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新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的西南部、“辽西走廊”东端,南临渤海,北依松岭山脉,是环渤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的交汇点,连接东北内陆与渤海的黄金走廊,与此同时由于锦州市内有丰富的水源和大量的平原地带,故此为农业的种植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且锦州市被誉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市,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两百万亩左右,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众多、環境承载能力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故此为满足当下人们正常生活对于粮食作物的需求,积极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成为了锦州市基层产业机构的核心发展方向。
1玉米高产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培育出满足当下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粮食作为,成为了现阶段基层产业的核心发展方向,而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从目前来看,在当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现代化产业发展趋势下,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有效地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品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栽培过程中,仍然存在下述问题,进而对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
1.1劳作者缺乏基本的农业知识,违背了植物的生长规律
劳作者作为玉米种植的主体,其自身知识储备和种植技能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与玉米产量和品质息息相关,与此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它还与农民自身的经济效益具有直接联系,而从目前来看,现阶段在农村从事劳动作业的群体大多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基层工作者,他们对于玉米的种植大多是在长期不断的种植过程中自我总结的一些种植技巧,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教育培训,从而导致其对于“玉米高产”的认知一直处于模糊的状况,在农作物生长阶段,作物施肥不科学、植株密度不合理、对害虫的防范不到位等问题屡见不鲜,长此以致使在高产栽培技术下,玉米的产量并未取得预期的种植目标。
1.2玉米种植过程中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方式
相较于其它粮食作物,玉米对于劳作者而言,不仅是一种用于满足自身温饱的粮食作物,最主要的它更是一种具有可观经济效益的经济型作物,对于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玉米种植地不断锐减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故此为满足当下人们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锦州市劳作者受传统种植根深蒂固的影响,粗放式栽培与管理方式仍是目前当地玉米种植的主要方式,即在具体栽培管理过程中仍采取大水漫灌、人力耕种的方式,农机机械化水平较低,给农业劳作效率和玉米产量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玉米高产栽培过程的优化处理策略
2.1对玉米品种进行科学选择,建立玉米种植示范区
经大量科研数据分析可知,玉米选种是玉米种植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品种自身的抗性以及其它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玉米种子产量和品质具有直接影响,故此为从根本上时效内玉米“高产、稳产”的种植目的,在进行品种的选择过程中,基层产业机构和劳作者需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种植制度以及病虫害类别,从而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抗倒性和抗逆性的优质品质,与此同时在进行新品种的引进过程中,锦州市基层产业机构需建立相关的种植示范区,进而为新型玉米的推广创造良好条件。
2.2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群众的种植素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当前栽培高产技术不断推广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玉米栽培的主体,农民自身缺乏基本农业知识是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故而为从根本上规避上述问题的发生,切实提高玉米的种植产量和品质,一方面锦州市基层产业机构需加大对当地劳作者的教育培训力度,即通过定期开展座谈会的方式,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从而为其认知能力和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打下坚实基础,而另一方面当地政府机构还需加大农业机械化的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指派农业科研工作者深入农民群众内部,指导当地劳作者做好玉米栽培前、中、后期的管理工作,以期在保证科学播种、施肥的基础上,切实有效地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而为玉米产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2.3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
从目前来看,在当前玉米种植过程中,为从根本上切实提高玉米的种子质量和产量,提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也是当下基层产业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核心发展方向,即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农民群众不仅需具备充足的种植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病虫害发病规律、治理方法和防控对策,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也是农民群众获取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故此为从根本上有效地提高玉米的种植质量和种植效益,加强对玉米病虫害栽培技术以及防治工作的研究,是保证玉米种植高产量、高收入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
(作者单位:121400辽宁省黑山县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