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不仅仅是用来玩的

2019-07-01 02:23刘超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19年20期
关键词:鲁班纸鸢放风筝

刘超

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放风筝的时候。

风筝的雏形

史书记载,风筝源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鲁国的著名工匠鲁班看到了鹞鹰在空中盘旋飞翔,深受启迪,就“削竹为鹊,上天三日不下”。这是风筝的雏形。

知识链接

鹞鹰:属鹰科鹞亚科约11种鸟类。体细瘦,体羽单色不鲜艳,腿长,尾长,低飞于草甸和沼泽上,觅食鼠、蛇、蛙、小鸟和昆虫。体长约50公分,样子像鹰,比鹰小,背灰褐色,腹白色带赤褐色,捕食小鸟有时也会像大鸟一样发起攻击。

诗文赏析

风 筝

〔唐〕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

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

又被风吹别调中。

寂静的夜空中,何处传来弦声?这弦任由风儿演奏出简单的音调。这音调似乎很模糊,但仔细听来却能成曲,也勉强能欣赏。

唐朝时,中国风筝相继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以及欧美各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就把风筝称为中国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演奏乐曲的风筝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翟也曾斫木制鹞,能在空中飞翔。汉朝初年,韩信用竹篾扎出架子,糊上纸,做成了更接近于后来的风筝的飞行物,用线牵引着,使其乘风飞空,这种飞行物便有了“纸鸢”的名字。到了五代时期,李邺在纸鸢的头上装了竹笛,安置了丝鞭,风吹着竹笛,鸣声响起,宛如古筝,于是就有了“风筝”之名,唐朝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写的就是风筝在天上发出古筝一般的声音的情景。这曲子一会儿又变奏出另一种声调。可见,唐代的风筝装有弦或笛,飞入天空在风的吹奏下发出声音,甚至能够产生美妙的乐声。这也就是风筝名字的由来——因为它能在空中发出筝弦的声音。所以如果仔细区分,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区别的。普通纸鸢不会发出声音,而风筝却能奏出音符。

战争中常用的武器

在古代,风筝不只是放着玩的,更是战争中常用的武器。在唐朝以前,风筝就曾应用在军事上。《鸿书》中记载,春秋时期,“公输般(鲁班)为木鸢以窥宋城”,说的是鲁班首先把风筝用于战争侦察中。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在决战时,刘邦的大将韩信曾放起一只风筝,根据风筝的引线的长短来估计秦朝皇宫的距离,从而确定方位,然后开凿出地道,赶在项羽之前攻进了秦朝皇宫。还有个风筝载人的故事,虽然存疑,但也姑且听之。据说韩信把项羽的军队围困在垓下时,让一身轻之人坐在大风筝上,乘着夜风悄悄来到项羽的军营上空,唱起了凄凉而婉转的楚歌,触动了项羽手下那些楚兵的乡思,致使项羽的军队人心涣散,士气低落,最后一败涂地。

明朝时有一种火器,名叫“神火飞鸦”,它其实是一种鸦形风筝,内装炸药,用4个大的起火装置作为动力,当这种风筝飞到敌方的上空時,盘香就会点燃导火线,引起火药爆炸,具有一定的攻击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曾在军舰上把风筝放到海面上空,以标示隐藏在海底的德国潜水艇的确切位置,为空中轰炸机指出袭击的目标。

风筝是古代战争中的通讯工具。《独异志》中记载,梁武帝太清三年,“侯景围台城,简女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终于搬来救兵得以解围。唐朝末年,叛将田悦兵到临安城下。宋将张全率军顽强抵抗,但是旷日持久,张全怕孤城难守。为了搬取救兵,张全把求援的书信捆在风筝上送出城外,终于引来了救兵,临安城得以解围。

风筝还是古代的科研工具,古人把风筝用于气象研究和监测。明朝的王逵在《蠡海集》一书中记载,当时曾经用风筝做测风实验。

古人还把风筝作为生产的工具。《资治通鉴》中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利用风筝“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弥补了“舆马之不能,舟楫之不逮”的不足。

当然,风筝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放着玩的。放风筝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清朝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七十回中说:“春日,把风筝放得很高,然后剪断引线,使其自行随风飘摇,晦气和痛苦也随之而去。”“放晦气”当然是迷信说法,但是,放风筝却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宋朝的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记载:“春日放鸢(风筝),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清朝的富察氏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放风筝时,需要牵线跑步和昂首远视,这的确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益于视力。

猜你喜欢
鲁班纸鸢放风筝
用心听见光明
温文尔雅的百岁奶奶
向往鸢满天
纸鸢风与少年
鲁班造伞
NO.3 纸鸢
鲁班锯木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