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新,黄向阳,潘 琪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 广西 南宁 530021)
肺癌治疗结果取决于肿瘤类型,分期。所以准确的纵隔淋巴结情况,是非常重要的的治疗方案参考[1]。当前许多种放射技术层出不穷,核磁共振成像以优异的多个断层和组织对比、多种序列图像等特点,在实践中获得大规模的应用。其中短时反转恢复(short inversion time inversion recovery, STIR)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确有重要价值[2]。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1例病理确诊,且行MRI检查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肿大淋巴结STIR影像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收治患者21例为研究病例,其中女性13例,男性8例。中位年龄55岁(39~60岁)。均有病理诊断,其中鳞癌8例,腺癌13例。
患者术前行MRI检查(MRI检查包括T1WI(SE)、T2 WI(FSE)、及STIR序列),扫描层厚5mm,放射医师阅读MRI检查, 判定入组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序列中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10mm做为转移淋巴结的判定标准)。此后行肺癌根治术,术中彻底扫除纵隔淋巴结,并将切除的淋巴结按纵隔分区进行标识,行病理检查。
病理确诊的转移纵隔淋巴结为金标准,检测STIR序列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敏感度与特异度进行比较,做统计学分析。
21例患者中STIR发现淋巴结138个,其中淋巴结短径大于10mm的转移淋巴结35个,淋巴结短径小于10mm的转移淋巴结123个。病理诊断结果显示STIR判断是转移癌的淋巴结中实际有22个转移,符合率62.9%,MRISTIR的敏感度52.4%(22/42)、特异度88.8%(103/116)、诊断优势比8.9、阳性似然比4.7、阴性似然比0.53。
表1 根据淋巴结分析STRI敏感度和特异度Tab1. STIR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analyzed by lymph node
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纵隔淋巴结肿大对预后有着重大的影响。判断其纵膈淋巴结转移是否常用CT在一般情况下,当淋巴结出现肿大,其出现转移病变的风险将会增加,研究表明CT扫描中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10mm即确定为转移性淋巴结[3-4],可是并不能排除短径小于10mm的淋巴结就不是恶性的。因此CT对判断纵隔肿大淋巴结是不够的,治疗实践中需要精确度更高的工具,来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病患是否存在纵隔转移淋巴结。
当前许多种放射技术层出不穷,核磁共振成像以优异的多个断层和组织对比、多种序列图像等特点,在实践中获得大规模的应用。尤其是短时反转恢复(STIR)技术,在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转移淋巴结的应用上表现出积极的结果[5-6]。STIR是抑脂技术的一种,开始释放一个180度反转脉冲,然后纵向磁化矢量过零点时再释放90度脉冲。脂肪组织被抑制无磁共振信号,却增强了水的磁共振信号。所以脂肪信号被STIR抑制更加明显,敏感度对于病变可高可达100%,而且受磁场均匀性影响小[7]。STIR不只能抑制脂肪信号,而且明显强化淋巴结信号与周边组织信号之间的差异,尤其在富含组织处,对发现变大的淋巴结很有帮助。笔者研究显示根据转移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分析,STIR判断是转移的淋巴结中实际有22个转移,符合率62.9%(22/35),MRI-STIR技术的敏感度为52.4%(22/42),特异度为88.8%(103/116),与目前多个研究结果[8-9]相似。再和PET-CT比较,Sommer G等[6]研究中共纳入同时行PET-CT和MRI-STIR患者共3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转移的单个淋巴结组敏感性PET-CT是47%,MRI为44%。非转移性淋巴结组的特异性PET-CT是96%,MRI为93%;单个淋巴结组的评估准确性PET-CT是88%,MRI为85%。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上与PET-CT具有可比性,MRI-STIR技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不弱于PET-CT技术。
MRI-STIR技术在判别非小细胞肺癌是否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可提供较为有效的判别信息,但仍然存在假阴性与假阳性。研究显示[10]调整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标准,虽然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单纯依靠大小来判定淋巴结是否转移,仍存有其局限性。所以在临床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仍需联合多种检查措施,提高判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