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轩
摘 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五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多次探讨美育的实施、创新等,其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意见》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重庆市重点小学沙坪坝小学走在了西部美育前列,凭借得天独厚“科教文卫区——沙坪坝区”的地理优势,从2017年9月开始与重庆大学合作开展美育戏剧课程。诵读作为戏剧课程的最基础且重要的课程之一,利用专业所长,笔者在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沙坪坝小学担任戏剧社经典诵读课教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和沙坪坝小学美育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 美育 经典诵读教学
王汉澜、王道俊编写的《教育学》中说到,“美育的功能就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他们为维护和创作美好的事物而做出不懈的努力。”从教育学的宏观视角对美育的功能总体概括和展望,在有声语言艺术中与之相呼应的是张颂《朗读美学》中提到,“在朗读美学的研究中,我们从來都坚持以四个美学范畴为核心或重点:民族美、风格美、意境美、韵律美。”
笔者坚持将《教育学》中的美育与《朗读美学》中的美相结合作为有声语言创作。选择正确创作道路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古诗文、现代散文为教学内容,其都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推敲之后编入教材,科学性毋庸置疑。以文本剖析内容实质再讲表达技巧,以期学生达到“内外兼修、声形具佳”之美。选择课本文章作为诵读文本的益处在于,在课堂上语文老师已对中心思想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讲解,对内容分析,笔者在诵读课上教学的侧重点就在于外部技巧的训练,形成“语文+美育”,美育课和文化课相互促进的效果。在16个周,每周4学时,教学周期2学期中,班级20多名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团体奖一个,个人单项奖四个,二等奖一个。还有几位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加入到一线媒体担任记者和继续学习双语播音课程。可见美育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美育能培养出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胸怀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功能之于内——感知心灵美
艺术美育作用有三大特点,第一个就是以情感人。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文本体裁美感受有声语言的形式美、韵律美等,调动内心情感之后再形之于声和及于受众,使自身和对方都从有声语言里触及到心灵美。欲感知到心灵美除对文本的理解之外,还有对生活感觉的积累和感知,善于和留心于建立“情感素材库”。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对话、戏剧冲突、情节,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值得诵读。文中讲到美国洛杉矶的地震,课上以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的新闻纪实片断引入,紧接着用音乐让学生闭眼想象自己置身其中的场景。经过视听铺垫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经过一番心灵感悟之后,开启《地震中的父与子》诵读之旅。分配角色、情景演绎、故事改编与延伸加之教师示范,最后学生几乎忘记表达技巧,沉醉在绝境中仍相信希望存在和感受爱与生命至上的境界,留下深刻印象。
二、功能之于外
2.1提升语言美。时代对于语言美的要求早已不局限于字音读对和说话流程,从“悦耳悦目”跨越到“悦心悦意”。表达内容有条理,整体语言表达能入耳入心且有表达技巧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加竞争力。从学生时代的班干部竞选到初入社会的面试,或日常与人沟通,可以说语言表达贯穿一生。在诵读课上解决学生语音面貌的问题,从语音及发声入手,美好愿景是使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达到普通话二级甲等或以上水平。李泽厚在《美学四讲》里说到,“中国诗文特别强调朗读。因为通过朗读的声音来实现形式诉诸感知的节奏感、速度感、韵律感。五律之凝重,七律之流动,绝句的快速,古风的浩荡,骈文的对称,散体的舒畅。”在解决语音及发声板块时贯穿文段加以练习,笔者采用“字、词、句、篇”教学步骤,逐一推进,设置难度梯级且避免枯燥。
2.2改善行为美、促进形体美。据教育部2018年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5.7%、初中生为74.4%、高中生为83.3%、大学生为86.4%,其中85%-90%近视,中小学生预估超过1亿人,成因之一是长期不良坐姿。导致拥有不佳的形体,带来最终伤害的不仅仅是使器官功能衰退,更会形成心灵之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绝于耳的提醒只限于眼下有效。屡次提醒学生坐端正或勿弯腰驼背,学生能保持的时间不超过半堂课。诵读课是为戏剧课打基础,在诵读课后半期,加入情景演绎环节,鼓励学生原创3至5分钟短剧,如“近视很恐怖”“小老头”等,使学生直观感受形体美丑带来的不同结果。教师应及时培养学生的舞台意识,在舞台上时学生形体要求就会与平日习惯截然不同,在那样的环境下会不由自主地挺直腰板。“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语言、表演的形式明白事物最根本之因,触碰思维,规范行为。
三、现状及思考
笔者实践中发现,当下多数语文老师能做到发现、调动和整理自身的情感,但将情感进行外化的过程中,因为外部表达技巧的原因,使得情感和表达不和谐。难以做好示范和将情感直达学生内心。若学生感知不到真情实感,就很难在有声语言表达中吐露真情,呈现的也只是单一的形式。有声语言从业者在表达时既要积极调动内心情感,又要注重外在表达技巧。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学生学时不足,美育的质量和效果也无从谈起。学校应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和加强本校教职工培训,内优化、外延展。在重庆,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落实美育,但在实际操作中因教师自身素养欠佳,很容易急于求成,教师固守己见和使用“妖魔化”的训练方法,只能使学生在美育这条路的反方向上越走越远。因此加强教师监管和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除了教育部门发力之外,依照“三全育人”的思维路径,不仅仅是美育,任何教育都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在考试成绩和美育面前,家长纷纷示弱,选择短浅的高分,保有一贯的唯分数和成绩论。学校可利用家长会、校园新媒体等手段将美育思维深入人心,使家校同频共振。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说过,“缺少艺术审美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人生;缺少艺术教育的民族,是文明落后的民族;缺少审美追求的社会,是野蛮生长的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已向我们提出一个个时代之问。在用实际行动回答时代之问时,尽管道阻且长,我们不应该也没有任何理由拒绝美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以美唤美,让美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1月
[2] 张颂.朗读美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2月
[3] 丁骏、崔宁.审美教育新探.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