予评价,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而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教师应根据错误的轻重不同,用委婉的、学生易于接受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错误所在,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一定的道德标准。
首先鼓励学生要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分担父母的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还要强调要把这些要求变为自已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
其次鼓励学生勇敢地承担责任。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历来注重良好品行习惯的养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教书育人无小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良好的品行习惯是一个艰巨的细致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朝一夕,必须坚持持之以恒,不断强化,才能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才可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