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鼓手

2019-07-01 03:43李静
现代交际 2019年10期

李静

摘要:田间由胡风力荐,最初作为七月派的代表诗人在诗坛崭露头角。随后田间又擂响了战争之鼓,其诗歌的抗战书写曾振奋了一个时代。他是一个受过崇高赞誉与尊敬的诗人,也同样一生饱受争议。在战争硝烟散去的时代,如何客观公正地鉴赏田间的诗歌,重估其文学史价值,显然非常具有研究意义。

关键词:街头诗 鼓手 抗日救亡 叙事诗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106-02

田间是七月诗派的代表性诗人,在胡风的支持下,他的作品开始被大众熟知。他在抗战时期发起的街头诗运动曾经鼓舞很多人参加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中去,在不同时期受到的批评和责难也不绝于耳。战争年代已经远去,对田间作品的鉴赏应该回到历史现场,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去解读他的思想与创作动机,才能保持客观。本文试回顾田间在抗战时期的创作、诗艺观,分析其抗战背景下的诗歌创作实绩,进而重估田间的文学史价值。

一、田间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

田间从小饱读诗书,尤其喜爱《诗经》,接触了白话新诗以后就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在抗战爆发的前夕,他在鲜血和杀戮中燃起了爱国的热情,在上海读书时和同学蒋弼、周而复等加入了“左联”。他的处女作是《海之歌》,是他不愿做亡国奴的呼喊。胡风最早发现了诗风淳朴又真挚的田间,倾情推荐他的作品,甚至给他的早期诗集做序。爱国主义诗作招致了祸端,国民党开始搜捕他。1937年他去日本避祸,在日本又吸收了西方诗歌的艺术成果,尤其是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体形式和革命精神几乎成为田间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田间和众多文艺爱好者都从各地辗转来到了抗日前线。他是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一员,随后到了延安,创作了《给战斗者》以及《中国底春天在号召着全人类》《自由,向我们来了》。他吸收了马雅可夫斯基诗作中的生命激情,创作有鼓点节奏的短诗。闻一多盛赞他是“时代的鼓手”,认为“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1]田间创作的诗歌节奏欢快而铿锵有力,农民和战士备受鼓舞,对抗战起到十分有利的宣传作用。他放弃了知识分子的骄傲,怀着壮志豪情加入抗日的大时代,让自己的诗歌成为拯救家国的武器。随着《给战斗者》的广泛传播,大众点燃了爱国的激情,在心中擂动民族战争的锣鼓。这部诗集的影响力之大,实属和平年代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抗战初期,田间发起了一场“街头诗运动”,他主张把诗写在传单上贴在大街小巷,鼓舞民众的抗战士气。他把民族危难中的痛苦与悲愤写在纸上,鼓舞着满身弹伤和刀痕的荣誉战士继续战斗。他的诗歌恰似在血雨腥风中继续用民族尊严擂动的战鼓,召唤着中华民族的万丈革命豪情,巩固了中华民族坚持长期抗战的信念。

1938年以后,田间开始参加不同的政治工作。在坚持写街头诗之余,开始撰写叙事诗《村中纪事》《名将录》等。长篇叙事诗的佳作较多,例如《铁的子弟兵》《赶车传》《亲爱的土地》《戎冠秀》。他不但颂扬民族英雄,也为抗战中的人民群众立传。抗战后期的作品更加朴实,更加生活化,《抗战诗抄》与诗作《短歌》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田间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鼓点诗作和叙事诗都符合那个年代的抗战任务。作为宣传最有利的文体形式,它的光照亮了整个民族。虽然当革命战争背景淡去,这些诗作在灿烂的文学星河里似乎失去了色彩,但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能脱离它产生的时代,只有回到历史现场,才能还诗人以公正。幸运的是,学术界仍然没有遗忘田间,他的《给战斗者》成为了优秀图书,甚至被学者赞誉为“一块被重新擦亮的文学丰碑”。

二、田间抗战时期的诗歌主张

田间在不同时期都不间断地表达了其独特的诗艺观。抗战时期的诗歌作品是他一生坚持的诗艺观的理论实践。

首先,他一直认为诗人就应该是战士。他不是居功自傲的人,没有把自己当作民族英雄。他来自于底层人民,自小浸染农村的淳朴民风,亲眼目睹农民在战争中颠沛流離难以逃脱血腥与杀戮的命运。他的诗作为农民而作,也为加入抗战的广大民众而作。他认为诗人要像战士一样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应该用尽全力带动人民走向民族战争的疆场。他把诗歌当作刺向敌人心脏的战刀和指向敌人队伍的枪炮。

其次,主张诗歌抒发情感,他要为革命发出振奋人心的呐喊。田间作为一个底层民众,从小深切感受着人民被践踏被蹂躏的切肤之痛,走进现实主义的抗战诗歌阵营,是民族责任心使然,是战争时代特性使然。他认为作为一个战争年代诗人的使命就是“使诗的精神和中国民族的精神,使诗的精神和战斗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2]无论遭受多少质疑,他仍点燃自己的生命余晖,只为了那一腔的民族家国情怀。

再次,他认为诗歌不能脱离生活,诗歌是创造的,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根基。生活虽然不会随时给诗人创作的灵感,但是生活经历经过沉淀必然让诗人写出凝练的诗句。他认为诗歌不仅要有真理,也要有形象,主张诗歌要营造意境,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这与其古典文学积累有关。他没有把自己当作社会精英,而是始终与普罗大众站在一起,学习民歌,深入民间体验民情。他倡导诗歌大众化,践行当时的文艺界指导思想,于是诗作既面向大众,又有古典的意境。

三、田间抗战时期的诗歌创作特点

田间一直是七月派诗人的中坚力量,诗作风格随着他的抗战经历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借鉴了新月派等流派的创作手法,学习了蒋光慈的红色鼓动诗,他也与诗歌成就很高的艾青互相学习。除马雅可夫斯基之外,田间也学习歌德与普希金等众多西方诗人的作品。他兼收并蓄,自成一派,创立了“田间体”。

其一,田间是现实主义诗人,继承五四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他倡导“街头诗运动”,让诗歌走向大众,不怕危险,到战争纷乱的世间角落体察战火燃烧下的世态人情。他笔下关于士兵战士身体与心灵受创伤的题材很多,他描述着被日本兵扫荡过荒无人烟的村庄,也刻画着四处逃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难民,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抗战中后期,田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基层体察民间疾苦,写了许多叙事诗与政治抒情诗。他吸取民歌艺术,为战争中的真实人物写下千古的赞歌。田间采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古典创作艺术,用赋比兴的手法,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贯穿始终。

其二,田间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田间生长在充满童趣与闲适色彩的乡间,自小有深厚的古典文化积淀,属于诗人的浪漫气质也在田间身上随处可见。郭沫若早期的浪漫主义诗歌实验就以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色,田间诗歌奔放的情感,热烈的抒情都师承郭沫若。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一个革命的浪漫主义文艺工作者,他的作品从来不乏新奇的想象力和奔腾的情感,不乏独特的意象。比如,他的代表作《给战斗者》:“在诗篇上/战士的坟墓/比奴隶的国家,/要温暖,/要明亮。”[3]这首诗的比喻是极端的对比,也足见以战士自居的诗人要誓死捍卫祖国的决心。他的政治抒情诗有红色的浪漫主义基调,长篇叙事诗也不乏浪漫主义色彩。《赶车传》的抒情意味浓重,“赶车”本身的象征色彩也十分明显。石不烂就是传奇式英雄,战火之中,无所畏惧,与赵云单骑救主的故事不无二致,刀枪之前面不改色;史明伟就义以后,变作一只“金鸟”;金娃在战火中犹如“火人”或“飞雷”:故事框架就借鉴了神话演义。

其三,诗歌体式别具一格。他最早接受了胡适的白话新诗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索,最具特色的就是他创作的鼓点体诗歌,一字或两字也能成行,简洁有力,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提高了宣传功效。诗歌在战争年代像敲响的战鼓一样传遍抗战的前线和敌后根据地,《给战斗者》等诗作无可非议地属于抗战书写的杰作,鼓点体诗作因而在抗战时期得以扬名。田间提倡的“街头诗运动”也创立了街头诗和传单诗等相关诗体,与哲理诗和明信片诗有良好的承继关系。因为多抗战相关的口号,所以政治属性明显。此类诗形式自由,短小简洁,适合大众学习,宣传效果明显,仍然不失诗歌的艺术特色。延安地区因此效仿的群众诗歌此起彼伏,街头诗创作进入高潮,抗战诗歌的整体创作都被带动起来了。田间抗战中后期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也为该诗体的长足发展做出了跨越性的贡献。叙事诗吸收了报告诗、史诗等诗体的形式,文艺界叙事诗创作也曾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井喷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写的《赶车传》甚至是叙事诗里最长的杰作,其叙事诗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创作数量属于历史之最。田间向民歌学习创作出来的民歌体也是大众化文艺主张的创作成果,《戎冠秀》就是新诗格律的完美实验。田间不仅继承古典诗歌匀称的节律、整齐的句式,还于整齐中追求变化,在变化中坚持诗意的统一。因此,他的诗歌也推动了诗歌格律化的进步。

四、结语

抗战时期的诗歌以民歌体叙事诗和政治抒情诗为主,诗歌整体风格以生动形象、简洁有力、政治宣传性明显为特征,创作成绩较为显著的还有艾青和臧克家,他们三人各有所长,抗战书写都在民族大义激荡的年代留下了历史的回响。田间的诗歌代表着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的时刻觉醒的民族意识,塑造了一个个启蒙大众的抒情主人公,在抗战时期备受追捧。他被称为“第一个抛弃了知识分子底灵魂的战争诗人和民众诗人”。[4]他的《拟一个诗人的志愿书》高喊“我宁肯牺牲自己,不牺牲人民与诗歌”,他的《给战斗者》告诫中华儿女“这古老的民族/不能/屈辱地活着/也不能/屈辱地死去”。鼓点般的诗歌像闪电一般划过战时的天空,每一首诗都是抗日救亡的民族魂的体现。诗人像一个执剑前行的启蒙者,把政论性的话语幻化成鼓点式的战斗之歌,感染着每一个沉睡的狮子,发出猛狮的怒吼。一個民族都将灭亡的时刻,艺术个性服务于民族大我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政治属性占据主导地位的作品在历史激流奋进的历程中,饱受争议,回到硝烟弥漫的历史现场,田间的抗战书写不可否认地曾经像那啼血的杜鹃花一样娇艳,渲染了战火中盛开的民族之花。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三卷)[M].天津:开明书店,1948.

[2]白崇义.擂鼓诗人田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3]田间.给战斗者[J].七月,1938.

[4]张传敏.七月派文献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