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语篇分析

2019-07-01 03:44刘二芝
现代交际 2019年9期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概念隐喻

刘二芝

摘要:概念隐喻使隐喻研究发生认知转向,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认知研究也日益成为热点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是典型的政治语篇,本文以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在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实体性隐喻视角下,考察201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认知模式,阐释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特征,为政治语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 政治语篇 概念隐喻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100-02

传统修辞学中,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使隐喻研究发生认知转向。Lakoff & 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1980:5)。Lakoff(1996)在Moral Politics中首次从认知角度分析政治隐喻,带动了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研究的热潮。在中国,汪少华(2014)从认知视角探讨美国政府话语背后主要的架构和隐喻。然而,已有研究大部分是以西方政治文本为对象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典型的汉语政治语篇,本研究选取201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语料,借鉴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探索报告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模式。

一、理论框架

王寅(2014)在他的《认知语言学》一书中提到,“L & J(1980)将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结构性隐喻指根据一个结构清晰、界限分明的概念去建构另一个较为模糊、抽象的概念,如:THE MIND IS MACHINE。方位性隐喻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位置,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本体性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观念等看作有形的实体和物质。如:THE MIND IS ENTITY。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在结构性、方位性以及本体性隐喻的视角下,考察报告中的隐喻模式。

二、研究方法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本文所选取的报告语料来自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 //cpc.people.com.cn/),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隐喻识别分为两步:第一步,使用“语料库在线自动分词和词性标注系统”(http: //www.aihanyu.org/cncorpus/index.aspx)对自建语料库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第二步,细读报告,识别并提取报告中的隐喻表达式,按照隐喻模式的类型归纳为9类(如表1)。

本文尝试问答三个问题:1)报告中有哪些隐喻模式?2)报告中的隐喻模式与概念隐喻中结构性、方位性和本体性隐喻之间的联系?3)如何运用概念隐喻强化报告的意义构建?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报告中主要运用了建筑、旅程、战争、机器、水流、空间方位、容器、物品、生命体隐喻。下文在结构性、方位性和本体性隐喻的视角下,分析报告中的概念隐喻,并指出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现实作用。

(一)结构性隐喻

在报告中,结构性隐喻又包括建筑、旅程、机器隐喻等,下面以旅程隐喻为例。“导向”“步伐”等是旅程隐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表达式,例如:

(1)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

(2)重點领域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行。

旅程隐喻可以归纳为“发展是一段旅程”。党是引导者,广大人民群众是旅行者,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行进。使用旅程隐喻能够更好地使受众了解政府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执政理念以及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从而达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和认同。

(二)方位性隐喻

方位性隐喻是运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远近、深浅、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统(王寅2014:410)。本文主要以“上下”隐喻来说明。例如: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

(4)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广促进社会和谐的“枫桥经验”。

报告中多次提到“回升”“提升”“深入”“落实”等方位词,这样“一上一下”的方位隐喻,生动形象地向人民群众展示了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同时使人民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国家政策。

(三)本体性隐喻

本体性隐喻又包括容器隐喻、实体和物质隐喻以及拟人隐喻,分别对应于报告中的容器隐喻、物品隐喻和生命体隐喻。下文将对生命体隐喻做具体分析。

生命体隐喻,就是将事物看作具有生命力的,即赋予抽象事物于生命。例如:

(5)经济外交、人文交流成果丰硕。

(6)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生活中有机的生物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不竭源泉,大量概念隐喻在此基础上诞生,如“繁荣”“成长”等,都是生命行为,在政治话语中用来隐喻我国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状态与动向,可以更好地展现中国蓬勃发展的勃勃生机。

四、结语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语篇中的话语比较抽象,隐喻则通过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把抽象的政治概念表达得更加具体、直观,更易于民众理解、接受。本文以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在结构性、方位性以及本体性隐喻的视角下,分析了201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认知模式。虽然对理论和真实语料都有所涉及,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篇幅有限,而且语料只集中在201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阐述的观点也不尽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Lakoff,G.&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Moral Politics: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t[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6:1-50.

[3]汪少华.美国政府赖以生存的架构与隐喻[J].山东外语教学,2014,35(4):30-34.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政府工作报告概念隐喻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圈定今年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 总理为啥要提倡工匠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记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潜台词如何驱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