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浩
【摘 要】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这里生根发芽,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凸显学校海港文化特色课程的有力支点。小港中心学校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结合地域文化,凝练“港文化”,通过“港派”课程的整合与创生,构建教育生态链,实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港文化;“港派”课程;教育生态链
教育是文化的传播,又是文化的创造。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这里生根发芽,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凸显学校海港文化特色课程的有力支点。小港中心学校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结合地域文化,凝练“港文化”,通过“港派”课程的整合与创生,构建教育生态链,让课程产生了现实向心力,在文化的内生中撬动学校的变革,实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港派”课程的实践探索中,学校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实践路径——凸显课程的海港文化特质,构建学科本质、实践体验、生活世界三者融合的生态系统。
(一)整合课程哲学,形成开放融合的文化场
课程文化,是指学校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化体系。“港派”课程哲学,是基于党的教育方针、具身认知观以及顺应儿童天性,注重其整体发展,不强行塑造或加速其发展的所谓“返本”理念和学校育人目标而设計的,即从儿童立场出发,以“开放、融合、创新”为核心理念,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及教育功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具有“全面发展+海港特质”核心素养的港小少年。课程文化为学生获得具身知识、生活体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切可能,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港派”课程文化渗透在课程的各个层面,包含“一个核心理念、三项实施原则、六大海港特质综合素养”的课程理论,是一种开放融合的课程文化场(见下图)。
(二)整合课程资源,建设特色综合的资源包
课程建设的特色依赖于资源的创新化整合和利用。因而“港派”课程的建设应基于学校的课程资源特点,将校内外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优化和整合,使其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校以海港文化主题教育馆为中心,从校园环境建设上挖掘课程资源。如行知广场上的标志性雕塑——“踏浪启程”,融合了浪花、水滴和脚印这三个元素,寓意学生将从“小港”启程,走向“世界大港”。海港文化主题教育馆的内涵丰富,大厅、贝艺教室、“蓝色港湾”资源教室、贝壳长廊、“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等功能区主题鲜明,各具特色。广大师生还自行设计了海港馆吉祥物、浪花班牌、海洋文化校服……同时,学校将校外的四个海港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快乐港”活动站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生活实践能力。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使校园内外处处有“港派”课程资源,形成了卓越的“育人之港”。
(三)整合课程类型,构建多元力行的课程群
“港派”课程对单一的传统课程、德育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优化,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地域文化,形成了海港基地型、社团活动型、主题节日型、德育品牌型四大类实践活动课程,将原来零散独立的形式,整合为相对统一的学习共同体——主题课程群。
主题课程群本着“立足主题,协作并进”的原则,以“捏紧拳头”的方式进行开发,使得课程群既能体现“港文化”,又各具特色;既有利于教师开展相关主题教研活动,邀请专家进行课程指导和引领,又有利于学生的深度探索,保证实践活动主题课程的质量。主题课程群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以活动代替教师的说教,弥补育人的短板。如“三学三会”课程设计了“自编儿歌”活动,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通过喜爱的活动形式将外在的德育常规知识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
“开放视野、实践创新、悦纳善思、身心两健、艺术审美、勇于探究”是“港小少年”的“六大素养”。学校以此为目标,从学科到生活对四大类主题课程群不断进行提炼,制订“新航线”学习方案,以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学校特色的创生。
(一)创生课程内容,设计生活实景的活动方案
四大类课程群因主题不同、目标不同,选择的课程资源也必然不同。因此,学校立足学生生活及现有课程资源,设计具有生活实景的活动方案。
海港基地型课程群的开发应凸显地域文化和生活价值,要立足学校和周边的海港文化实践基地,超越教材的局限,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方案,发挥创新实践的地域优势,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开展课程学习,努力实现“地域、整合、生活、实践”的设计理念。
主题节日型课程群,是指创生一些独具“港文化”特色的主题节日活动,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群。如“海上丝路贸易日”设计了“我是小创客,创意大卖场”活动,要求高年级学生选择一个世界著名的港口进行宣传海报设计,中低年级学生则要动手制作具有“港文化”特色的工艺品作为贸易的商品。学生在主题节日活动所创设的生活场景中完成真实任务,既生动又极具挑战性,体现了“走进生活世界,为未来而学”的课程理念。
社团活动型课程群,是指通过社团活动对海产品、物品进行创意设计的课程群。如CHAC儿童创意美术社团开发了“贝壳创想”课程,分为低年级的“玩个小创意”、中年级的“贝壳变变变”、高年级的“贝壳创意造”等内容,循序渐进地利用当地常见的小贝壳,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精神。
德育品牌型课程群,强调德育活动特色应体现认知与生活的统一,注重学生的亲历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回归学生的生活。如“自游与自德”是一年级启航课程。开学第一天,一年级学生在学哥学姐的引导下手持入学护照参观校园,了解校名、校训,认识各海洋文化主题功能区,知道学校的“港文化”特色,并完成相应的任务,最后由教师审核并盖上“登陆”章,使学生在参观中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树立“启航意味着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的意识,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内化了道德意蕴。
(二)创生课程形式,凸显生活经历的课程系列
课程实施的效果与课程形式有较大相关度。“港派”课程必须遵循课程发展的方向,依照就地取材的开发理念,创生课程形式,使之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
小港的母亲河——小浃江是学校周边的一个海港实践基地,学校设计了“浃江之约”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采访等形式,从认识浃江、探索浃江、推荐浃江三个层面了解小浃江的过去与今天,理解“海港精神”。这样的课程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潜能。
“港文化”孕育了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是“传统活动”课程系列的重要内容。学校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学习课程,在课堂中了解这些传统习俗的由来、特色、当前现状等知识,课外则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亲自参与这些传统文化习俗活动,横向体验丰富,纵向探究关联,从而使学生愿意亲近、传承、创新海港传统文化,凸显“生活、生成、生长”的课程目标。
(三)创生学校特色,达成悦见生活的课程方案
经过多年的课程开发与实践,“港派”课程的实施形成了“创生—反思—完善—再实施”的循环过程,使课程设置不断完善,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达成悦见生活教学实效,形成“小港湾,大世界”学校课程品牌,为区内外沿海开放城市的同类学校提供了可复制、可参照的主题课程样本。
“港派”课程的设置和选择,始终坚持“四点”原则:一是以“开放融合”为聚焦点,实现立德树人。课程的目标融港小学生“六大素养”为一体,课程的实施融统整内容与统整形式为一体,课程的评价融评价策略与评价形式为一体。二是以“课程超市”为突破点,满足自主需求。完善的课程管理平台、精美的“课程菜单”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了便利。学校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需求和走班教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用半天教学时间统一安排“快乐港”课程,一、二年级均为短课,三至六年级是长短课结合,学生可以登录选课平台,浏览选课菜单自主选择。三是以“合作共享”为融合点,增添课程动力。学校充分发挥家长、社区的作用,聘请当地文化名人、民间大师担任校本课程教师,与国外的姐妹学校共同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共享课程资源。四是以“动态调整”为触发点,掌舵课程方向。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课程的设置也应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学校需要根据学生需求和年龄特征,不断调整、更新课程,采用走班制开展教学,实施儿童喜欢的课程。
虽然丰富的课程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但少部分学生的个性需求往往很难满足。为满足从集体到個性的并进,学校有意开辟“育帆湾”活动站点,旨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港文化”课程的创客,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这也是港小的一种文化精髓,一种行事方式,一种弥补短板的良招。
(一)狂欢5分钟,创意体艺游戏
学校倡导“体育好玩,玩好体育,享受快乐”的理念,对每天传统的大课间活动进行改革。在早操和自编操结束后,学生有5分钟时间用来根据音乐自编自创动作或游戏。内容可以是根据生活所见模仿的,可以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也可以对体育课上做过的游戏进行改编。学生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创意项目,经教师选拔和完善后引入课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创编热情,培养创新精神。
(二)科技创意节,创新科技活动
自主意识和生活意识是创意最重要的元素。在科技节期间,围绕科技主题,学校创设了生命长廊等活动场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活动的空间,自发结伴,自主进行环保时装设计、瓶子变样手工制作、科技创意绘画等,通过设计、观察、交流,体验生活与创作的快乐。在环保时装秀活动中,学校组织每位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创客大观园——生活1+1”的创客活动,令人欣喜的是,每一件亲子创客作品,都凝聚着学生和家长的创意。
(三)阳光俱乐部,创设个别场景
微创除了需要对课程和教师队伍进行建设,还需要回归教育现场,从教育场景设计的角度来为智力超常或是能力发展较弱的学生提供独特性发展的个别场景。学校整合了原来三间资源教室的功能,创建了“阳光俱乐部”,提供了包括蒙台梭利全套教具、学具在内的大量可操作、可变化的玩具、教具,以构建个别化课程场景,采用“材料提供—观察识别—经验分析—个别支持—反思调整”实践路径,实现儿童立场与提供适性教育支持从理念到行动的切实保障。
(四)周三兴趣港,创立快乐跑课
每周三下午为全校的拓展性课程教学时间。在课程表的编排上,学校从开放、融合的视角出发,采取分段设置课程内容,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年级学生都是自由选修课程,采用教师走班,学生不走班的形式实施;二到六年级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选修课程,实行学生“走班制”,以“快乐跑课”的形式进行。为落实“快乐跑课”,学校对学生报名选课以“人人参与、志愿优先、兼顾特长、教师审核”为原则,这样,能以更多直接性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体验活动,促进其学习动机、思维方式创新和身心自由发展,使之习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五)基地研学站,创生游学体验
学校围绕学生六大海港综合素养,确定了培养热爱生活、探究科学、知行结合、融通世界的港小少年的游学总体目标,以海港基地为核心,将游学按海港基地和区域划分为四个层级:立足北仑、兼顾宁波、放眼全国、相机出境,体现了由家乡到区域,再到全国、全球的发展目标。以世界为书本,引万物进课堂,变革学习模式,游学深度融合,多元互动组织,创生游学体验,基地研学站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必然前沿。
小学六年是一段旅程,用课程的力量让儿童在小港湾里自由生长,从小港湾走向更大的世界,让童年为儿童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基。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中心学校 3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