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农民工市民化长效互动机制研究

2019-07-01 06:31邱容珍刘凯艳常贵蒋王江海
都市生活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邱容珍 刘凯艳 常贵蒋 王江海

摘 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本文就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背景下,基于多案例探索性分析,对广西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进行立体化、全方位、多维度研究,并深入剖析广西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构建“脱贫建设”“产业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四大农民工市民化互动长效机制,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长效互动机制改革,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示范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农民工市民化 长效互动机制

一、引言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已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潮流。通过城镇化带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选择。而农民工市民化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工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而广西农民工高达1225万人,占到了全国劳动力的4.3%左右。而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促进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工市民化。新型城镇化是一项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战略部署。在今年包括前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型城镇化都占用了大量笔墨。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所以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区别于在经济社会正常演进中的城镇化,我们认为,就在于借人口空间转移的历史进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巨大需求的机会,真正以人的需求为核心,通过更科学的规划、更有效率的投资、更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营造更优良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以及培育更具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故本文就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重点研究广西农民工市民化长效互动机制,以期加工广西农民工市民化步伐。

二、相关文献评述

关于城镇化进程及农民工流动,国内外相关学者都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国外学者早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就开始关注城镇化进行的相关问题,之后也用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学者以及提出一系列經典理论,如海特的梯度推移理论、佩鲁的增长极发展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TPC理论)、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而关于农民工的流动,国外进行的研究大多是职工的流动,就以“农民工”为关键词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对本课题研究的参考借鉴意义并不大。而国内学者却对相关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形成了系列的研究成果。

一是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1945)探讨了从农业到工业产业转换的历史必然性,创立了农业国工业化理论[1]。费孝通(1986)则把推进小城镇建设视为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2]。辜胜阻(1991)用二元城镇化战略理论指导城镇化建设,明确了农村城市化的理论体系、机制问题和指标体系,注重发挥城镇聚集作用,统筹推进城市与城镇的协调发展[3]。这些研究初步形成了城镇化的研究框架,对后人的研究意义重大。此后,孙虎(2014)认为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4]。苏于群(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推进全域城市化的科学有效途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全域城市化[5]。许丽英(2014)认为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制度创新、建设责任政府迫在眉睫[6]。王照浩(2015)认为城镇化在取得高速发展和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7]。徐美银(2016)提出新型城镇化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最大动力,农业人口有序转移与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则是两个重要的运行机制[8]。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于城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关于城镇化的内在机理及发生机制也达成共识。

二是关于农民工流动的研究。吕文静(2014)提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非农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数量扩大等趋势[9]。魏万青(2016)认为民工迁移已经从个体迁移、候鸟式迁移向以家庭为整体的迁移、永久迁移的趋势。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理念,要关注完整性家庭特征以及与完整性家庭相关的居住因素、权益诉求因素对民工入户选择的影响[10]。张勇(2016)认为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引导农民工退出宅基地具有可行性。应建立农村宅基地价格评估和管理制度,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实施保障机制[11]。陆浩东(2017)针对农民工的信息素养现状和信息消费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认为农民工信息素养能力不足,是制约其信息消费的最大障碍 [12]。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也全面认识到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相应的提出了解决对策,这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现状研究

为深入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西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现状,本文基于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重点选取桂林荔浦县、钦州浦北县、百色靖西市、南宁市横县六景镇等四个国家新型城市化综合试点地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取多维度的研究思路,对广西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的探析。

(一)研究设计。本文基于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重点选取桂林市荔浦县、钦州市浦北县、百色市靖西市、南宁市横县六景镇等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了相关文献资料。然后基于内容分析法,对获取的相关资料进行文字化处理并有目的的进行编码、转译,从而识别出目的(objective)、内容(content)、成就(achievement)、问题或挑战(problem),从而基于此进行相关分析,全面厘清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从而为构建广西农民工市民化长效互动机制奠定基础。

(二)案例概况。本文选取的四个研究案例都是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荔浦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南部,辖10镇3乡。近年来,荔浦县紧紧围绕“两个建成”,以建设富裕荔浦、宜居荔浦、幸福荔浦发展为目标,以“无中生有、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大众创业”的精神气概,勇破发展瓶颈,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县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保持平稳健康持续发展态势。浦北县位于广西的南部,隶属钦州市,辖15个镇、2个街道,273个村委(社区)。近年来,浦北社会经济发展良好,从2013年开始实施“县域工业壮大工程”,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家,达到79家;亿元企业新增15家,达到40家。2017年浦北县生产总值(GDP)223.03亿元,增长9.5%。经济增幅高于全市(8.8%),在全市两县两区中居第二位。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5%、46.4%、44.1%。靖西市为百色代管的县级市,地处中越边境,边境线长152.5公里,辖11个镇、8个乡。靖西市2017年生产总值224亿元,突破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6%,总量位居百色市县域第二位,增量位居第一位。财政收入20.09亿元,突破2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3.2%,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4.9%,总量位居全区县域第三位,质量在全区财政十强县中位居第二位。横县六景镇位于广西横县西北部,总面积375平方公里,辖29个村(社区),1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5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8.87平方公里。近年来,横县六景镇先后获得了自治区“百镇建设”示范镇、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南宁市生态宜居特色小镇等响亮称号,拉开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新格局。相关数据详见表1。

(三)案例分析。本文为深入研究广西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情况,以荔浦、浦北等四县(镇)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主要立足已有的访谈材料以及各县(镇)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其他相关政府文件为资料池,并构建编码转译程序进行案例分析。以荔浦县分析为例,在整合荔浦县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码转译,并概况总结为“招商引资”“特色农业”“工业发展”“精准脱贫”等四大研究主题,并进行证据搜索例证。如为证明荔浦县招商引资效果显著,特提供了签约项目和投资总额等数据。最后提出可能的市民化指标,并进行数据补充。以上分析实现逻辑与理论的统一,并能够有效分析广西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情况,具体内容详见表2。

(四)研究发现。通过多案例研究发现,广西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荔浦、浦北、靖西、六景等县(镇)的新增城乡就业人口在逐年增加,并且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各地区脱贫人数不断增加,贫困发生率有所降低,这就为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上述分析笔者也发现当前广西农民工市民化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农民工技术水平低,一旦市民化后,难以解决就业问题;

二是农民工市民化后生活成本大,农民工很难接受额外增加的巨额成本;三是城市相关制度建设落后,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四是农民工市民化后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等等问题。为此,笔者拟提出解决以上相关问题的长效机制,即开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农民工市民化长效互动的机制研究。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农民工市民化长效互动机制研究

建立并形成长效的农民工市民化互动机制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农民工市民化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笔者基于上述分析,构建了“脱贫建设”“产业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四大互动机制,其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分别“扮演”现实机遇、动力机制、关键路径、核心保障的重要“角色”。

(一)现实机遇:构建“脱贫建设”互动机制。当前,国家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人口实现精准脱贫。故精准扶贫战略无疑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现实机遇,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员应该牢牢抓住这一机遇,构建“脱贫建设”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长效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广西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一是要继续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策略,直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并且要配套好相关的发展措施和生活设备,确保农民工良好的生活生产条件。二是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的帮扶计划,对于广西个别地区、个别乡镇的特别贫困者进行有效帮扶,充分发挥“第一书记+村民干部”的基层作用,构建有效的“脱贫建设”互动机制。三是要全面推进扶贫优化策略,当前不仅是要关注脱贫的问题更要关注现有扶贫情况的优化问题,确保精准扶贫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毫无疑问,脱贫是市民化推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步骤,故构建“脱贫建设”的互动机制意义重大。

(二)动力机制:构建“产业建设”互动机制。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动力机制就是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就业岗位,没有就业岗位农民工就没有收入来源,就无法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故广西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动力机制就是产业的落实与发展,故构建“产业建设”互动机制对于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长效机制建设意义重大。一是要开辟产业园区,大力吸引相关企业入驻。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确保一大批优秀企业落户。二是要重视地域特色产业发展。发展产业并非空中楼阁,实现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区域性固有的资源禀赋。例如横县的茉莉花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品牌效应和种植、培育、加工技术,具有較好产业发展基础,故在此基础上深入发展茉莉花特色加工业,延长茉莉花产业链条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要引进相关的人才,发展产业资源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只有引进相关的人才才能真正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这对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关键路径:构建“制度建设”互动机制。制度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机制,只有建设完备的相关制度才能催生产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因此,构建“制度建设”互动机制无疑成为推动广西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路径。一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一个地区只有营商环境变好,才能更好的吸引企业的入驻与投资,才能更好的推动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相关体制机制,确保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妥善解决,特别是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与改革。三是依托新型城镇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机遇,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地区性配套落实制度,加快推进特色小镇、产业小镇等有关的制度建设,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和提供广西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的现实要求与条件,以加快广西农民工市民化步伐。

(四)核心保障:构建“文化建设”互动机制。 “文化建设”作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内在动力,是加快广西农民工市民化长效互动机制的核心保障。一是要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当前广西的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正是由于文化水平的制约导致就业观念落后、就业技能欠缺、社会交往能力缺乏,所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迫在眉睫。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开展相关文化学习活动或者联合相关高校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而农民工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内容,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二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普遍缺乏就业技能。特别是在其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显著的缺乏相关知识。例如集约化农业、特色加工业等技术性产业的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民工缺乏相关技能。三是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由于城市与农村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差异,只有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才能使农民工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的文化氛围之中,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身份转变。

五、结语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实践。本文基于探索性的多案例分析法,对广西农民工市民化长效互动机制进行研究,提出了构建“脱贫建设”“产业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四大互动机制,以期能够推动广西农民工市民化建设步伐。但是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其内在机理与发生机制。当然本文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特别是缺乏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及大范围的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方齐云.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J].求是学刊,1996(1):37-45.

[2] 费孝通.关于贫困地区的概念、原因及开发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6):1-4.

[3] 辜胜阻.二元城镇化战略及对策[J].人口研究,1991(05):7-12.

[4] 孙虎,乔彪.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开发,2014(4):64-68.

[5] 苏于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镇支撑节点体系优化研究——以沈阳市苏家屯区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3.

[6] 许丽英,王跃华.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与政府责任探析[J].行政论坛,2014(2):74-77.

[7] 王照浩.新型城镇化视阈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

[8] 徐美银.农民工市民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互动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2016(1):42-51.

[9] 吕文静.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政策保障[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57-61.

[10] 魏万青.从拆分型家庭到完整性家庭: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工入户选择研究[J].兰州学刊,2016(8):179-192.

[11] 张勇.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3):151-160.

[12] 陆浩东.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消费能力长效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02):5-11.

作者簡介:邱容珍,(1998—),女,汉族,广西来宾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刘凯艳,(1999—),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常贵蒋(1993—),男,壮族,广西隆林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学。E-mail: changguijiang17@mails.ucas.ac.cn。

王江海,(1995—),男,广西资源人,中铁十一局集团桥梁有限公司抚州工业分公司,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