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9-07-01 05:20蒙严莲
读天下 2019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中学生影响因素

摘 要:中学阶段正处于人类发展的青春期,在心理学上又被称为“第二断乳期”,也叫“第二反抗期”,充分说明了中学阶段教育学生的困难性要关注中学生的必要性。在该阶段内,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更加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环境,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同伴等的影响,导致自身成长面临一些心理问题。因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我们关注,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值得我们探讨,从而为帮助中学生更好成长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一般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而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环境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它具有四个标志:第一,身体、情绪、智力协调;第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第三,具有幸福感;第四,在工作和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生活。而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寻求独立又依赖帮助,自尊又易受挫,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容易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抑郁不安等。我们要根据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中学生积极向上、阳光生活,树立健康的心理。

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 认知能力不足,情绪状态不稳定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他们的生理发展與心理发展不一致,心理发展较为落后于生理发展。在这一时期内,第二性征、身体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内心更为渴望对异性的接触;但是心理方面受到知识面、思维等的限制,认知能力又还不足,就容易使中学生情绪状态不稳定,波动起伏较大。而接触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力,也将会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带来不同的见识,没有能及时调整认知的中学生,会有难以融入的错误认知,造成心情低落、压抑等情绪问题。

(二) 易受挫,强自尊

中学生逐渐成长,心理需求逐步接近成人,他们既需要得到来自家长、教师、同伴的肯定,又需要得到他们的尊重,来满足自己自尊的需要。而过强的自尊心以及心理韧性不足等原因,又会导致中学生心理非常容易遭受挫折,很多小事容易扩大化,多数时候不能直面挫折,导致自卑、烦闷、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

(三) 易焦虑,多抑郁

中学生逐渐成长,在逐步脱离父母和学校走向独立的同时,也逐渐要自主面对很多选择或决策,中学生也逐步要求独立自主。但是受到中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正式形成,为人处事的方法还不娴熟等原因的影响,中学生也还在依赖于家庭和学校。既要独立又不独立,容易造成中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在遇到事情时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在不能很好地处理事情时会产生责怪自己、灰心丧气、不能承受的心情,导致抑郁,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和学习生活。

二、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一) 家族病史

如果在家族发展历史上有过类似病史,就容易遗传到下一代,导致类似病史的产生。此外,病菌感染、器质性病变,也有可能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 家庭经济水平

原生家庭从中学生一出生就陪伴着他们成长,其中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而原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对中学生影响深远。家庭经济水平较高的家庭,在生活、学习、心理、物质等方面就能提高更好的条件给孩子,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家庭经济水平较低,或者严厉控制孩子的经济消费的家庭,会给孩子造成这样一个观念“我家很穷,我什么都不能买”,长期的压抑,容易使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同时,还会让孩子自卑、不敢表达、性格胆小等,不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过高或者过低的满足中学生的经济需要都是不可取的,过高容易造成目空一切,中学生容易形成骄傲、看不起同学、人际关系差的后果;过低则容易自卑胆怯、不敢参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后果。

(三)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又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忽视型。不同的家庭和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同的,提高的家庭环境也不一致。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父母提出合理的要求,指导孩子遵从,能够尊重孩子,在帮助的合理民主中,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的理解与温暖的同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孩子的待人处事、人际交往、自信独立等美好品质,都可以从家庭中习得,有利于他的身心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状况。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自卑容易受挫,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将怨气发泄于人,造成适应不良,压力大;放任型教养方式,孩子没有得到来自家庭的理解和帮助,认知能力不足,容易焦虑迷茫;忽视型教养方式,父母不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孩子缺失来自亲戚的温暖,情感比较空虚,抑郁等容易产生。

(四) 教师教学方式

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强盗。”说明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也有“孟母三迁”的故事,都是强调环境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个人的成长,不只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学校环境的作用也十分大。而学校老师,作为陪伴中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老师的教学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教师批评或体罚或责骂学校,容易引起中学生的逆反对抗心理,甚至会焦虑抑郁;教师不负责任的行为,嘲笑挖苦或者不理睬学生,会造成中学生消极的心态,缺乏自信心,人际交往不善;教师猜疑、错怪学生,会造成中学生郁闷、压力大无法释放的心态等等。教师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亦师亦友,起着导向的作用,中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鼓励与赞许,喜欢的是积极的语言和和善的话语,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中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况。

三、 小结

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成长,培养健全人格,拥有和谐人际关系,适应社会发挥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受到家庭经济水平、父母教养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等的影响。因而,我们要从有关的影响因素探究,给予中学生及时的帮助,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源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因素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5(10).

[2]戴伏英,王芳芳,高秀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3年5月第19卷第5期.

作者简介:

蒙严莲,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横县马岭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状况中学生影响因素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