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思政”同向同行理论视域下留学生课堂中的文化传播与价值导向

2019-07-02 09:14张治军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1期
关键词:价值导向文化传播

【摘要】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我国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数量已突破20万人,他们是倡议的见证者与直接的参与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价值的体验者与传播者。我校自2016年起响应国家政策招收留学生,招生数逐年增长明显,课堂教学体现多文化、多价值并存的特点。本课题旨在深入剖析“课堂思政”同向同行理论,探索多文化、多价值共存的留学生课堂教学体系中“思政元素”的导入模式,发挥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把课堂转化为传播与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基地。

【关键词】课堂思政  同向同行  留学生课堂  文化传播  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62-02

一、引言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①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而“课程思政”的实质是顺应时代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政策的实践,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数量已突破20万人,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价值的体验者与传播者。因此,思政教育融入留学生育人目标体系,将留学生纳入我国“思政”教育课堂,润物细无声地讲好中国故事,把课堂转化为传播与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基地,既能够弘扬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大国形象,也可以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色和基本发展趋向,明确中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和兼容力,同时给以他国文化充分的认同和尊重,建立多元文化畅通的交流方式。这应该是我国“思政”育人中不应忽视的一方面。

二、“课堂思政”同向同行理论的内涵

虽然由于“思政课程”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与实践性,地位不可取代,但是现代社会要求我们要顺应时代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课程思政”理念是2014年由上海市教委率先提出,2017年教育部②肯定了上海市的理念和举措,认为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继续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和功能,实现两者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内涵需要理解三个“一致性”,即政治方向的一致性、育人方向的一致性以及文化认同的统一性。首先,“思政课程”正面阐述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等,而“课程思政”因为学科的差异性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国家大局、政治大局上需要始终坚定保持政治方向一致。其次,需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的问题。当代中国培养人才是为理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最终在育人上要统一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认同层面。最后,是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尤其是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发生了一定变化的当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毫无疑问地深层次触及到文化、价值观认同的问题。“中国梦”要统一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文化、当代中國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上来,其实质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③

而对于同行内涵的理解主要是要解决“课程思政”如何与“思政课程”步调一致的问题,即要使“课程思政”在事关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始终与“思政课程”步调一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享发展。同时,还要推动构成以“思政课程”为轴心,“课程思政”为补充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明晰各门课程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和定位,优势互补,彼此错位发展。

总之,“同向同行”的实质上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性问题。首先必须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方向要与“思政课程”保持意识形态上的“同向”。其次,是通过“同行”的实践来检验我们的“同向”的方法论,形成同向同行的耦合联动效应。

三、本校留学生教育的问题及同向同行的可行性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数量已突破20万人,他们是倡议的见证者与直接的参与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价值的体验者与传播者。我校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自2016年起响应国家政策招收留学生,目前招生数逐年增长明显。以我校2018级留学生为例,招生规模达到144人(其中男生104人,女生44人),分别来自于孟加拉(地处南亚,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为主要宗教,共39人),巴基斯坦(地处南亚,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共31人),印尼(地处东南亚,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共20人),老挝(地处东南亚,佛教为主要宗教,共19人),摩洛哥(地处西非,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共12人),哈萨克(地处中亚,伊斯兰教和东正教为主要宗教,共8人),吉尔吉斯(地处中亚,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共8人),缅甸(地处东南亚,佛教为主要宗教,共6人),塔吉克(地处中亚,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共1人)9个不同的国家。总体来看,学生构成来源遍及亚非不发达地区,呈现宗教信仰多样,多种价值观冲突共存的局面。

目前,我校留学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同样以2018级留学生为例,课程包括汉语综合(12课时)、汉语读写(4课时)、汉语听力(4课时)、硬笔书法(4课时)、体育(2课时),明显看出课程设置基本以语言素质的培养为主,中国传统文化导入散见于以硬笔书法和体育为载体的体验课,在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课堂中几乎看不到“思政”元素,“思政”没有纳入课堂教学常规设计与教学过程中,“课堂思政”没有形成系统性体系。

其实,虽然留学生在语言、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和我国有着巨大差别,但在同向同行理论的指导下,将“思政”融入到课程设置以及课堂设计教学中,把留学生课堂转化为中国“思政教育”的窗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宣扬中国核心价值观,还是大有作为的。

因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被沿线国家认同和接受,来华留学生人数之所以大幅提升,关键在于中国的价值观得到了沿线国家的认同和接受。古来有之的“丝绸之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国的全球理念、国际合作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奋斗目标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新时代表述与体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全球治理理念是“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④,共商共建共享是构建人类命運共同体的重要原则,是人类生存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的科学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中的体现。也是其价值追求的实现路径,它与“一带一路”倡议相互印证。

四、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留学生“课堂思政”育人工作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他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则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目标和需要坚守的阵地。

(一)重新审视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保持“思政”政治方向的一致性

这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计等顶层设计方面统筹考虑,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修订,融入中国的当代价值观和取向要求,紧紧围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坚守社会主义高校育人的底线和规范,从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校企联合,注重本土化人才培养,确保“思政”育人方向的一致性

在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教育是基础,人才为关键。我们唯有培养大批有针对性的具备国际化素质的本土化人才队伍,方能让留学生教育更具实效性。校企联合,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既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也能满足留学生人才培养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让“一带一路”倡议更符合沿线国家的人才需求和国家利益,使得中国的利益与沿线国家的利益趋于一致,才能得到国家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和认同,使得中国价值观,尤其是中国核心价值观拥有更多的支持者和理解者,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融入社区,增强体验,强化文化认同的统一性

对来华留学生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它有助于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社区是尤为重要的一环。社区是中国普通人生活的集团单位,将留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的社区教育相结合,更有利于留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与中国人的面对面接触,可以感知更具体的更有温度的中国人情、礼仪、传统习俗,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价值导向也会借由来华留学生的认同和宣传,进一步向全世界传播,使得全世界更加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注释:

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②教育部组织召开的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

③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05-04.

④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N].人民日报,2017-05-14.

参考文献:

[1]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2]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4):16-19.

[3]田龙过.“一带一路”视域中的中国价值观理论来源与建构原则[J].西部学刊,2018(09):30-32.

[4]“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何红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5):60-64.

作者简介:

张治军(1981-),男,山东单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导向文化传播
简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琅琊榜》浅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强化社会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