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应对

2019-07-01 13:25谭晓兰
关键词:个体辅导员因素

谭晓兰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16)

一、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凸显

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等文件的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学生成长规律所体现出的新需求,从顶层制度化设计方面进行革新,形成新的行动纲领和方向指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提升到国家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的高度,高校辅导员职业的重要性也随之愈加凸显。

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着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效。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高校专职辅导员人数已逾13万[1],全国在校大学生规模也已高达3700万[2],高校辅导员队伍为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社会和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他们也肩负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平均任职周期不到五年,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离职率高、职业倦怠严重等问题[3][4]。 适度的工作压力有利于增强工作的内驱力,但过度的压力容易导致其产生职业倦怠甚至离职,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及健康发展。

(一)工作环境呈现新态势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传播环境的深刻变化,新媒体环境下,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传递信息,沟通渠道变多,尤其是QQ、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变得方便快捷、互动性高,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这些互动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使得辅导员工作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工作方式,需要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掌握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途径,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及视角,适应利用自媒体开展工作的新形势,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频次、工作强度与工作难度,辅导员日常的工作状态通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

(二)工作内容呈现新要求

教育部第43号令规定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涵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等九个方面,从中不难发现,高校辅导员不但要承担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也要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更是被戏称为“万金油”“多面手”,似乎与学生相关的所有工作,都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断增加,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适应新的要求,例如当前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辅导员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等,这无疑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工作对象呈现新特点

如今“00后”已迈入大学校园,他们是伴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和新媒体技术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与“90后”群体相比,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开放多元,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活跃并且个性鲜明,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但是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普遍不足。同时,“00后”家长的参与意识也愈发增强,辅导员亦需要掌握与家长的沟通艺术。校园新生代群体思想倾向、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方面的变化,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更高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四)工作心态呈现新动向

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繁杂,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辅导员要充当“保姆”“保安”“消防员”“勤务员”等多重角色,事无巨细,高责任、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使得他们身心疲惫,疲于应付。另一方面,辅导员个人发展面临瓶颈,职务晋升普遍较难,职称评定要求也水涨船高,双线晋升的发展路径难以在现实中有效激励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其发展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与此同时,学校和学院对辅导员整体队伍发展规划及个体的发展规划意识都较为薄弱,容易降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和职业忠诚度,辅导员工作心态呈现出一定的脆弱性、焦虑性、不稳定性。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面临诸多变革,职业压力与职业风险加剧,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状况亟待关注。作为阐释个体如何面对与战胜逆境的重要理论,抗逆力理论为高校辅导员压力应对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文章以抗逆力为分析框架,在对高校辅导员抗逆力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培育路径进行探讨,即激发高校辅导员的内在力量,挖掘其外在资源,构成合力,促成高校辅导员抗逆力的提升,以此增强高校辅导员抵御职业压力和职业困境的能力。

二、抗逆力: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应对的新视角

抗逆力(resilience),也称为心理弹性、复原力或心理韧性,指个体身处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5]。相关研究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先驱者诺曼·加梅齐(Norman Garmery)研究了与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一起生活却未患病的儿童,得出结论:抗逆力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超出人们的想象[6]。尽管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对抗逆力的内容和特征进行过多层次的诠释和研究,但从中不难发现,其核心包含三个部分:暴露在逆境中,抵消困境影响的资源或者优势的出现,展示积极的适应结果[7]。与之紧密相关的两个概念是风险因素(risk factor)和保护因素(protective factor)。风险因素指个体生活环境中阻碍其生存和发展,有可能增加不良适应结果的因素;保护因素是能够作用于风险因素以改变或抵消危机事件导致消极影响的因素。不同于以往传统分析范式的问题取向,抗逆力理论采用优势视角,聚焦于个体潜能的激发与自我超越,现已成为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理论范式。

近年来,关于教师抗逆力(teacher resilience)的相关研究逐渐兴起,教师抗逆力是关于教师脆弱性及其压力应对、调试的研究。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集中于教师抗逆力含义界定、影响因素以及培育过程的研究[8]。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辅导员兼具教育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其抗逆力的构建,不仅是个人能力的重构,而且是将个体内在资源与外在资源中的保护因素进行有效链接和整合,以此促成抗逆力的实际运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澳大利亚抗逆力研究中心学者林恩·沃斯利(Lyn Worsley)教授的“多纳圈抗逆力模型”为高校辅导员抗逆力理论和实践模式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分析模型。

三、个体与环境交互:高校辅导员抗逆力的构成要素

澳大利亚学者林恩·沃斯利长期致力于抗逆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并构建了著名的“多纳圈抗逆力模型”(见图1)。该模型由内圈和外圈组成,内圈借鉴国际抗逆力研究计划,将个人因素分为资源意识(I have)、自我意识(I am)和自我效能(I can)三个方面(简称“三I”理论),代表了当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所表现出来的诚笃信念。外圈则代表了个人周边的环境资源,包括技能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朋友因素、社区因素、工作与经济因素以及伙伴因素[9]。其中,内在因素是核心,积极人格特质的建构是抗逆力形成的内核与关键,外圈代表了个人生存与发展所依托的基本关系与资源,对个体抗逆力的生成起保障性作用。

图1 “多纳圈抗逆力模型”

在“多纳圈抗逆力模型”中,其内圈的资源意识是指个体拥有的外在支持和资源,自我意识是个人的内在力量,包括信念、态度等,自我效能则是个人所拥有的渡过危机的能力。该模型采用发展性的动态视角进行审视,强调内圈与外圈之间存在循环与互动,即个人与环境资源之间存在链接与整合,主张将个体从消极防御的风险应对策略转变为主动建构的抗逆力生成策略。同时,该模型强调个体具有差异性与独特性,认为抗逆力是个体内生优势激发与外部资源选择、驾驭、整合的结果。通过对个体与环境的评估赋值,有利于帮助个体在一个立体、动态、建构的环境中调整心理、开发潜能、主动调适[10]。鉴于保护性因素对生命历程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能够提供适配的、得力的、恰当的保护因素的环境有助于抗逆力的生成。借鉴“多纳圈抗逆力模型”,高校辅导员抗逆力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辅导员自身对压力和逆境具有主动作用,是提升抗逆力的内核。抗逆力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特质,具体来说,高校辅导员的“三I”结构包括三个方面:资源意识(I have)指辅导员要善于整合资源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对社会的适应;自我意识(I am)包括辅导员的自我认知、情感觉察、自我管理等方面;自我效能(I can)强调能力,辅导员对自身能否胜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高低具有理性的评估、感知和信心,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技巧、任务目标的设定以及情绪处理的技能等。

第二,辅导员抗逆力的生成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体现。环境系统对个体抗逆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个体面对危机时,表现出功能失调还是自我平衡或是抗逆力状态,取决于个体与环境间的相互调适。内在保护因素也是由环境激发的,当危机、逆境来临时,个体自身以及环境中的保护因素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与风险因素构成交互作用,通过内外因素的互动、调适,达成抗逆力的运作与成效。如果内、外部因素总体达到平衡,个体就会表现出平稳反应,积极应对,这就是具有抗逆力的表现。

第三,注重通过干预促成辅导员抗逆力的提高。抗逆力需要激活与培育,辅导员抗逆力是特定环境中各种力量互动的结果。应注重整合的而非单一的资源供给,从所处环境中发掘保护性因素,挖掘其自身的潜能以及周边环境,包括学校、家庭、朋友、社会等系统中蕴藏的优势,提供保护性资源,将辅导员压力问题置于制度背景以及生态系统中予以审视,形成“风险-保护”应对机制,进而促进辅导员群体抗逆力的生成。

四、构建有意义的连结:高校辅导员抗逆力提升策略

基于风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相互作用的抗逆力提升机理,结合高校辅导员抗逆力的构成要素,要实现高校辅导员抗逆力的提升,需构建基于保护因素提升的逆境防范机制,从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两个维度,一方面激活辅导员的个人潜能,另一方面对辅导员工作生活环境中的优势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促使二者链接、融通,提高高校辅导员抗逆力以应对职业压力。

(一)激活辅导员的个人资源

1.夯实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辅导员抗逆力的重要内在组成,是其从容应对职业压力与挑战的核心能力。辅导员不仅要具备日常处理事务的专业能力,如管理服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同时也要具备相应的资源协调能力、创造创新能力、掌控力、灵活性以及对变革的适应性等,以应对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2.增强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职业发展的心理基础。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秉持正向的职业价值观,用乐观积极的职业情感对待工作,增强工作本身的创造性、艺术性和挑战性,唤起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热情,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发挥个体力量疏导压力,增强个体抗逆力。田国秀等对北京市8位优秀班主任的访谈结果表明,职业幸福感是优秀班主任抗逆力运作的情感催化剂[11]。

3.提升自我效能

辅导员应肯定自我价值,对工作保持合理的期待,正确认识并建立合理的角色期望。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危机事件,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省、写日记、记工作日志等方式进行认知调整,或者通过参加心理讲座、心理培训、心理工作坊等方式,掌握积极的自我调适和情绪管理方法,善于从消极情绪中看到力量,将消极力量转化为积极动能。

(二)政府给与制度政策支持

政府提供宏观层面的支持性保护因素,依靠顶层政策、法规、规章等制度的设计、完善和有效执行,是提高高校辅导员抗逆力的关键。政府应进一步优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地位、进修培训、待遇职称等方面的规定和政策,确立更具系统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并加强政策的执行监督,确保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同时,在全社会营造认可、支持辅导员的文化氛围,形成系统支持。“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至今已开展十年有余,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并接见了第五届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士气,发挥了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示范。

(三)学校搭建支持平台

1.营造关心辅导员需求与成长的氛围

高校辅导员健康人格的培养有赖于外部支持系统的构建。高校在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和职业地位,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学习深造、管理考核等方面给与支持,营造全员关怀、支持辅导员成长的氛围。只有具有支持性的环境,才能使辅导员的抗逆力得到延续和深化。

2.提供系统的心理支持

一方面,需要将辅导员心理健康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设抗逆力讲座、论坛等,增加辅导员抗逆力知识,以提升其对抗逆力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心理服务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帮助其重树正确的自我意识,不断给与正向的、积极的反馈和强化,使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平衡,提高其抗逆力。李旭培等学者对北京和深圳5个行业中456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抗逆力对工作投入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积极情绪在抗逆力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12]。

3.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通过历时态的纵向比较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抗逆力水平状态具有差异性与多样性[13]。结合辅导员个人能力及职业适应力方面的优势及个体差异特征,学校可从专家资深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人员三类职业发展方向上,开展对辅导员系统化、针对性的引导,将其自身的成长需求与外部的支持系统相统一,帮助辅导员确立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四)构建亲社会连结

当代抗逆力研究特别强调“关系协调是抗逆力生成的关键”[14]。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人际关系在于家庭和同事、朋友。

1.家庭支持

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质使其在家庭中角色任务减少,容易出现家庭与工作事务的冲突,由此产生低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高离职率等负向结果,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以及队伍的稳定性。家庭是个体抗逆力建构中重要的外在保护因子,获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与家庭建立有意义的连结,对辅导员安心工作和投身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同事、朋友的支持

辅导员做的是人的工作,这就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单打独斗,需要与领导、同事之间进行频繁的互动与沟通,包括与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专业课教师之间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领导的支持信任,同事间的和睦相处,开放、包容、和谐的团队氛围,形成了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有助于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激发其工作潜力,提高其抗逆力水平。

五、总结

高校辅导员抗逆力研究有助于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在顺应变革、正视危机、承认挑战的前提下,更加重视辅导员自身的抗挫能力、恢复能力、反弹能力的激发与培育,这是在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与高校辅导员队伍成长不容回避的现实。

不同于以往“问题解决”的心理工作思路,抗逆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该理论从积极心理学的优势视角出发,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及其蕴藏的优势和能力,注重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通过调动辅导员自身的内在潜能,挖掘其外在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连结资源,积极应对,从而帮助个体在压力环境下获得新的能力,将负面经验转变为正面成长的机会,进而促成抗逆力的实际运作,实现“助人自助”的心理建设目标,增强高校辅导员应对职业压力的能力,从而使其获得更好的成长。

猜你喜欢
个体辅导员因素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