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2019-07-01 06:58白先勇
阅读(书香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艺复兴文字文学

白先勇(1937- ),回族,生于广西桂林。白崇禧之子,毕业于台湾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著有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等,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等,以及舞台剧《游园惊梦》等。其中《台北人》入选由《亚洲周刊》与全球各地学者评选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18年,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和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

01

法国《解放报》问世界上的一些作家,为什么写作?我被问时,当时用英文脱口而说:我希望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转化成文字。我认为,有很多事情,像痛苦、困境等,一般人可能说不出来,或者说得不好,但作为文学家,比一般人高明的地方,就是用文字把人的内心感受写出来,而且是写得好。我们看了文学作品后,往往会产生一种同情,这个很重要。没有人是完美的,完美只是一种理想。文学作品就是写人向完美的路途挣扎,在挣扎的过程中,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但至少是往这一方面走。我想文学就是写这一个过程,一个挣扎,让我们看了以后,感到这种困境,产生同情的。

我写小说是以人物为主的,每一篇都是。我写的常是人的困境,因为人有限制,所以人生有很多无常感。在这种无常的变动中,人怎样保持自己的一份尊严?在我的小说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他们过去的一些辉煌事情、一些感情、能够保有的一些东西。正如张隆溪教授说的,文学教人同情。我写人物时,跟他们站在同一根线上。他们的困境,我想我也有。我不是站在一个比人高的位置上去批判人。我想,人的最后裁判,不是由人来做,只有神—一个更高的主宰,才能对人作出最后的判决。我们作家的职责,是要写出人的困境,人的苦处。文学对我来说,并非说教,也不只是一种艺术。如果文学能够让读者引起共鸣,引起同情,文学家已经达到目的。

文学或许不能帮助一个国家的工业或商业发展,但文学是有用的,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想做一个完整的人,文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你的美感,对人生的看法,对人的认识,它在这方面的贡献最大,不是别的东西所能替代的。音乐比较抽象,而文学却很实在,它对人生更为接近。

本来,人生是很复杂的,要找到唯一的答案,是不大可能的。我写的那些人物,他们在道德上可能都有错失,行為方面可能也有缺失,但是我写这些人时,基本上是处在同一个水平面、同一种处境来了解。因此,写作,一方面是心理的,另一方面表现作家的思考,对人生的看法和认识。你们不一定要成为职业作家,但写作很有意思,写自己也好,不写自己也好,总可以写一些感想。我想你们会感觉到写作时,心中有很多意料不到的想法,可能很有启发作用,我就是这个样子。我愈是写,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更清楚。

有些人对文字可能天赋敏感,但训练绝对需要。写诗还可靠天才,像法国的兰蓝波,十六岁就开始写诗,但十几岁很少能够写出了不起的小说。诗可以主观,写主观经验;写小说,人生经验是很要紧的,写得很成熟时,可能要历尽沧桑了。如果不是经过客观真正的大变动,也要个人内心的磨练,内心七情六欲的磨练,这个很要紧。

小说先要反映时代意义、社会意义,这个很危险。我们看看世界上很伟大的文学,它们有些不见得是反映当时社会意义的,像曹雪芹是写他童年时代的回忆,与他当时无关;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写拿破仑侵俄,他也不是拿破仑侵俄时代的人物;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都不是写英国发生的事情。我想文学之所以可贵,是因为表现永恒的人性。

02

我小时在香港生活,接受的是英文教育,长大后学的虽然是西方文学,热爱西方的一些文化,但骨子里好像有中国文化的根,深生在里面。愈写愈发现,自己在用字时,感到更要回归自己的传统。我从西方文学获益很多,学了很多技巧和思想。可是,在运用时,由于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和感染,以至于古文文字上的应用,使我在笔下有意无意地表露出来。

我还在中学时,看了很多中国旧诗词,恐怕对文字的运用,文字的节奏,有潜移默化的功效;我爱看旧小说,尤其《红楼梦》,我由小时候开始看,十一岁就看《红楼梦》,中学又看,这本书对我文字的影响很大;又看武侠小说,那时看还珠楼主。还珠楼主的文字很好,我看了很多他的书。这一类中国旧的传统的书我看了很多。我开始是不看翻译小说的,我后来才看。我一直不喜欢看翻译小说。

我看我的文字的来源有两种,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陶冶,另一方面是方言,中国方言。我的家乡桂林是说官话的,说的话就可以写出来。桂林人很会讲话,城市的人能说会道;我从小又走过很多地方,我会说四川话、上海话、广东话,到台湾后,懂一点闽南话,湖南话我也会说一点。所以是南腔北调,一方面令文字丰富,写对话时,也可能占了些优势,因为我后来研究小说的结果,就是对话是小说里非常重要的部分。小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叙述,一部分是对话,对话占了二分之一。对话一定要写得非常好,但对话难写。写对话绝对是真实生活里面的话,当然不是拿没有经过修饰的。我意思是,不是这样讲的话,你就不要写。受过很好教育的人,即便是大学教授平日讲话,也不会咬文嚼字。最糟糕的话,是时常有“五四”新文艺腔,像老舍写“我爱你”这种话,而且爱用对话来讨论抽象问题。用对话来讨论抽象问题,在真实人生里并不多,而且中国人不大有这个习惯,有时西方人倒有,看英文时我们不觉得怪,但在中国人里却很少的。

中国文字不长于抽象的分析、阐述,却长于象征性的运用,应用于实际的对话。像《红楼梦》,用象征讨论佛道问题,用宝玉的通灵玉,用宝钗的金锁,这都是很实在、很实在的文字。中国诗也是嘛,诗不直讲抽象玄理的,是具体的。这是我们中国文字的优点,我们要了解。很多人学西方讲一大堆抽象的道理,一来就大理论,很危险。形而上学并不是我们的长处,即使像大哲学小说,像陀斯妥耶夫斯基,他倒是写非常实在的事,不过有时也长篇大论,论宗教问题,我觉得非常沉闷,跳过去看。我讲的文字问题,像加缪的《异乡人》,所以写得好,那样动人,是因为没有讨论抽象的问题,从头到尾完全是非常实在的动作,非常实在的人物,表达了非常抽象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值得效法的。

对话一定要生动,一定像生活里的人所说的,不是舞台剧里面所说的。所谓文艺腔,最要不得,装模作样。要学对话吗?熟读《红楼梦》。《红楼梦》的男孩子、女孩子都是受过教育的,很少讲抽象的问题。黛玉与宝玉谈禅谈玄,都是带开玩笑讲出来,全是日常生活的语言。这是它伟大的地方,那么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方式,却有那么深奥的东西。

现在我们不着重背书,其实不对。背书是老法子,但同学在中学时,记忆力好,背几篇好的古文、诗词,对写作是很有用的。中国文字很有美感,也重视美感,重视音乐性、节奏感。像宋词便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如果我们能多背几篇,掌握文字的美和音乐节奏感,对写作很有帮助。我们不都要去当作家,可是背诵一些诗词,了解文字的美,它跟大自然的配合情形,却很有益处。我刚才说文学是一种美的教育,一种情感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重视科技,用电脑,用文字的机会以后恐怕是愈来愈少。我觉得汉字还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的思想感情跟汉字的联系很大,是不可忽视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我觉得不管时代怎么变,文化传统里的经典标杆作品一定要阅读。中国学生一定要读一些中国经典著作,包括文学经典、戏曲经典。要是英国学生说没有看过莎士比亚,这是不可想象的。

03

经典,如果没有有心人士的爱护与推廣,也有失传的危险。

我们常常说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有五千年文化,光讲我们的老传统是不行的。我们今天如何把我们在台湾成就的新的文化推广出去,是一件很急迫的工作。

我觉得海内外中国人最需要做的,是在二〇一九年即“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前,有一个中国文化的复兴。这个“文艺复兴”必须是重新发掘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精髓,然后接续上现代世界的新文化,在此基础上完成中国文化重建或重构的工作。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场新的“五四”运动。

文化复兴无论通过什么方式达成,都没有关系,只要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和兴趣,大家就会自己去探索更高层面的东西。我们有几千年辉煌的文化传统,不可能不去回望、吸收营养。过去我们有很多地方对文化失去了发展的信心。现在应该把信心找回来,而且还要大力地提倡。

这是我们现在的文化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么辉煌的传统、这么悠长的历史,把它跟现代的二十一世纪接轨。这恐怕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不容易。因为我们中间一下子—像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几乎一下子中断了,有些是倒塌下去了。要把它重新扶起来,重新再给它新的意义,重新再做,我相信是一个很艰难、很漫长的工作。第一步可能要从教育开始,我们的大学、中学、小学,从教育开始,先要固本,先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一个了解,再思考如何在有几千年文化的基础上,把它搬到二十一世纪来,跟现代的世界接轨。这是很难、很艰巨的工作,但是必须得做,必须现在就开始。我想,对我们来说,二十世纪最大的挑战,可能就是中华的古国文明能不能复兴,能不能再恢复从前的、过往的那种光荣。这个时机是关键的,也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机会,失去这个机会,可能就难了。

我是有这个大愿,希望二十一世纪我们中华民族像欧洲那样迎来“文艺复兴”。现在是最好的时候,没有内忧外患,而且经济都起来了,正是建设文化的好时光。我也是因缘际会,替汤显祖、曹雪芹做了一些事情。

我们的古文化有几千年,有那么辉煌的传统,如果要再把它复兴起来,当然是非常艰巨的一个工程,但是不能不做,非做不可。

(摘编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一书)

猜你喜欢
文艺复兴文字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梦中的文字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心沐光影次第绽放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文学小说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