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研究

2019-06-29 06:34林美凤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9年6期
关键词:滞洪区河道水体

林美凤

(漳州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漳州 363000)

1 全国水环境建设的政策背景解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推进力度、实践深度前所未有,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取得积极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展现出旺盛生机和光明前景。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在整体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中不断拓展和深化绿色发展新认识,强化新实践。

2015年4 月,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以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推进水环境治理,要求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由此可见,从国家层面已经将水环境建设摆在城镇建设中的重要位置。

2 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科学治水的治理趋势

高品质的水环境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优良的水环境是城市最具特色和最有代表性的名片。

水环境污染来自多个方面:

一个是城市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必须截污纳管,集中处理。其问题在于:是否能够达到完全截污?对污水的处理能力,包括污染物的处置;

二是初期雨水污染,降雨后30 min的污染物含量也是很高的。其问题在于:城市是采用缓冲式自流排水模式的区域,怎样控制好初期雨水?(可以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渗、滞、蓄、净、用、排”);

三是河道的底泥,黑臭水体的污染物长期沉积在河床,是河道的内源污染,要靠河道疏浚。问题在于:河道疏浚是否(必须)兼顾到河岸的安全,河岸的整治是否生态?疏浚底泥是否考虑到对河道底部有益微生物群落的保护?疏浚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疏浚产生污染底泥的出处和处理是否合理,要避免造成新的污染。

3 目前水系治理协同环境建设主要思路

3.1 调水活水——加快水体的更新

南方城市的河网属于平原河网,水力坡降低,再加上长期的人类活动,水面率下降,断头浜增多,防洪排涝又形成了河道水网封闭的圩区,导致整个河网的水动力很差,客观上没有水体更新的条件,水体需要通过河口控制建筑物科学合理调水、人工干预。问题在于:必须要制定区域内的引水调度方案?即科学利用河网四通八达的优势;即使都打通了断头浜,也并不一定能完成消除死水区,某段河道水体的污染将会危及到整个水系。

引清调水增加水动力和通过水循环进行水质生态化处理,都是调水活水比较有效的手段。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河网水动力模型计算和研究,实现科学调水,科学治水。

3.2 生态修复——重建河网水体自净功能

构建生态河道,即在保障水生态安全的同时,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恢复滨水植被群落,修复和营造水生动植物、底栖生物和多样化生境条件,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其问题在于,是否科学研究了区域健康水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是否会带来生物入侵风险?因此,需要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坚持生态优化、绿色发展,发挥水体自我净化和恢复能力,打造优美、生态的“现代化江南水乡”。

但同时也应认识到,生态净化、生态修复,对河道水质来说是治水、净水的终极目标,但天然水系的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生态净化措施并不能根本解决水质污染问题,期望水生动植物治理黑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在微污染水体,水生植物可以起到一定的水质净化和保持的作用。

所以截污控源是前提,污染源得不到控制,水体黑臭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治理;而消除黑臭是基础,调水活水、生态修复等科学有效的治水措施是关键。

3.3 水系综合治理新典型——湿地公园建设

水清岸绿的目标是激活滨水活力带动水绿经济,河道两岸的绿地往往是河流不可分割的要素,有其必备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绿色休闲价值、城市景观价值和生产生活价值。

这一点在新城拥有更多的适宜性,高密度建设中心城区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即水系周边腹地条件比较充足,但传统的河道治理与滨水绿地建设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一线之隔的局限往往造成建设不统一,理想脱离现实。将河道治理与河流两岸统一规划,“水清、岸绿”同时建设,系统性开发,以此提高人们的亲水性与水岸的可达性,加强城市与河岸之间的景观设计与空间联系,通过水岸景观设计颂赞城市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通过休闲性与活动性的娱乐设施规划,创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重点空间。建议:河道两岸有条件的区域应当统一规划,可分期实施,使“岸绿”有重点、有层次、有纵深。

水清岸绿、蓝绿共建也是城市双修的过程,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4 湿地公园发挥引清调度及滞洪功能的建设案例

继漳州碧湖生态公园之后,漳州城投和上海市政院水利水运院在漳州合作的第二个滞洪区项目。在全国饱受洪灾内涝的当下,这个项目意义尤为重要。是填湖造地,还是留湖造园?我们在十年前就给出答案。

十年前,我们在九龙江上游为这座城市规划设计了一处大型滞洪湿地,用以缓解洪水对下游中心城区的威胁,经过六年的建设,曾经的郊野变成了市民喜爱的生态公园,原有的荒泽变成一片新兴乐居之土,一时形成“碧湖效应”。

西院滞洪区项目的启动正式基于“小碧湖”的战略定位,以湖养地,以园养居,是漳州实施西进战略,实现城西片区生态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又基于三大策略创新,最终实现了非常良好的社会效应。

4.1 “缓冲,更新,重塑”

西院滞洪区位于芗城中心(见图1),是一片文化底蕴丰富的村庄,山水田园自成一色,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会逐步消减村庄原有的生态环境。既要解决“心理上的过度”,又要满足功能和面貌的改善。“缓冲,更新,重塑”是滞洪区在城郊自然空间向城镇化时序发展中的桥接机制。

图1 西院滞洪区(西院湿地公园)一、二期整体鸟瞰图

“无界之园”是设计给予湿地功能的形态解答,全园采用开放式布局,打造没有围墙的公园,实现“山水的无界”、“游赏的无界”、“生境的无界”,利用现有绿色空间的连接性,建造出更加广阔的城市再生程序提供周边居民快速可达,简单地接近绿色空间。

4.2 自然观引导生态水利设计

在充分研究蓄洪要求基础上,本次水利规划因势利导,不设任何蓄水设施,拆除原有河道硬质的护砌,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来精心布置出浅滩、水塘、曲流,塑造河流自然的形态,通过对10 a一遇、20 a一遇、50 a一遇洪水的系统分析,预留被水淹没的空间,与滨岸缓冲植被带一同构建湿地“弹性的洪泛边界”,见图2。

图2 “弹性洪泛边界”形成不同的景观和人群活动

4.3 水体空间异质性促进生态多样性

通常滞洪区内的水底地形设计考虑到调蓄功能和便于施工开挖,设计成单一边坡的平底式地形。本工程的湖底开挖形态设计为锥型(单锥或多锥)。由于不同的湖底开挖形态在风场的作用下流场相差较大,产生水体流动。湖底形态设计成一定起伏形态,不同水深处水动力条件可形成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变化的生境,有利于形成湖泊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进而有利于湖泊功能的实现以及维护较好的湖泊水质条件。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合理确定深水区及浅水区布置;同时根据景观需求结合生态学设计原则,设置深槽、浅滩及滞留塘等符合水动力原理而又富有变化的地形,辅以水生植物群落配置,使滞洪区湖体尽量具备天然湖泊的生态本底条件,见图3、图4。

图3 湖体水体流动形态分析图(单位:m/s)

图4 湖体形态分析图

西院湖湿地公园一期工程通过水文工程师与水环境、水生态、景观工程师通力合作,建立了二维水动力模型计算湖泊流态,采用非结构三角形网格拟合复杂地形有限体积法求解涡粘理论、湍流建模滩地干湿边界处理,从而架构主要湖体形态,奠定景观格局的方法体系,见图5。

图5 西院湖湿地公园建成湖体实景

5 结语

西院湖湿地公园一期工程通过三大策略上的创新,达到引清调度及滞洪的目的。建立多专业交叉融合体系,实现了西院湖体内涝缓冲、风貌更新和生态重塑,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滞洪区河道水体
河北省大陆泽、宁晋泊蓄滞洪区防洪工程与安全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大陆泽蓄滞洪区滏阳河老油召桥至老北定桥段工程地质问题概述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胖头泡蓄滞洪区的工程管理制度与职责探析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