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

2019-07-01 10:42钟彩虹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活动度艾灸肩关节

钟彩虹

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广东广州 511300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肩手综合征的别名,常发生在患者中风后的1~3个月之中,极易发生在脑卒中的一种并发症,发病率已达到10%~75%[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手肿、偏瘫侧肩痛以及运动时感到剧烈的疼痛感等,给患者的手、肩和指带来伤害,甚至致使以上部位的运动功能永久的丧失,对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但有大部分学者提出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发生障碍、神经源性损伤以及周围性损伤等因素共同导致的[2]。近年来,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已逐渐得到推广,为更好的提高该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针刺联合艾灸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效果作出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选取82例,并且严格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中女21例,男20例;年龄50~80岁,平均(65.2±5.3)岁;患病时间7~35d,平均(12.15±1.27)d。观察组中女20例,男21例;年龄 50~ 81岁,平均(65.2±5.3)岁;患病时间7~36d,平均(12.26±1.35)d。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以及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缺血性中风诊断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肩部活动或者静止时发生疼痛;手腕部出现水肿;指间关节、手腕以及掌关节有触痛感[3]。风痰瘀阻证:肩部疼痛、半身不遂和手指肿胀等为主要症状;口眼歪斜、舌苔滑腻、痰多而粘为次要症状[4]。以上主要症状具备2项,次要症状具备2项再结合舌脉即可确诊。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符合风痰瘀阻证标准;患者均在中风恢复期内;以上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在治疗前已告知患者和家属治疗方法以及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对针刺以及艾灸禁忌症者;意识不清、沟通障碍以及老年痴呆患者;合并颈椎病、肩周炎以及周围神经损伤患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即保持正确摆放体位,如手指向外伸展,腕关节向背弯曲;主动或者被动进行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艾灸进行治疗,在患者肩髃直上半寸施针,后在针前2寸凹陷处以及针后2寸凹陷处施针合为肩Ⅲ针,在曲池、合谷、天宗、列缺、外关、腕骨、手三里也予以施针[5]。针刺0.5~2.0寸,为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行平补平泻,留针30min。艾灸在以上4~5个穴位中采取回旋灸法,每次保持5min,皮肤发现潮红可适当停止[6]。针刺联合艾灸治疗时间均为每周6次,每天1次,中间可休息1天,连续治疗3个星期。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估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连续治疗3个星期后上肢疼痛、上肢水肿以及肩关节活动度情况,另外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患者显效为手部肌肉无萎缩,完全无疼痛,关节无受限活动[7];有效为手部肌肉萎缩现象逐渐好转,有轻微疼痛感,关节活动受到轻度限制;无效为手部肌肉萎缩情况无消失甚至加重,有强烈疼痛感,关节活动受到严重限制。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连续治疗3个星期后的效果,观察组总有效为39例,占95.12%;对照组的总有效为32例,占78.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以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疼痛、上肢水肿、肩关节活动度与同组治疗前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疼痛、上肢水肿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同组上肢疼痛治疗前后比较,t=2.28,P<0.05,上肢水肿比较,t=2.41,P< 0.05,肩关节活动度比较,t=4.36,P<0.05;观察组同组上肢疼痛治疗前后比较,t=3.39,P< 0.05,上肢水肿比较,t=3.64,P<0.05,肩关节活动度比较,t=7.25,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以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以及肩关节活动度评分(±s,分)

组别 n上肢疼痛 上肢水肿 肩关节活动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1 6.39±2.13 4.39±1.76 3.97±1.67 1.92±0.76 0.61±0.42 1.60±0.58观察组 41 6.83±2.61 2.31±1.43 4.21±1.83 0.82±0.74 0.68±0.57 2.89±0.72 t 0.39 2.28 0.27 2.77 0.31 4.17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经过治疗,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8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引发肩手综合征的疾病有中风、颈椎病、肩关节以及心肌梗死等,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由不同因素引起的,如内分泌疾病、心肌梗死以及急性中风等[8-10],而其中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在进行不适当的被动运动时致使肩关节外伤有关,包括腕、肩关节损伤,上肢体液循环受到阻碍和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血管运动功能发生障碍等。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但该药物作用较小,对患者皮肤颜色以及水肿情况和关节的活动度等都无效果。中医上认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属于萎症、痹症的范畴之中,气血亏损,关节挛缩,脉络失于濡养;气血瘀滞,气不行血,脉络痹阻,不通则痛,而针灸能使患者患肢血流进行调节,可以对肩部以及手部经络气血进行疏通,并且具有局部或者整体并治的作用,减轻患肢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11]。

在本次治疗中,所进行施针的穴位通过治疗后,可对局部经气血有调节作用,对局部气血循环有促进作用,可消除发炎性水肿,使疼痛得到缓解。曲池、外关、合谷是“手三针”,可调气血,行气,可改善患者上肢发生的活动障碍;天宗穴可祛风湿、理气止痛、舒筋活络,对于肩重肘痛者具有一定的疗效;列缺归属于大肠和肺,为八脉交汇穴之一,可宣肺气,通任脉,活经络之用;腕骨是手太阳经原穴,可理气止痛,疏通经气;手三里则是手阳明大肠经之腧穴,可镇痛抗炎,缓解肌肉痉挛之症[12-13]。《本草纲目》中记载:“可将艾叶揉碎捣至如棉,谓之熟艾,熟艾性热,可通十二经,走三阴,以灸火,可理气血,逐湿寒,去瘕证”[14]。将艾灸置于患者穴位,可借助艾草本身的药性以及火灸的热量,渗透到关节以及肌肉中,可促进局部血液的循环,改善患者关节周围的新陈代谢,使气血通畅,对患者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进而改善患者临床各项症状。针刺与艾灸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对照组显效 18例(43.90%);有效14例(34.15%),总有效32例(78.05%)。观察组中显效24例(58.54%);有效15例(36.58%),总有效39例(95.12%),经过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上肢疼痛评分为(4.39±1.76)分;上肢水肿评分为(1.92±0.76)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为(1.60±0.58)分。观察组经过治疗后上肢疼痛评分为(2.31±1.43)分;上肢水肿评分为(0.82±0.74)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为(2.89±0.72)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水肿、疼痛以及发热症状的不良反应例数为11例;观察组中发生水肿、疼痛以及发热症状的不良反应为3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不仅要早发现早治疗,在日常中也要做好防护措施:(1)避免肩关节过多牵拉以及长时间的腕关节弯曲;(2)患者患肢的体位摆放要严密注意,尽量降患肢抬高,防止肩和手的损伤;(3)早期适当使用肩吊带,防止肩关节发生半脱位、血液回流不畅通以及重力牵拉的情况出现[15];(4)对患肢要杜绝任何的外伤,避免加重伤情。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采用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显著,对患者上肢疼痛、上肢水肿以及肩关节活动度情况均有很大改善,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活动度艾灸肩关节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婆婆迷上了艾灸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