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才能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后进班级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较大不足,帮助家长提高对教育的认知和水平很有必要。
关键词:理性;信心;学校纪律;正确教育;积极参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习近平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的影响对孩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必要途径。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然而,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总会发现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与学校教育产生内耗的地方。比如现任班级学生的升学成绩是小县城中最低的,感受尤为明显。许多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有待提高。这些学生的智力水平肯定是没问题的,经调查发现,学生家长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教育意识、教育水平不够。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代人所受的教育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家庭教育對学校教育的影响。因此,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水平,特别是针对现任班级这种情况,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延伸——对家长的“教育”就很有必要了。
一、 理性面对现实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能力、爱好等都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特点,一些行为习惯、道德品质需要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养成。前述班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习惯不好,上课效率不高、不能自觉完成作业等,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一部分同学在其他方面表现也有不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现实不仅老师要面对,家长更要面对,不能因失去了才感到珍贵,一直在扼腕叹息,而要面对现实,抓住今天,才有明天。不能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只有基于孩子的现实,努力弥补自身家庭教育的不足,才能取得孩子进步。
二、 重新树立信心
信心是指对行为成功及其相应事物的发展演化犹如预盼的信任程度。信心表现为对实现行为任务目标成败的外在感知、情绪反应、外在意识。和一些家长交流沟通过程中,总能听到诸如“没办法了,我们说的话他都不听”“基础差,只能那样了”“一回来就玩手机,管也管不了”之类的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应该每个家长都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类拔萃呢?但往往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如果孩子的成绩、表现达不到家长的预期,甚至还差得很远,很多家长就会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从而放任不管,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家长可能认为都这么差了,还能有什么希望。殊不知,如果放任不管,形成正反馈效应,只有更差。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重新树立信心,积极与学校配合,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取得进步,又何尝不是教育的成功呢?
三、 明确学校纪律
学校纪律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严格的学校纪律,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把纪律约束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最终升华为一种文明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和学校“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有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假期结束后学生返校上学,种种不良行为又出现了,学校、班级都要花大力气重新进行纪律整顿;学校禁止学生骑摩托车、超标电动车上学,曾看到一位骑摩托车来带女儿回家的母亲,却让女儿驾驶摩托车载着她一起回去。因此,家长明确学校纪律是很有必要的。学校纪律是比较系统、科学的约束,家长明确学校相关纪律,知道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应用在家庭教育中,可以弥补自己“不懂教”的问题,同时也能使学校教育得到延伸和强化。
四、 学会正确教育
一个班级的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方法不尽相同,但了解掌握一些教育规律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比较典型的是一些家长重物质奖励而轻精神激励,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吵闹非常,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谢谢你们。”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又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我们多辛苦才给2美分!”他们发誓再也不来为老人玩了!这就是德西效应,总是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去刺激孩子,时间一长,激励的效果就会变得越来越差。同时,这样的物质奖励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以精神激励为主,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引导孩子树立责任感、成就感,增强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精神激励才能让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努力前进,让激励的作用正面而持久有效。
五、 积极参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不知道参与孩子的教育是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往往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都交给老师了,自己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只有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大家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即责任分散效应。正是如此,许多家长因种种原因,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还很不够,和学校教育配合不积极。当然对于这种情况,各方面特别是学校、老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以引导调动。如据《南方日报》报道,深圳市教育局建议有条件的区和学校开展“家长积分制”,对参加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家长采用“积分制”的形式进行记录,以提高家长的活动参与度。近两年国内有不少城市或学校都在自发地探索和尝试这种方式,被认为是创新之举。
学校教育远不是教育的全部。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延伸,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和水平,调动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才能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动力。
作者简介:赖建阳,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德化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