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菊萍
[提要] 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业特色小镇将有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乡村振兴平台。结合农业特色小镇发展要素,创建农业特色小镇需注重充分挖掘农业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融入文化元素、彰显旅游功能,并利用互联网技术。
关键词:农业特色小镇;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
本文为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4月10日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调“城乡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从“三农”发展视角提出了未来工作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是振兴的基础,富裕是振兴的目标。特色小镇建设需要特色产业的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需要新业态形式的培育,引导农业产业链向纵深发展。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通过特色小镇的载体和平台来促进。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屋建瓴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的指引下,围绕新时期“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建设,大力促进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最基本要求,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体现,必须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体现,乡村振兴必须在生态允许条件下合理进行,创建宜居家园;乡风是乡村振兴的软件基础,摒弃陈规陋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生产生活,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必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要求治理有效;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缩小城乡差距、加大扶贫精度和深度,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品质。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各有侧重,统一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目标之中。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也体现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特点,体现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契合了社会主要矛盾在农村地区的变化要求,是要使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与作用机理
经济发展的特色是指其独特性、区别性和差异性,在新时期农业发展过程中创建农业特色小镇,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式。确切理解农业型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探寻特色小镇效应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契合点,通过打造特色小镇助推乡村振兴。
(一)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农业型特色小镇首先是特色小镇的一种,具备特色小镇共性特征,在产业、功能、形态和制度四个维度都形成特色;其次,农业特色小镇一定具备鲜明的农业主题。
一是区别明显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建立的精髓所在,产业发展是支撑小镇的关键。农业型特色小镇需充分發挥农业特色,突出区域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形成小镇的独特魅力,运用融合发展的产业理念将传统农业打造成具备新业态的现代农业。农业包含的范围较广,区域根据地域特点和发展基础有针对性地选择农林牧副渔等行业,根据差异化的原则遴选其中某一行业为支柱,围绕该行业依据产业链机制构建关联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但如果只有农业,经济发展也是滞后的。近年来,农业发展不断注重与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如农业与旅游产业、农业与电子商务等融合发展,有效提高农业附加值,农村经济发展得以大幅提升,产镇融合和产村融合促进就地城镇化的步伐,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多元化产业业态层出不穷。
二是不断融入的文化元素。在经济新常态下,人们的消费需求转型升级,从满足物质需要升级为提高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文化消费需求。将优秀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从田间种植到产品销售,在农业领域创造体验文化的消费,可以满足现代消费者更具个性化的需求。
三是日益注重旅游功能。特色小镇注重打造特色产业并充分挖掘文化创意,其发展的溢出效应在旅游功能上得以体现。建设农业型特色小镇中,通过休闲度假、体验采摘、健康养身等形式充分展现旅游功能,不仅促进小镇特色产品的消费,还将促进特色小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改善周边环境,使特色小镇进入良性发展循环状态。
四是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特色小镇具备空间形态小、产业特色明、基础设施好的特点,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形式。小镇建有与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本地居民和游客都能在小而独特的空间布局里享受精致的现代生活。农业型特色小镇还应具备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配套的先进生产设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设施、从事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条件。
五是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农业特色小镇需要和谐宜居的环境,即城镇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空间布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小镇整体格局和风貌应充分凸显主题,并彰显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以良好的乡风引导居民和游客共同构建整洁的环境,在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实现产业与小镇协调发展。
(二)农业特色小镇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理分析
第一,特色产业有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农业型特色小镇以特色产业凸显优势,而乡村振兴是立足农村发展产业,农村农业是两者契合所在,因此唯有以农业为基础,从种苗研发到农产品加工及后续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加工,从产业链视角促进各环节协调推进,加快多元化产品开发并投入生产,以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来提升价值链。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提及“产业兴旺”,从长远来看,实现农业产业链长度和宽度的拓展,同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农业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无缝对接,通过特色产业促进村镇现代化。
第二,特色小镇的生态环境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特色小镇打造支柱产业同时也在发展旅游产业。农业型特色小镇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注重生态和旅游功能的开发和利用,这就要求小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整洁的生态环境。消费者对生态旅游的偏好及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激发村民在种养殖过程中采用绿色先进生产方式,进而促进农业转型发展。生态安全是乡村振兴坚守的底线,农民追求的美好生活包括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有正向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诉求,生态建设能满足多重效益。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以绿色发展取代粗放式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
第三,特色小镇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在现代产业体系视域下,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势必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一直以来,小镇的规划建设及运营都依靠政府设计。随着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小镇建设运营的理念也必须相应转变。农业型特色小镇改变了传统农业小规模生产的特点,借助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组织将众多单个农民联系起来,进行组织化生产。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小镇进一步集聚各类要素,在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市场经营主体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充分领略产城融合、产镇融合的优势,并从持续整合获得实际效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行动主体也是农业经营的参与主体,特色小镇的建设基于农村的现有资源优势条件,从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选取特色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和培育,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依托专业市场或政府政策支持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产业,融入乡村旅游、利用电商平台,真正实现产业兴旺与乡村建设相结合。
第四,特色小镇搭建乡村振兴平台。特色小镇的发展各经营主体的作用发挥非常重要,同时也要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特色小镇能够吸引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加入的重要优势。政府从小镇经营主体需求出发,提供高效便捷的政策支持和产业服务,促进小镇产业体系良性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为特色产业提供的政策环境是吸引众多参与主体的重要内容,借招商推介,充分展示小镇的各类载体平台,如人才、融资、科技服务等,通过内生外引共同发力,推动形成特色产业集聚生态圈,进而实现农业特色小镇生態、产业、文化、旅游和现代社区功能创新的有机融合。这些平台的完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要素保障和服务环境。
三、农业特色小镇基本要素
农业特色小镇既是一个地区,又与行政范围有别,其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有特殊要素,尤其这些要素之间的高度融合促成其走向成熟期和可持续发展。成熟的特色小镇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空间特征有关。同时,还需要有文化特质、自然资源、创新环境等。具体而言,特色小镇成长和发展需要基本要素大致有六项,即经济基础、空间资源、资金支持、创新氛围、文化底蕴、自然环境。
(一)经济基础。区域经济条件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特色小镇大多是城市郊区化的产物,而郊区化是与经济发达和后工业化相伴相生的产物,这说明特色小镇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反之,特色小镇也是城市经济的载体,随着大城市功能疏解,特色小镇甚至承担了大城市产业的某些功能。因此,特色小镇要打造支柱产业,尤其与大城市形成产业关联。大城市由于空间范围的限制,发展农业产业只能存在于城乡结合部,由此构成了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空间资源。空间条件是特色小镇建设的载体。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基本的土地供给,与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农业型特色小镇需要更适合的空间资源。小镇以维护生态安全为底线,建设过程贯穿着增强生态功能、提升环境品质、优化空间结构、高效可持续利用资源等的目标,并不断改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将原有的粗放型建设用地转换为现代服务业和流通业用地,增加旅游功能和居住功能用地,强化城镇功能。
(三)资金支持。资金注入是支撑特色小镇成长的必要条件。特色小镇与传统城镇建设不同,约束条件多,服务性和公益性强,社会资本进入较难。如何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更多资本进入,是建设特色小镇需要探索的领域。
(四)创新氛围。创新是特色小镇成长的持续动力,通过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推进小镇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创新试验田,特色小镇不但在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具有改革任务,而且要通过创新探索产城融合、人文与自然融合以及城乡融合等确立未来城镇发展方向。借助科研院所、孵化器等建设创新平台,农业型小镇不断探索新型社区治理模式,形成具有嵌套性、整体性和自组织性等特点的创新系统。
(五)文化底蕴。文化积淀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和内涵。每个小镇都有标志性图案和内涵,以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特色小镇之所以能够在狭小空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其原因在于文化内涵的积淀与荟萃。特色小镇的文化由文化资源、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生产生活方式组成,以文化产业链融入农业产业链,通过文化主体形成的文化品格,在产业发展中不断传承并赋予时代特色,创造出新内涵、新价值的就地城镇化道路。
(六)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农业型特色小镇由于农村环境管理力度薄弱,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更为严重。特色小镇虽然可以选择在一些自然环境好的地区进行,但作为城镇化发展方向最终要实现普遍的改善,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小镇发展根本。农业特色小镇的功能之一是观光采摘休闲,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小镇各利益相关者共同的责任。
四、打造农业型特色小镇的路径
依据特色小镇的共性内涵与农业型特色小镇的特殊性,以助推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农业型特色小镇在梳理发展要素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还要致力于以下方面的建设:
(一)立足农业挖掘特色。科学定位是特色小镇充分彰显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前提。农业型特色小镇更应突出“农”字打造特色,通过提炼主题进行差异化定位,进而细分市场。立足于区域特色形成的产业具有独特魅力,抑或新颖富有创意的开发主题都能吸引消费者,创造出新的需求。当然,特色的形成并可持续发展必须根植于地域资源禀赋和既有基础,盲目的借鉴和复制只会造成恶性竞争。如根据消费者需求升级发展的生态休闲旅游,来自历史传承衍生出的农业文化展示和体验,还可根据种植条件发展珍稀植物的种植业和观光业等。
(二)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型特色小镇发展特色产业,不能拘泥于传统理念、传统技术,需借助“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发展农业新业态,从投入生产、风险防范到农产品销售,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从单一生产环节延伸至全产业链,将农业传统的种养殖功能通过产业关联前向拓展到研发培育,后向延伸至农产深加工、物流品牌等环节。以农业为基础,小镇建设中,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融合以龙头企业项目为载体,将产业链延伸,提升农产品精加工能力、产业承接与带动能力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则侧重培育和打造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通过现代营销手段,产生产业溢出效应,进而提升产品附加值。规划一定区域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得最初的产业集聚向专业化产业集群发展,有效提升农业总产值中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积极推进农业生产与文化旅游的耦合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融入旅游、康养、生态建设等元素,扩大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农业非生产性功能。
(三)发展文化创意农业。特色小镇的特色体现在独特的产业,产业形成发展的过程必须不断创新以确保特色的垄断地位。而将产业和小镇的价值观念凝练成核心竞争力需要具有创造力的文化创意的融入,农业型特色小镇将当地文化元素嵌入农业生产过程,从生产到流通直至消费,充分释放农业从业人员的创造力,扩大产业和小镇的影响力,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如创意设计小镇农业景观,利用丰富的农作物,将农学和美学相结合,在农业生产区域设计艺术图案,提升小镇观赏性;依托农业节庆,充分体现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促进旅游、会展、贸易等行业发展,其中最为突出小镇休闲娱乐功能。当然,小镇还可以用科技手段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使蔬菜和水果可以无土栽培,供游客体验采摘。借鉴美国的垂直农场和日本的植物工厂,集约利用土地,打造最大化产业价值。
(四)彰显旅游功能。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小镇,最易出现重产业不重城镇建设等问题。特色农业在农业型特色小镇中是支柱产业,以此为基础,促进农业产业与旅游、康养、文化教育等融合发展,打造具备复合功能的農业特色小镇,实现就地城镇化。将区位、产业、生活、生态、文化等资源禀赋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小镇基础设施建设,以生活城市化、生态自然化、休闲特色化的旅游功能定位吸引更多游客,将农业小镇的产业链拉长拓宽,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五)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将信息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发展,不仅能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多样化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提升农民幸福指数,还成为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创新创业,同时构建城乡数字网络的新型渠道。“互联网+农业”满足年轻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适应市场需求升级后的高端消费。助力农村创业和就业。从政府治理视角,互联网技术运用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民间、企业间可以更多地共享小镇资源,有利于产业更合理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玮,黄晓春.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12).
[2]杨梅,郝华勇.农业型特色小镇建设举措[J].开放导报,2017(3).
[3]陈建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特色小镇探索[J].建材与装饰,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