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围溶栓期用药护理的效果观察

2019-07-01 13:30田绪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田绪

【摘要】 目的 分析用药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围溶栓期的效果。方法 60例AMI患者,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应用组, 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溶栓治疗, 对照组在溶栓期给予常规护理, 应用组在溶栓期给予常规护理+围溶栓期用药护理, 比较两组不同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结果 应用组低血压、低心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3.33%、10.00%、6.67%, 均低于对照组的40.00%、33.33%、26.6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组住院时间为(11.10±3.11)d, 短于对照组的(13.68±3.54)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阳性率分别为23.33%、26.67%, 均低于对照组的53.33%、6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MI患者在围溶栓期实施用药护理, 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 对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及提升溶栓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故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围溶栓期;用药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2.080

伴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提升, AMI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之严峻态势, 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等特征, 因此对其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1]。临床上早期主要采用溶栓药物实施治疗, 溶栓药物的作用为促使纤溶酶原转为纤溶酶, 溶解血栓[2]。通过早期溶栓治疗可以尽快恢复AMI患者的心肌供血, 解救坏死的心肌细胞, 从而缩小缺血的范围, 达到预防和减缓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 故可以有效改善AMI患者的预后。但是相关研究发现, 在AMI患者进行灌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溶栓治疗的应用范围[3]。因此, 只有提升AMI患者在围溶栓期中的护理质量, 优化整个护理环节, 最大程度地提升AMI患者的依从性, 才能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提升溶栓的效果, 最终让患者受益。为此本次研究给予围溶栓期的AMI患者用药护理措施, 同时将护理后的效果进行详细地阐述, 主要宗旨是为在日后的工作中提供丰富的经验, 以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2017年本院收治的60例AMI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AMI诊断标准,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应用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7∶13;年龄50~68岁, 平均年龄(61.1±8.7)岁;前壁心肌梗死14例, 侧壁心肌梗死11例, 下壁心肌梗死5例。应用组男女比例16∶14;年龄49~69岁, 平均年龄(62.1±8.9)岁;前壁心肌梗死13例, 侧壁心肌梗死12例, 下壁心肌梗死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排除标准 ①存在肾功能、肝功能、肺功能异常;②溶栓治疗失败后, 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③多脏器功能衰竭;④合并主动脉夹层或者肺栓塞。

1. 3 溶栓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商品名: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如胸痛<6 h采用90 min给药法;如胸痛6~12 h采用3 h给药法;溶栓治疗后给予常规抗栓治疗,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或者低分子肝素抗凝。

1. 4 护理方法

1. 4. 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方法。①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②给予吸氧, 监测AMI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水平等, 同时记录以上监测数据;③建立2条静脉液路后, 抽血进行相关检查, 如肌钙蛋白、心肌酶、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等;④AMI患者床旁应做好相应的抢救器械或者药物, 如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血压仪、听诊器等;⑤当AMI患者在溶栓治疗时, 每隔30 min给予全导联床旁心电图, 与前一次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ST段和T波的改变来观察是否存在灌注心律失常;⑥定時询问患者的症状(胸痛), 若胸痛加强则应及时通知主治医生;⑦根据ST段的变化情况、胸痛状态以及心肌酶谱等的变化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1. 4. 2 应用组 实施常规护理+围溶栓期用药护理。①常规护理与对照组一致;②与AMI患者进行沟通, 及时与其建立友好和信任的关系, 并讲述溶栓治疗的整个过程和存在的风险, 使其认识度和依从性得到提升, 并积极配合溶栓治疗的整个过程;③每例AMI患者存在特异症状, 对该类患者应采取针对性护理, 如存在胸前区疼痛剧烈, 应给予相应的镇静护理;如患者出现紧张心理, 应及时给予安抚;对AMI患者提出的疑问, 应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和耐心的态度来解答;④在治疗中, 有专门的责任护士对其皮肤状态进行实时观察, 是否出现淤斑或者淤点;对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进行密切观察, 若出现肾脏功能障碍或者消化道出血后, 应及时联系主治医生给予相应的治疗处理;若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发生异常后, 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救治, 同时随时应用阿托品、多巴胺或者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3];⑤若AMI患者为下壁心肌梗死, 应做好补液治疗, 必要时应建立第3条静脉液路;若患者存在QT间期延长或者灌注心律失常, 应随时准备好利多卡因或者胺碘酮, 同时应提前做好除颤仪充电准备;若AMI患者存在ST段和心肌酶谱变化不明显, 甚至出现进行性升高, 应及时联系主治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4];⑥在溶栓治疗后, 当接受抗栓和抗凝治疗, 且一定要密切监测与出血相关的并发症。

1. 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低血压情况[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低心率情况(心率<50次/min);恶性心律失常情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者心室颤动(室颤)];住院时间;心理抑郁情况(采用HAMD进行评定:内容包含24项, 当评分>20分, 判定为阳性);心理焦虑情况(采用HAMA进行评定:内容包含14项, 当评分>14分, 判定为阳性)。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低血压情况 应用组仅有4例(13.33%)发生低血压, 对照组有12例(40.00%)发生低血压。应用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 P<0.05)。

2. 2 低心率情况 应用组仅有3例(10.00%)发生低心率, 对照组有10例(33.33%)发生低心率。应用组低心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 P<0.05)。

2. 3 恶性心律失常情况 应用组仅有2例(6.67%)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对照组有8例(26.67%)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应用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 P<0.05)。

2. 4 住院时间 应用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1.10±3.11)d, 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3.68±3.54)d。应用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99, P<0.05)。

2. 5 心理抑郁情况 应用组有7例(23.33%)为HAMD阳性, 对照组有16例(53.33%)为HAMD阳性。应用组HAMD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11, P<0.05)。

2. 6 心理焦虑情况 应用组有8例(26.67%)为HAMA阳性, 对照组有18例(60.00%)为HAMA阳性。应用组HAMA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87, P<0.05)。

3 讨论

AMI患者一旦长时间处于缺氧、缺血状态, 会导致心肌坏死, 又因该病发展迅速、病情危重, 预后效果非常不理想, 以上均是诱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 故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和护理措施,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采用早期溶栓治疗, 以此来恢复心肌的功能, 虽然治疗效果显著, 但是由于每例AMI患者症状、溶栓时间、给药途径不同, 所以在围溶栓期中均需要针对性地制定服务计划, 尤其在用药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观察AMI患者的病情变化, 以此来预防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 尤其是颅内出血, 该类患者的预后较差[5-8]。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对AMI患者在围溶栓期给予用药护理后, 明显降低了低血压、低心率、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同时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另外, 在缓解和改善AMI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心理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使患者建立治愈的信心, 用良好的心态接受溶栓治疗。在围溶栓期用药护理中, 作者认为随时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 若发生并发症, 应及时给予相关预防措施, 最大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当溶栓治疗结束后, 进行抗栓、抗凝治疗, 不能掉以轻心, 应加强出血风险的监测, 因为AMI患者易发生出血情况, 会对远期预后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综上所述, 对AMI患者在围溶栓期实施用药护理, 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对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及提升溶栓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故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关家凤.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6):145-146.

[2] 张维君, 郭雯. 溶栓治疗进展.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 19(5):536-537.

[3] 冯树柯.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5):93-94.

[4] 周记.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分析. 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20):80-81.

[5] 陈竹芳, 黄鹤. 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19):87-89.

[6] 刘俭葵, 李淑芳, 李容.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围溶栓期用药护理的效果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23):90-92.

[7] 杨文笔, 田洪琴, 刘泽媚,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療的围手术期护理.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 32(9):136-137.

[8] 林美英.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5, 21(1):186-187.

[收稿日期:2018-11-7]

猜你喜欢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溶栓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
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与甲状腺功能变化的相关性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