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尚植 赵雪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贡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争夺的重要领域,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因此,积极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有效机制和实施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有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2.066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的有效机制
“進教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前提条件。很显然,作为大学生,最早关注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能除了新闻、报纸媒体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思政课的教材,而且只要通过教材学生才能最大积极性去学习去理解去掌握。所以,进教材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尤为重要。但是,作为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因为从新思想的产生、宣传到进入教材需要一段去跟进、筛选和研讨,因此要想让学生尽快获得最新的思想学习进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线教师:
首先,必须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科研成果。只有一线教师真正学透吃透新思想,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全面、准确地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否则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己本身才一知半解,估计受教学生也不能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新思想。
其次,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之后,必须进一步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在课堂与学生进行讨论互动。当然,在与学生互动之前,可以组织教研室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研讨如何合理渗透与针对性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案、进课件,从而为一步拓展与完善已有教材做准备。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的教学大赛或者知识竞赛,让老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相关理论达成共识,这样为以后新思想进教材奠定基础。当然,对于教学内容的研究还可以通过课题项目的形式激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新思想研究活动,进一步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一起举办高水平研讨争取在理论界达成共识。通过以上形式,可以有效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进教材之前有着夯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
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的最后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编教材。编教材必须要求教材内容具有权威性、全面性与时效性。所谓权威性就是要保证教材内容经过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研究讨论达成一致共识,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解读能够在理论上说服人、在实践上指导人,真正变成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武器。而全面性就是指教材内容必须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因为其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要从总体上全面阐释才能保证其涵义的准确性。很显然,时效性就是要求教材必须始终与时俱进,根据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表述和前沿解读及时补充进来,以保证教材内容的动态更新,而不是一劳永逸地把教材内容僵化。当然还应该加强教材的课外拓展,把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的具有实效性的材料,及时补充到教学中来,加强教学的实效性效果。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有效机制
“进课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很显然,这里的“进课堂”既包括主渠道的第一课堂,也包括课程思政的第二课堂,两个课堂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协同发力,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在第一课堂中,要想让学生有效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同时做好三项工作。首先,最基本的就是教案讲稿的改革和完善,把教学内容做好。学生上课最关注的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有吸引力,所以提高思政课有效性的根本之道就是“内容为王”,让学生能够通过思政课堂获得新知识和高视野。当然,除了重视内容之外,教学形式和教学技术技术的综合应用也是表达内容、吸引学生的有效载体。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新媒体、大数据等各种互联网形式具有高度耦合性,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传统教学模式,使授课过程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不断吸收各种教学新手段。最后,最重要就是思政课教师本身的个人魅力和学识是有效完成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和保障。要想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课程内容,作为教师本身必须要真懂、真信,具有极高的理论素养才能说服学生。当然,教师的亲和力也是极为重要的,除了上课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课下也要和学生积极互动,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从而实现教学主客体之间有效沟通。
在第二课堂中,拓展教学渠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同向同行”,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打造立体化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仅仅靠第一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以“大思政”的视角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外延。首先,思政课堂可以延伸到相关专业课程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思想体系,其思想光辉散落在各个学科当中,我们在进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和表达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联系和逻辑勾连,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高度和实践意义。其次,思政课堂还可以通过理论宣讲、知识竞赛、时事主题辩论赛等各种活动形式来解读和剖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这无疑是思政课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全新载体。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的有效机制
虽然“进教材”和“进课堂”是我们“三进工作”的必要前提,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否“进头脑”才是最终的评价批准。近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教育呈现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仍然表现出被动教育、填鸭式教育,下课就忘、学完就扔,并没有真正把思政课所学东西“进头脑”、深入人心。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和“进教材”和“进课堂”相比,“进头脑”的本质要求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认知和信仰过程。很显然,“进头脑”的过程实质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知识形态转变为信仰形态,由认识转变为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的过程。
从心理学领域来看,信仰属于一种复合的精神活动,它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领域来看,信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总开关。习近平指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只有根据信仰的生成过程和形成机理,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
首先,作为信仰主体的学生会考虑是否“可信”,也就是新思想必须在理论层面被信仰主体所接受认可,信仰主体会通过已有的知识对信仰的对象形成基本的认知分析与逻辑论证,这是“进头脑”的第一步。这一过程最首要的是摒除意识形态偏见,通过学术研究,揭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占据着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
其次,要把“可信”上升到信仰第二层次的“确信”,所谓“确信”并不是停留在将知识状态的理性认识转变为信仰状态的情感认知,而是要把信仰对象结合到现实实践活动中加以检验。如果信仰主体发现能够其信仰对象能够有效地指导和认知实践活动并给予自身知识层面上的升华和总结,那么就会不断尝试把信仰对象“内化于心”,确信阶段就成为了科学信仰生成的标志,没有确信阶段的激发强化,科学思想只能是知识,而不能形成信仰。
最后,通过“确信”达至“坚信”,做到真信然后知行统一转化行动路径,实现“外化于行”。这是“进头脑”的根本标志,也是信仰生成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因为“坚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他们就会把它当作理论武器、行动指南,在社会活动、认知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就会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6-12-7.
[4]管桂翠.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108-112.
[5]秦宣.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