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国家的全面发展,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地提升,加大了对其的投入,都想让孩子在学校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来完善自己,为他们未来发展做铺垫。在这样的形势下,所有的学校愈加的重视起学生的教育,想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其中,小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学是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只有在小学的时候打好基础,才能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键词:小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语文是小学教育的主科之一,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考试的综合成绩中占有着很大一部分,对考试综合成绩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小学生要想在考试中考得令人羡慕的成绩,获得别人赞许的目光,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授课中付出了非常多的汗水,想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但是,实际的教学却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效果,大多数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依然偏低,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老师没有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有效的统一,对此,本文为所有的小学语文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 正确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一)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交流工具,是表情达意、交流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过程,即积累语言,从而积淀语感,运用语言的过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正确指导学生。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最后,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人只有具备了一定语文知识,有了一定语言积累,掌握必备的语法知识后,才有条件学习其他学科。
(二)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的内涵非常广泛,涵盖人类的各种文化,绝不仅限于思想性和情感性。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简单说就是人与文化的关系,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就语文学科来说,人文性强调语文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感情的生命个体,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却直接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发展。
(三)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二者相互统一,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只重视工具性,会使语文教学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沼。但如果抽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会使语文课变成人文教育课,失去语文学科的本质。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人文性是必然属性,二者相互统一,缺一不可。
二、 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 在品词析句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含英咀华,想象作者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丰富作者的精神世界,鲜活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作者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教师具有张力的问题引导下,围绕文本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思考、品味、争论,领悟作者的写法。阅读教学应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进行语言实践训练。
(二) 在“理解内容”与“领悟表达”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习一篇课文,当然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但是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言语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则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行进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和谐统一的道路上。
(三) 在听说读写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在学生对文本的人文内涵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时,应努力营造一种调动学生知识积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大环境,并提供一定的语言形式,让学生有依可循,有例可鉴,从而不断丰富、扩展、积累语言,达到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 结语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民生活的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变化、不断地向前奔跑。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逐渐的充实自己使自己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更好的生存下去,要不然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小学语文老师也应该不断地接触新的事物,在闲暇的时间里多学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知识,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的专业,知道怎样把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小学生学习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快速的增强他们的语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曾月峰.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35).
[2]武彩云.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7(11).
作者简介:
黄珠琳,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贡川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