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探讨

2019-07-01 14:01简顺娥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简顺娥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但其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状态。长期的监管缺失、绩效考核时不涉及资产管理等原因,造成国有资产处于流失、闲置等状况,未有效发挥资产的作用,使用效率极低,甚至还会成为利益交换的筹码、滋生腐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一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2.046

2006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我国国有资产的体量庞大,而行政事业单位占全部资产的约1/3。如何管理这一部分资产是过去和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2006年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除了国家颁布的制度之外,各地根据在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经过这些年的运行,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重资产采购、轻资产管理”等。

1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运行现状

1988年8月,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它的主要职能是在财政部的领导下对我国境内外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之后各级政府相应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单独管理。随着机构的改革,2003年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变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在管理模式中,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归于各级财政管辖。管理方法大多是依据下发的各项制度,2017年,财政部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度报告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和应用水平,提高国有资产基础信息质量,夯实管理基础,完善监督管理。

归纳各地的国有资产管理内容,主要有:基础管理、使用管理、资产处置管理、监督管理。基础管理工作是国有资产的评估、登记、清查、统计、信息化管理等工作;使用管理则包括资产配置、日常管理、对外出租等。资产处置管理则是根据资产来源划分,对于无偿划拨、置换、购买等资产分类处置并同时进行产权变更;监督管理则是一个单独的体系,在日常监督中有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此外还有平级的财政、审计、社会监督等。

2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仅仅是某个环节,而是涉及到很多环节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配置是“入口”环节,此环节并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从近年来对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标准明确之后的清理工作,不难看出,在过去的运行中,严禁超数量、超标准采购资产比比皆是,这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完善的资产清查制度、不健全的资产内控制度,则使得资产的监管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2.2 国有资产管理存量信息不健全、产权意识淡薄

国有资产管理的存量信息依赖于资产的清查,账实相符是资产管理的基础。但在资产的清查中,账面资产和实物资产长期不一致:新增资产未及时入账、登记;己处置资产未及时下账更新状态;资产实际使用人、部门等与登记情况不符,使得资产无从核查,尤其是历史久远的资产,都会成为迷雾。

意识淡薄,尤其是产权意识,这跟体制有很大关系,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不是企业,没有成本意识,所以对其所拥有的资产没有产权意识,由于监管存在漏洞,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利用这国有资产来填充单单位、课题日常开销或者其他为个人或本单位用途,这也造成了这些机构的寻租行为,滋生腐败。

2.3 管理人员意识淡薄,缺乏资产预算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为预算单位,需提前报下一年的计划,在编制预算时,存在多种情况:预算人员会不对下一年的计划认真规划,只为了完成任务,就在往年的资产预算上人为任意地修改就报送计划;由于预算批准后以后修改难度很大,因此在报下一年的资产计划时,为了防止无钱可用,因此在预算时,会尽可能地报资产预算,这也是现实中到了年底时,很多行政单位突击花钱,为了就是完成本年的预算,不影响下一年的预算审批,突击花钱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3 改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途径

3.1 明晰权责、量化考核,制定量化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

国有资产管理诸多问题来源于行政事业单位这一体制,归根到底即没有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无论是单位领导干部还是员工,没有考核是与国有资产的管理挂钩,自然会形成国有资产处于无人管理的局面。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有种独特的现象,即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对于所有权单位,领导干部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考核指标中;对于使用权单位,将产权责任落实到使用部门领导考核,层层考核,层层监督。

量化标准,而不是将资产预算仅仅统一到年度整体预算中,需要细化资产的预算标准。建立一套详细的量化标准,详细反应国有资产状况:比如现有的存量资产,将其中重要的资产单独列表报送;价值要及时评估、更新;根据每年统计情况计算资产配置增长率、最低使用年限执行率等考核指标;结合各个单位的行业特点、单位规模、人员情况,计算人均资产占有率,資产闲置率。

标准量化后,有了数据的支撑,就应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国有资产管理环节多使得流失现象严重;而在追究责任时,由于环节多,各个环节互相推诿,最后责任人就不了了之,因此应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尤为重要。建立追究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考量:一是按国有资产管理环节追究,无论主管部门和每个环节中的经办人都应该负有责任,这样可以解决相互推诿、无法追究的情况;二是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层级追究,层层追责,直到最低层级;三是按照责任金额追责,比如对损失金额500元以下且非主观故意造成的,追究经办人和直属领导的责任,金额越大,追责层级越高,情况严重还应追究法律责任。

3.2 依据自身情况,借鉴国外资产成熟地运作模式

相较于西方国家,“小政府、大市场”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这也会是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不仅仅是国有资产的管理这一领域。无论是美国、加拿大、日韩等,在政府资产的管理模式中都体现了分权的思想。美加政府资产管理模式:财政部承担国有资产综合管理职能,由其他的独立专业机构负责具体事务;而日韩则是由其他主管部门来负责具体事务,这些管理模式都强调了监督的作用,这也将值得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变革时借鉴。

3.3 建立统一、分类、阳关化的管理模式

虽然国有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有很多地方政府摸索出符合自身地方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且行之有效,比如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管理模式。

在南海区,首先对国有资产统一管理,打破原来的单位所有制,将全区所有的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统一收归,集中管理,这直接就解决各个单位重复采购、资源浪费的问题。在统一收归后,对国有资产分类管理:一般分为办公类、公益类、空置类、编外资产。对这些资产分类管理:办公类和闲置类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对资产维护和处理;公益类资产由政府直接管理;编外资产但归属行政办公使用的资产则交给市场化的公司来运作。

建立阳光化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现今为大数据时代,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化的数据库,有了基础数据库那之后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同时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实时更新,能随时反应资产的状况,资产的更新只需在线管理即可,简洁便利。有了基础的数据库,才能实现“阳光化”,特别对于空置的资产。闲置资产的出租、出售、拍卖都可以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外公开招投标,这一方面可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减少了腐败的机会。对外公开招标属于市场化运营,相对于行政措施的强制有力,市场化的手段能迅速反应供求关系,也能反应资产实际状况,反作用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市场化的措施多样化,能根据资产的各自属性找到合适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文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411号)[Z].1998.

[2]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35号令)[Z].2006.

[3]董司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初探[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4]王湘,李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產与财务,2009,(8):7-15.

[5]杜爱林.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J].山西财税,2013,(6):9-15.

[6]张小锋.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西部财会,2016,(6):4-10.

猜你喜欢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